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的一席话,在网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众说纷纭”表述不当,应是“一片质疑”。)我认为,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引领世界潮流,加大阅读量并非一件坏事。因为美好的人生需要靠读书来装点。
读书是提升自己的终南捷径。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此处引言与下文论述的内容不一致,不能有效证明论点,引论不当。)古圣先贤的话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在物质富足的今天,我们为什么不饱读诗书,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呢?晋代孙康,家境贫寒而酷爱读书。他常常深夜想读书,但因为买不起油灯只能作罢。一个冬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是大雪映出的光。他惊喜地发现正好可以利用雪光来读书。于是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他不顾寒冷,如饥似渴地诵读起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再搓搓手。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不放过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正是凭着好读、苦读,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最后官拜御史大夫。(孙康一例叙述过于烦琐,叙议比例失调,不符合议论文的文体要求。)古今中外,哪位功成名就之人不是在书籍的熏陶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成为人中龙凤的呢?倘若不用读书装点自己,或许他们头上的光环就不会如此耀眼夺目。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如果不读书,就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此段只用点例,素材单一,与“古今中外”不照应,内容稍嫌空洞。)
读书是承载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福尔特尔说:“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经典文化如珍珠般熠熠闪光。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近现代文学,无论是医学还是军事,还有农业、自然科学等各领域,都凝聚着我们祖先超人的智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句不顺畅,“各领域”与“文化瑰宝”不对应。)可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平心静气地认真拜读、細心体会这些文化瑰宝呢?长此以往,我们的优秀文化何以发扬光大!
由此看来,温儒敏提议的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下猛药”“倒逼你读书”,文化之河才不会干涸、断流。正如高尔基所言:“书籍帮助我从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没有书的帮助,我会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读书是通往成功的稳固桥梁。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人生旅途中,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知识库,从而让我们少走弯路,稳步登上成功的巅峰。(“少走弯路”“登上成功的巅峰”与下文内容不一致。)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苦读,以笔为锋;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高尔基在鞋店当学徒时,宁肯忍受老板娘的毒打,也要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他们饱读诗书,终成圣贤,被万世景仰。(举例之后,没能充分展开论证,论述缺乏力度。)
人生是一片绿荫,书籍是绿荫中一朵娇艳欲滴的红花、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人生是一方池塘,书籍是池塘中的鱼儿和碧绿的荷叶。(段首两个并列分句句式不一致,结构不美观。)热爱读书吧,如高尔基所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唯有如此,你的人生才会熠熠生辉,大放异彩。
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晰,但仍然存在一些瑕疵,主要表现在素材运用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
首先,在素材运用上,有些段落或例证不足、内容空洞苍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证力度;或只用点例,不善于运用面例,两者不能交错运用,形式单一;或选用的素材与前后内容不吻合,逻辑不严密;或叙例不当,如孙康一例叙述过于烦琐,叙议比例失调,不符合文体要求。
其次,在语言表达上,首段提出论点后,急于进入主体论证,缺乏统领和过渡性文字,结构不够完整;个别地方叙例之后没能适当地展开论证,议论成分不足,致使说理不够透彻;有些地方,一组句子之中分句的结构不一致,显得不协调、不美观;还有些论证与举例不一致,逻辑不够严密。
针对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可以据此进行修改、升格:
首先,在素材运用上,可以在“读书是提升自己的终南捷径”部分增加面例,以此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气势;在“读书是承载文化的重要载体”部分适当增加鲜活的点例,凸显时代特色,让内容更接地气。同时前后文面例、点例互相补充,共同发力,可以增强论证的力度。对于叙述过于烦琐的孙康一例,要删繁就简,只保留与分论点密切相关的内容,做到言简意赅,调整叙议比例,凸显文体特征。
其次,在表达方面,可以在第一段之后增补一段,紧承观点宏观总论,统领下文。这样,不但表意更完整,结构也更加合理。在“读书是通往成功的稳固桥梁”中的部分例证之后,要顺势展开论证,叙议结合,扣题更严密,论证更有力。对于结构不一致、不协调的语句以及表达不当的词语,结合内容恰当地进行修改,确保文从字顺,为文章增添文采。
读书是提升自己的终南捷径。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此处引言与下文论述的内容不一致,不能有效证明论点,引论不当。)古圣先贤的话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在物质富足的今天,我们为什么不饱读诗书,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呢?晋代孙康,家境贫寒而酷爱读书。他常常深夜想读书,但因为买不起油灯只能作罢。一个冬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是大雪映出的光。他惊喜地发现正好可以利用雪光来读书。于是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他不顾寒冷,如饥似渴地诵读起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再搓搓手。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不放过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正是凭着好读、苦读,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最后官拜御史大夫。(孙康一例叙述过于烦琐,叙议比例失调,不符合议论文的文体要求。)古今中外,哪位功成名就之人不是在书籍的熏陶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成为人中龙凤的呢?倘若不用读书装点自己,或许他们头上的光环就不会如此耀眼夺目。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如果不读书,就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此段只用点例,素材单一,与“古今中外”不照应,内容稍嫌空洞。)
读书是承载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福尔特尔说:“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经典文化如珍珠般熠熠闪光。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近现代文学,无论是医学还是军事,还有农业、自然科学等各领域,都凝聚着我们祖先超人的智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句不顺畅,“各领域”与“文化瑰宝”不对应。)可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平心静气地认真拜读、細心体会这些文化瑰宝呢?长此以往,我们的优秀文化何以发扬光大!
由此看来,温儒敏提议的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下猛药”“倒逼你读书”,文化之河才不会干涸、断流。正如高尔基所言:“书籍帮助我从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没有书的帮助,我会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读书是通往成功的稳固桥梁。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人生旅途中,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知识库,从而让我们少走弯路,稳步登上成功的巅峰。(“少走弯路”“登上成功的巅峰”与下文内容不一致。)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苦读,以笔为锋;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高尔基在鞋店当学徒时,宁肯忍受老板娘的毒打,也要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他们饱读诗书,终成圣贤,被万世景仰。(举例之后,没能充分展开论证,论述缺乏力度。)
人生是一片绿荫,书籍是绿荫中一朵娇艳欲滴的红花、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人生是一方池塘,书籍是池塘中的鱼儿和碧绿的荷叶。(段首两个并列分句句式不一致,结构不美观。)热爱读书吧,如高尔基所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唯有如此,你的人生才会熠熠生辉,大放异彩。
原文分析
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晰,但仍然存在一些瑕疵,主要表现在素材运用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
首先,在素材运用上,有些段落或例证不足、内容空洞苍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证力度;或只用点例,不善于运用面例,两者不能交错运用,形式单一;或选用的素材与前后内容不吻合,逻辑不严密;或叙例不当,如孙康一例叙述过于烦琐,叙议比例失调,不符合文体要求。
其次,在语言表达上,首段提出论点后,急于进入主体论证,缺乏统领和过渡性文字,结构不够完整;个别地方叙例之后没能适当地展开论证,议论成分不足,致使说理不够透彻;有些地方,一组句子之中分句的结构不一致,显得不协调、不美观;还有些论证与举例不一致,逻辑不够严密。
升格建议
针对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可以据此进行修改、升格:
首先,在素材运用上,可以在“读书是提升自己的终南捷径”部分增加面例,以此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气势;在“读书是承载文化的重要载体”部分适当增加鲜活的点例,凸显时代特色,让内容更接地气。同时前后文面例、点例互相补充,共同发力,可以增强论证的力度。对于叙述过于烦琐的孙康一例,要删繁就简,只保留与分论点密切相关的内容,做到言简意赅,调整叙议比例,凸显文体特征。
其次,在表达方面,可以在第一段之后增补一段,紧承观点宏观总论,统领下文。这样,不但表意更完整,结构也更加合理。在“读书是通往成功的稳固桥梁”中的部分例证之后,要顺势展开论证,叙议结合,扣题更严密,论证更有力。对于结构不一致、不协调的语句以及表达不当的词语,结合内容恰当地进行修改,确保文从字顺,为文章增添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