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阅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自学能力的强弱,成功、有效的阅读已成为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教学基本环节中去,让数学阅读进入课堂,成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有力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阅读 有效阅读 高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非常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此安排了一些非常生动、活泼、有趣、遵循学生思维规律的小栏目“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说一说”“读一读”等,这些栏目为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要使这些栏目真正取得效果,首当其冲必须解决数学的阅读问题。阅读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不断地假设、想象、推理、验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究,抓住其内在的规律,来指导学生阅读。
1 让学生心中有目标,阅读有方向
“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漫无目标的飘荡终归会迷路,而你心中那一座无价的金矿,也因不开采而与平凡的尘土无异。”美国著名行为学家丹尼斯韦特莱德这句富有诗意的话,告诉我们学习目标的指导是多么重要。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明确提出阅读要求,制定阅读目标,在必要时给出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在“认识三角形”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我就安排了学生自学的环节,课堂上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动手操作实验(事先已经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些不同长度的细木棍),探索出我设定的一个目标:今天我们要研究拿三根小木棍去搭成一个三角形。在这个大目标下设定三个小目标(1)三条线段怎样搭成三角形(定义)?(2)可以搭成哪些样子的三角形(种类)?(3)为什么有的就搭不成三角形(条件)?学生们阅读、讨论、交流甚至是辩论,老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顺利地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当堂检测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这节知识掌握得非常好,有的学生还发挥想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然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如“大家读了课文后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问题对学习水平中差的学生来说等于没说,他们会一头雾水,就有同学问我“老师你要我发现什么呀?”所以只有目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才能有的放矢。
2 让学生心里有疑问,阅读有动力
集中精力、抓住关键、开动脑筋、主动思考是提高效率的保证。而多思善问,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求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学的问题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有进”,我们阅读就必须不断地提出疑问,培养学生从不问到能问、从少问到多问,《晦翁学案》里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节时,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时就采用设疑的办法。首先我提出疑问:“小学里我们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为什么呢?你通过看书以后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来说明。”而后在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时我要求学生自学后提出他们的疑问,然后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寻找答案。结果有两个同学的问题就很有水平:“多边形边数越多内角和越大,那么边数的增加与内角和的增加有什么规律?”、“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那么边数不断增加的话图形不是趋向于圆了吗?”在学生非常渴望知道答案的情况下学生的阅读会更加起劲,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会更加顺利。
老师对待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要合理评价、正确对待,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没有质量,不着边际,也不应该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只要加以不断地引导,他们总归能“渐渐有疑”然后“疑渐渐解”。
3 让学生手口脑并用,阅读有效率
陶行知先生说“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离开了实践活动,那么我们充其量是在培养“学术型的书呆子”,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所以我们在要求学生阅读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实际,正象华罗庚先生所言:“读数学要‘得意’不‘忘形’。”再者,我们一般的数学阅读都采取默读方式,很少用诵读,好像学数学的是纯理性的,并不要讲究声情并茂,实际上通过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使朗读者眼、脑、口、耳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尽量做到手、口、脑的配合,提高阅读的效率。
“乘法公式”是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一节内容,死记硬背的效果很差。我就采用边读边动手拼图的教学手段。把边长分别为a,b的正方形和边长为a、b的两个长方形拼成边长为a+b的正方形(书本阅读内容),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同时用事先准备的学具,通过先分开来求面积,再合起来求总面积的方法,得到完全平方公式,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减少了最易错的情况――“漏掉二倍项”的发生。因为他们自己通过拼图了解有四块小图形组成了大的正方形,所以记得很牢。(下转第174页)(上接第167页)然后总结出文字表述:两数和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再加上他们积的二倍。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语调自然,停顿恰当,节奏得法,在读中想,在想中读。最后达到自然而然说出来的目的。
手、口、脑并用,要根据阅读内容合理的安排计划好,做到动静合理,读做合时。还要求学生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如事先预习、制作学具等)。
4 让学生会合作学习,阅读有合力
奥司特洛夫斯基说:“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阅读水平的提高靠一个人的努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学困生更是困难的,即使是再聪明不过的人也有想不周全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合作学习,充分发挥集体作用,凝聚成合力,是阅读效果达到最佳。那么如何来合作呢?笔者认为先独立阅读,再分组讨论可以做一尝试。
新教材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结束时安排了一篇阅读材料“特殊化”,这是一段语言精练,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操作性强而且读后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字。教学时我基本上不讲,任由学生去探索。第一步学生独立地阅读,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符号及图形变化,并能依据数学原理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达到对材料的真正理解,形成知识结构。第二步以五六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围坐在一起,共同展示阅读成果,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在交流、讨论、探讨完毕后再次要求同学们重新阅读这篇短文,体会新的感受。第三步每一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共同配合,通过读、做、讲、写等方式向全班汇报成果。这段有一点深度的文字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出了自己独到的简介和体会,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数学阅读需要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需要教师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教学基本环节中去,让数学阅读进入课堂,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的一个有力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数学阅读 有效阅读 高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非常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此安排了一些非常生动、活泼、有趣、遵循学生思维规律的小栏目“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说一说”“读一读”等,这些栏目为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要使这些栏目真正取得效果,首当其冲必须解决数学的阅读问题。阅读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不断地假设、想象、推理、验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究,抓住其内在的规律,来指导学生阅读。
1 让学生心中有目标,阅读有方向
“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漫无目标的飘荡终归会迷路,而你心中那一座无价的金矿,也因不开采而与平凡的尘土无异。”美国著名行为学家丹尼斯韦特莱德这句富有诗意的话,告诉我们学习目标的指导是多么重要。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明确提出阅读要求,制定阅读目标,在必要时给出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在“认识三角形”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我就安排了学生自学的环节,课堂上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动手操作实验(事先已经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些不同长度的细木棍),探索出我设定的一个目标:今天我们要研究拿三根小木棍去搭成一个三角形。在这个大目标下设定三个小目标(1)三条线段怎样搭成三角形(定义)?(2)可以搭成哪些样子的三角形(种类)?(3)为什么有的就搭不成三角形(条件)?学生们阅读、讨论、交流甚至是辩论,老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顺利地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当堂检测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这节知识掌握得非常好,有的学生还发挥想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然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如“大家读了课文后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问题对学习水平中差的学生来说等于没说,他们会一头雾水,就有同学问我“老师你要我发现什么呀?”所以只有目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才能有的放矢。
2 让学生心里有疑问,阅读有动力
集中精力、抓住关键、开动脑筋、主动思考是提高效率的保证。而多思善问,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求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学的问题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有进”,我们阅读就必须不断地提出疑问,培养学生从不问到能问、从少问到多问,《晦翁学案》里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节时,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时就采用设疑的办法。首先我提出疑问:“小学里我们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为什么呢?你通过看书以后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来说明。”而后在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时我要求学生自学后提出他们的疑问,然后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寻找答案。结果有两个同学的问题就很有水平:“多边形边数越多内角和越大,那么边数的增加与内角和的增加有什么规律?”、“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那么边数不断增加的话图形不是趋向于圆了吗?”在学生非常渴望知道答案的情况下学生的阅读会更加起劲,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会更加顺利。
老师对待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要合理评价、正确对待,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没有质量,不着边际,也不应该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只要加以不断地引导,他们总归能“渐渐有疑”然后“疑渐渐解”。
3 让学生手口脑并用,阅读有效率
陶行知先生说“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离开了实践活动,那么我们充其量是在培养“学术型的书呆子”,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所以我们在要求学生阅读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实际,正象华罗庚先生所言:“读数学要‘得意’不‘忘形’。”再者,我们一般的数学阅读都采取默读方式,很少用诵读,好像学数学的是纯理性的,并不要讲究声情并茂,实际上通过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使朗读者眼、脑、口、耳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尽量做到手、口、脑的配合,提高阅读的效率。
“乘法公式”是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一节内容,死记硬背的效果很差。我就采用边读边动手拼图的教学手段。把边长分别为a,b的正方形和边长为a、b的两个长方形拼成边长为a+b的正方形(书本阅读内容),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同时用事先准备的学具,通过先分开来求面积,再合起来求总面积的方法,得到完全平方公式,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减少了最易错的情况――“漏掉二倍项”的发生。因为他们自己通过拼图了解有四块小图形组成了大的正方形,所以记得很牢。(下转第174页)(上接第167页)然后总结出文字表述:两数和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再加上他们积的二倍。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语调自然,停顿恰当,节奏得法,在读中想,在想中读。最后达到自然而然说出来的目的。
手、口、脑并用,要根据阅读内容合理的安排计划好,做到动静合理,读做合时。还要求学生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如事先预习、制作学具等)。
4 让学生会合作学习,阅读有合力
奥司特洛夫斯基说:“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阅读水平的提高靠一个人的努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学困生更是困难的,即使是再聪明不过的人也有想不周全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合作学习,充分发挥集体作用,凝聚成合力,是阅读效果达到最佳。那么如何来合作呢?笔者认为先独立阅读,再分组讨论可以做一尝试。
新教材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结束时安排了一篇阅读材料“特殊化”,这是一段语言精练,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操作性强而且读后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字。教学时我基本上不讲,任由学生去探索。第一步学生独立地阅读,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符号及图形变化,并能依据数学原理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达到对材料的真正理解,形成知识结构。第二步以五六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围坐在一起,共同展示阅读成果,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在交流、讨论、探讨完毕后再次要求同学们重新阅读这篇短文,体会新的感受。第三步每一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共同配合,通过读、做、讲、写等方式向全班汇报成果。这段有一点深度的文字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出了自己独到的简介和体会,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数学阅读需要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需要教师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教学基本环节中去,让数学阅读进入课堂,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的一个有力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