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中结合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提出了“加强结构性内容,删减理论性过强、应用價值较低的内容,增加计算机仿真内容,框架化、模块化、碎片化处理理论性内容”等管理运筹学理论性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思路,并深入分析了结构性内容的具体设计思路,理论性内容的删减原则,计算机仿真内容的增加依据以及框架化、模块化、碎片化处理理论性内容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管理运筹学;理性性内容;教学改革
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管理运筹学担负着训练、培养学生系统地、定量地分析、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任务。为了帮助学生建构这种系统地、定量地进行科学管理决策的能力,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情境性内容、实践性内容和理论性内容。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落着点,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探讨管理运筹学理论性内容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内容,可以按以下基本思路进行改革:
一、加强结构性内容
各学科、各门课程以及课程中的各知识点,都有其基本结构。只有掌握其结构,把握其框架,学生才能将部分框架建构成整体框架,才能将碎片化的知识模块转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只有掌握各课程的基本结构,学生才能从全局理解课程所传递的“观点”、“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实现理论知识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与技能的迁移。布鲁纳指出(1963年):“迁移问题的中心,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
管理运筹学课程的结构性内容设计,可采用如下思路:一是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 “分解法”帮助学生在运筹学的学习中按照“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课程模块结构—模块内容结构”的思路建构其认知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是第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认知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专业体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是让学生明白本课程的构成模块特点及各模块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等。二是按照“模块所涉问题类别—问题产生情境—问题解决模型—问题解决方案—具体应用分析”的结构安排“课程模块”结构。
二、删减理论性过强、应用价值较低的内容
在“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通识性课时增加,专业理论课时减少。运筹学课程的教学课时在不断被压缩,而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却又在不断发展完善,可供选择的理论性内容不断增加。面对这种尴尬困境,“做减法”无疑是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必经之路,即压缩、删减部分理论性过强而应用价值较低的内容。由于抽象而复杂的演算对于经济管理决策者而言虽能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技术要求太高、耗时太长,且当实际问题过于庞大和复杂时,人工计算几乎不可能。
三、增加计算机仿真内容
“在发现、发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是由直觉思维推测出正确的答案,然后由分析思维去检验它、证明它”(Jerome Seymorr Bruner,1960),而检验、证明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计算机仿真,且在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普及时代,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必须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因此,结合运筹学实际情境问题,建立电子模型,运用软件包进行仿真分析是当代经管类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能有效帮助人们对运筹学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演算的软件包有Excel、Matlab、Lingo、Press-MP等,鉴于学生对Excel软件包的认知基础、Excel软件包在个人电脑软件系统中的地位及该软件包在电子建模、求解、优化效果验证、数据分析比较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选择Excel软件包,增加该软件包在数据处理分析、电子建模以及仿真分析等方面的理论性内容,以帮助学生建构一种将计算机软件技术运用于实际问题优化验证、分析的能力。
四、框架化、模块化、碎片化处理理论性内容
运筹学课程的理论体系是由不同模块构成,在各模块教学前,教师应先结合学生认知与思维层级变化特点将该模块内容分解为不同“层模块”,再将各“层模块”分解为“格模块”,通过这种将理论内容先分层再分格的处理思路,将复杂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模块化、碎片化处理,以解决学生注意力、精力有限,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构复杂的理论认知体系的问题。当然,为了配合模块化、碎片化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先帮助学生建构起该模块内容的理论框架,然后再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逐步实现各小格模块内容的意义建构的基础上,采用镶嵌法,建构起整个模块的理论框架体系。
“动态规划”模块的框架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支架式和随机通达式教学模式[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思路”的认知一定要结合“情境”进行,这样才能增强学习者的认知弹性,才能获得对新概念、新原理、新思路的深入理解。“再迁移”模块的设置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模块的教学要结合“理论认知”进行,以让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地认知“新概念、新原理、新思路、新算法”,以实现认知结构、能力结构的真正重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美]杰罗姆·西摩·布鲁纳.邵瑞珍等译.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2]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9): 15-19.
关键词:建构主义;管理运筹学;理性性内容;教学改革
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管理运筹学担负着训练、培养学生系统地、定量地分析、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任务。为了帮助学生建构这种系统地、定量地进行科学管理决策的能力,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情境性内容、实践性内容和理论性内容。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落着点,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探讨管理运筹学理论性内容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内容,可以按以下基本思路进行改革:
一、加强结构性内容
各学科、各门课程以及课程中的各知识点,都有其基本结构。只有掌握其结构,把握其框架,学生才能将部分框架建构成整体框架,才能将碎片化的知识模块转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只有掌握各课程的基本结构,学生才能从全局理解课程所传递的“观点”、“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实现理论知识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与技能的迁移。布鲁纳指出(1963年):“迁移问题的中心,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
管理运筹学课程的结构性内容设计,可采用如下思路:一是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 “分解法”帮助学生在运筹学的学习中按照“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课程模块结构—模块内容结构”的思路建构其认知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是第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认知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专业体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是让学生明白本课程的构成模块特点及各模块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等。二是按照“模块所涉问题类别—问题产生情境—问题解决模型—问题解决方案—具体应用分析”的结构安排“课程模块”结构。
二、删减理论性过强、应用价值较低的内容
在“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通识性课时增加,专业理论课时减少。运筹学课程的教学课时在不断被压缩,而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却又在不断发展完善,可供选择的理论性内容不断增加。面对这种尴尬困境,“做减法”无疑是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必经之路,即压缩、删减部分理论性过强而应用价值较低的内容。由于抽象而复杂的演算对于经济管理决策者而言虽能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技术要求太高、耗时太长,且当实际问题过于庞大和复杂时,人工计算几乎不可能。
三、增加计算机仿真内容
“在发现、发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是由直觉思维推测出正确的答案,然后由分析思维去检验它、证明它”(Jerome Seymorr Bruner,1960),而检验、证明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计算机仿真,且在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普及时代,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必须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因此,结合运筹学实际情境问题,建立电子模型,运用软件包进行仿真分析是当代经管类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能有效帮助人们对运筹学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演算的软件包有Excel、Matlab、Lingo、Press-MP等,鉴于学生对Excel软件包的认知基础、Excel软件包在个人电脑软件系统中的地位及该软件包在电子建模、求解、优化效果验证、数据分析比较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选择Excel软件包,增加该软件包在数据处理分析、电子建模以及仿真分析等方面的理论性内容,以帮助学生建构一种将计算机软件技术运用于实际问题优化验证、分析的能力。
四、框架化、模块化、碎片化处理理论性内容
运筹学课程的理论体系是由不同模块构成,在各模块教学前,教师应先结合学生认知与思维层级变化特点将该模块内容分解为不同“层模块”,再将各“层模块”分解为“格模块”,通过这种将理论内容先分层再分格的处理思路,将复杂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模块化、碎片化处理,以解决学生注意力、精力有限,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构复杂的理论认知体系的问题。当然,为了配合模块化、碎片化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先帮助学生建构起该模块内容的理论框架,然后再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逐步实现各小格模块内容的意义建构的基础上,采用镶嵌法,建构起整个模块的理论框架体系。
“动态规划”模块的框架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支架式和随机通达式教学模式[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思路”的认知一定要结合“情境”进行,这样才能增强学习者的认知弹性,才能获得对新概念、新原理、新思路的深入理解。“再迁移”模块的设置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模块的教学要结合“理论认知”进行,以让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地认知“新概念、新原理、新思路、新算法”,以实现认知结构、能力结构的真正重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美]杰罗姆·西摩·布鲁纳.邵瑞珍等译.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2]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9):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