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报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q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关于如何报怨,有三种选择:第一,以怨报怨;第二,以德报怨;第三,以直报怨。
  《老子》里面,也有“报怨以德”的话,但是,结合上下文,老子对此是赞成还是反对,是提倡还是嘲讽,学术界却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暂且不提。
  我们看孔子,孔子明确表示反对。而且,他还说出了他反对的理由。
  我们来看看孔子的回答:“如果你以德报怨,那你拿什么来报德呢?正确的做法是:用公正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首先,我们看,孔子没有说“以怨报怨”。这是必须坚决摒除的选项。
  理由很简單:以怨报怨时,你将堕落到与你要报复的人同一境界,你将失去报复他的道德优势和正当理由,无正当性的报复不仅无助于建立道德价值,反而是对道德的再一次破坏。
  其次,孔子不是说“以德报怨”不可以,他只是认为不应该提倡,不值得作为一个道德命题来讨论。
  具体到某一个人,针对某一件事和特定的一个人,如果他愿意,他是可以“以德报怨”的,并且能这样做还可能是很可贵的。
  但孔子作为一个伦理学家,他要考虑的是伦理学的秩序与平衡:假如一个人做了坏事,我们提倡以恩惠来报答他,那么,另外一个人做了好事,我们应该怎样报答他?孔子这个反问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内涵。
  回答这个反问的答案有两个:第一,以德报德。第二,以怨报德。
  显然第二个选项是不可想象的。
  于是,就剩下了:以德报德。结果是:以德报怨,以德报德。
  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他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他得到的社会或他人的报答是一样的:德。
  这实际上就是打击好人,而怂恿坏人。
  一个人做坏事理当受惩罚,付出代价,这样才能让人不敢做坏事;一个人做了好事理当有好报,这才会鼓励人们做好事。
  社会就应当形成这样的风气和大环境。
  “以德报怨”还会使道德自身很尴尬,道德自身被置于一个或有或亡的危险境地。
  为什么呢?
  因为,正如上面分析的,“以德报怨”使得一个人,做好事也好,做坏事也好,结果一样———道德约束力没有了。
  其次,从道德的角度讲,当道德要求人们对坏人“以德报怨”时,道德首先就自己放弃了自己的职责。
  “以德报怨”这个命题更糟糕的地方就在这里:它把“道德”当做奖品,赠送给做坏事的人了。
  孔子实际上在提醒我们:道德一旦极端化,不仅会取消自身,甚至会助纣为虐。
  所以,“以德报怨”,看似“道德”,实际上倒是起了不道德的作用:使不道德的人可以肆无忌惮,不用担心承担什么后果。
  可见,提倡“以德报怨”不但不能促进道德,反而要“促退”道德。
  所以,孔子提出了“以直报怨”的观点。
  用公正来对待仇怨。
  即使是坏人,他也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既不特别宽恕他,更不过分报复他,让他得到他该得到的。
  选自《论论语》
其他文献
上幼儿园时我开始喜欢画画,纸上画不过瘾,就用蜡笔在客厅的白粉墙上涂鸦,踮脚站在凳子上,好像莫高窟里呕心沥血的画匠。爸军人出身,建议先揍我一顿,可妈说,让她画吧,客人可以在书房喝茶。妈这么宽容并不是想把我培养成张大千或毕加索,她对我说:做你梦想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只要不杀人放火卖国求荣,你快乐我也会快乐,而且,你要懂得为快乐付出代价。最后这句话我是慢慢弄懂的。那次,巷子口新开家糖果铺,我天天
忙完手头的事,我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妈,你现在在哪?吃过饭没?我爸这段时间身体咋样……”老妈的回答总是一成不变,”还是那样,没事,你们忙,就别老回来了,我一个人照顾就行。”说起母亲,我心中难免有点骄傲,去年她被评为了村子里的好婆婆,之前她一直是村中公认的好媳妇。自我记事以来,家中的第一碗饭总是先盛给爷爷奶奶,接着再端给我的父亲。我母亲、二娘,妯娌之间始终是不分彼此,我們两家的孩子是吃一锅饭长大的,
自古就有四种友谊:血缘的、社交的、待客的和男女情爱的,它们无论是单独还是联合起来,都不符合我所谈的友谊。子女对父亲,更多的是尊敬。友谊需要交流,父子之间太不平等,不可能有这种交流,友谊可能会伤害父子间的天然义务。父亲心里的秘密不可能告诉孩子,怕孩子对父亲过于随便而有失体统;孩子也不可能向父亲提意见、纠正父亲的错误,这却是友谊的一个最重要的职责。从前,在有些国家,儿子遵循习俗把父亲杀死,在另一些国家
有的人永远贫穷。我认识一家人,买什么东西都不肯落后,就是这不肯落后,害得一直闹经济危机。你可以永远听他抱怨钱不够用,因为缺钱,永远牢骚满腹。按说如今家庭中该有的东西,冰箱、彩电、电话、摩托车,最新的VCD机,应有尽有,可还是觉得自己穷,觉得穷,便认定是这社会不好。嫌冰箱太小,彩电已经有了两台,嫌尺寸还没到位。咬咬牙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甚至还向别人借一些,刚花完,就发现自己已经又落伍。落伍了,就更仇
我选择复读那年的国庆节,刚上大学的小杉联系了我。在电话里,她哭得很伤心。上高中那会儿,她是我们班公认的知性女神。她有很多交心的朋友,她独立、果敢、自信、有理想也为之奋斗,我们大家都很喜欢和她相处。班里大家都相亲相爱,她的朋友很多而且质量也高。遇到困难总是不乏朋友的自愿帮助。在这样的环境,她从未孤独过。我俩是很好的同桌,她给我打来电话,传达着自己上大学这一个月里的感受:“曾经我无限憧憬的大学让我好像
有人不理解愚蠢是道德问题,看到一些愚蠢的观点和愚蠢的行为,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提供各种信息,辅以孜孜不倦的说教,希望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改变这些愚蠢的观点和行为。这种做法就像是为厌学的差生提供最全面的学习资料,订购最优秀的课程,希望他能就此提高成绩。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除了满心挫败以外,将会一无所获。同样的,如果某人企图以事实和道理来提升道德,改变愚蠢,也会碰一鼻子灰,而且除了他自己之外,其他的
我们过去走俄罗斯写实主义的道路,画家画画就停留在“画得像”的层面上,这样的画,是写真,不是艺术。我们要做艺术,但不能做俄罗斯的艺术,也不做西方的艺术,要做中国的艺术。当代美术的现状比较混乱,误区很多,可以说是“处处是误区。”我们是生活在夹缝里面。我们要做艺术,但这种艺术又不该是西方的艺术。可是,在艺术里,又有很多不是艺术而是垃圾。搞艺术要有感情,艺术是诞生于感情的。比如,我对你有感情,我就用各种办
张爱玲有一句话:人都住在他自己的衣服里。大家公认是警句。警句者,使人惊,使人醒,使人集中注意力。哪来的魅力?因为以前没人这样说过,我们从未这样想过。原来人的空间如此狭小,人所拥有的是如此贫乏。灵魂住在肉体里,肉体住在衣服里,衣服住在屋子里,屋子住在巿镇村庄里,……你我只是住在自己的衣服里。写成这一句名言的秘诀是,他用了一个“住”字,衣食住行四大要素中的两个合而为一。论修辞,这个字可以跟王安石用了那
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一是清末文人孙宝瑄的,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讀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林语堂说的更有趣: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最上流的书必须读,这不用说,谁都会这么认为。可为什么要读极下流
美国化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为自己订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对您的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我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接受采访,发表广播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和讲话,充当证人,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任主席,充当编辑,接受名誉学位,等等。”克里克不无智慧的谢绝虽然少了“人情味”,但却避免了无数麻烦,省却了许多无意义的社交应酬,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大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