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与克罗齐思维特点比较——基于“艺术即直觉”的讨论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光潜深受克罗齐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但克罗齐思想并非朱光潜美学思想灵感的唯一源泉.朱光潜对克罗齐的态度经历了从欣赏接受到质疑批判再到反思创新的变迁历程.克罗齐建构的是心灵哲学,为保证艺术的绝对独立性,他将哲学与美学、艺术活动与审美经验、直觉与表现等范畴等同,是一种纯逻辑推演的无区别的“合”;而朱光潜的美学不同于哲学,他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吸收西方现代文化,在强调逻辑理性的同时,更注重艺术与人生的结合,是一种融合的有区别的“合”.正是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基础上,朱光潜建构了既有现代性又有本土化的美学思想体系.
其他文献
从在《今天》上发表诗歌数量的角度来看,顾城不算是《今天》的核心人物,但这并不影响他进入作者群并融入《今天》的历史进程.一方面多种合力的助推使顾城得以顺利进入《今天》作者群,但另一方面顾城诗风与《今天》的背离又使得他只能作为今天的“外围分子”.随着形势的变化,出于自身生存发展考虑,《今天》选择接纳受官方认可的顾城,这使二者之间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顾城出于对《今天》的认同在组织活动、理论和诗歌创作上逐渐向《今天》靠近,并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了《今天》.
韦丛芜于1951年12月3日、1952年5月1日分别致丁玲信,此两封信现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两封信主要忆及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公共租界内被捕后移至南京苜蓿园软禁,韦丛芜为营救丁玲而奔波助力一事.从两封信涉及的重要史料可以看出他与丁玲的交往与友情,对此又可作出诸多史实的考释:丁玲被捕事件的由来;韦丛芜营救丁玲;丁玲对韦丛芜的误会及其对误会的消解.
梁小斌作为朦胧诗创作潮流中的代表性诗人,其诗歌传播经过了四十余年的历程,既有精英群体的密切关注,也有大众传媒的助推而走向普罗大众.梁小斌及其诗歌凭借期刊、选本传播走向诗坛,开始置身于公共空间;大众消费语境下,电视、互联网传播延展了其诗歌的传播场域,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活动传播与诗人的主体性介入紧密相关,有效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良性互动.从传播场域视角考察,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传播媒介的更迭以及诗人主体的介入,梁小斌诗歌的传播效果总体上是积极正向的.如何建构诗歌创作与传播媒介多元共生的关系,梁小斌的诗歌传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孕育形成的三线精神,是新中国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下依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三线建设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可在深入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推动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下大力提倡“四史”教育的语境下,通过开展教学实践、组建教学团队、构建课程体系、组织田野调查等途径将三线建设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从而
课程思政是塑造和构建学习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品德塑造、知识传授与学生成长.具体来说,高校课程思政要遵循学生思想内在发展逻辑,从认知发展、层次需要、情感意志的角度,建构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高尚动机,坚定理想信念.课程思政遵循知识发展转型逻辑,要实现大学课程体系的重构,转变知识传授的路径,改进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课程思政遵循学生自我成长逻辑,将其塑造成为“公共人”,培养成为“知识人”.总之,课程思政是遵循三重逻辑的耦合.舍弃了这三者的关系,或者只从一个维
在当代历史哲学研究中,海登·怀特所开创的叙事主义思潮以及弗兰克·安克斯密特继之提出的“历史表现”理论范畴,都彰显出历史叙事和历史解释的“美学化”倾向.在“历史表现”的理论建构中,美学标准的逻辑优先性得以体现,进而推动历史表现的“增殖”,让历史叙事和历史表现在相互比较与竞争中确立自身的意义和地位.“历史表现”的美学特质,为褒扬历史学家的主体性提供了更大可能,这有利于建构一种主体间性的历史解释.
南北战争后,美国南部地区长期面临农业落后、农民贫困、农村凋敝的三农困局.一方面,南北战争后,缺乏信贷支持导致被解放的黑人无法获得土地,绝大多数沦为分成制租佃农.另一方面,南北战争后南部金融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业中最终形成了对农民极为不利的借贷制度.借贷制度导致并强化了南部农业以种植棉花为主的极度单一化生产模式,是南部三农困局的重要原因.罗斯福新政打破了南部的金融困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巨大的农产品需求,使南部三农困局得到初步解决.
专业知识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师范生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其未来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逻辑起点.当前部分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幼儿发展知识偏少、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匮乏、通识性知识覆盖面不全,制约了师范生的专业发展.为提升师范生专业知识,需要师范院校调整学前教育课程结构,优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比例;强化师范生问题意识、提升专业知识学习质量;增强师范生实践反思自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相互转化.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今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教学发展必然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引导.通过研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道路工程类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找出了当前我校道路工程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提出改进现有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鼓励师生对外交流、建设优质教学团队等措施.
教育记忆史是在历史语境中探讨人们记忆之中的教育历史,旨在对参与者记忆的梳理挖掘,还原教育历史的现场.基于教育记忆史视角,以“谁的记忆”“如何记忆”和“记忆什么”的逻辑展开,在由生徒个体、集体记忆所构成的教育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多维呈现中,探索近代传统书院改制、停废前夜亲历者的微观体验.研究发现,生徒记忆构建受家庭出身和入院原因等因素影响;负载生徒记忆的“记忆之场”有课作、学规等多种形式;生徒记忆映照当时社会诸种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转型时期传统知识人感受变革,乃至做出抉择的复杂缘由与生动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