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声声慢,愁情寄余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lingy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愁”这种情绪历来就被很多诗人写入作品中,写得千姿百态。曹操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愁人才之难得,李白“借酒浇愁愁更愁”,愁壮志未酬,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屈辱痛苦……每位词人都有自己愁的内涵与特质,却难以让读者体会其真实意义。《声声慢》则是代表李清照写“愁”的最高成就词作。《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写词人在遭受了山河破碎、丧夫离异之痛、颠沛流离之苦、孀居孤苦之悲后的愁苦悲戚。词人借景抒情,将所见、所闻、所感付诸于笔端,写尽作者悲戚、凄惨、孤苦、哀愁的心境。全词运用叠字、口语化等表现手法,借助于淡酒、晚风、大雁、黄花、梧桐和细雨等意象,使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层层铺写,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极力渲染烘托其别样的愁情。
   本课围绕“寻找别样的愁情”的情景任务,按照“感知愁情——怎样入愁——意象识愁——为何生愁——回味愁情”的思路,设计阅读与写作、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种言语实践活动,养成反复阅读品位、深入探究,养成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提高诗词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引导学生“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设置“叠字解析”“解读意象”“吟咏题碑”等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设计示意图】
   【学习活动设计】
   一、感知愁情——披文入情
   1.请背诵已学过的有关李清照的诗词,如《如梦令》《武陵春》《醉花阴》等作品,导入本次新课。
   2.欣赏学生作业:将《声声慢》用散文化的语言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思考:在欣赏过程中思考改写后的短文应该保留文中哪些重点内容才能比较贴切李清照的心境?词眼是什么?
   设计说明:
   活动1 以背诵记忆的方式,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李清照的词作,如《如梦令》《武陵春》《醉花阴》等,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感受李清照前期愉快的少女少妇生活,思念丈夫的闲愁,进而引入与前期情感截然不同的作品《声声慢》,提高学生对李清照词作的学习兴趣。
   活动2 践行新课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的要求,将词作改写成散文的形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想象,把握女主人公的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初步感知词人的情感是怎么样的,是如何写愁的,是从什么角度来表情达意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愁绪。通过阅读、筛选信息、整合,然后发挥想象写作成文。试图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业写好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点评,力求在尊重学生阅读经验与鉴赏成果基础上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实践,力求有所发现,有所补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怎樣入愁——叠字解析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声声慢》起下十四字叠字,总言心情之悲伤。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作者开头十四字叠字的使用,有何妙处?
   设计说明:
   从上一环节可知“愁”是词眼,那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这一环节给予解答。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别开生面的使用了十四个叠字,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人物孤独无依、反复寻找的情态动作,淋漓尽致,由浅入深地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孤寂、愁苦、悲痛的愁情,给全词在结构上奠定了愁苦的感情基调。抓住开头,统领全篇。整段叠字,以情为主线,具有鲜明的层次感,曲尽思妇之情,很有个性。十四字叠字的使用,成为千古名句,堪称奇绝。所以教学中对叠字叠词活力的讨论分析,是欣赏本词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之一。意图引导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魅力。
   三、意象识愁——解读意象
   找出词中的意象完成表格,回顾与词中意象有关的诗句,并体味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作者何种情感?
   设计说明:
   这一个部分的研究应该是本课的高潮部分。解读意象是鉴赏诗歌内涵,分析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意象既是具体的客观景物,又有着词人主观情感的渗透,使之具有了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李清照作为一代词宗,对意象的运用也颇下功夫,苦心孤诣之中隐含着巨大的张力,丰富了词的意境。本词意象虽然不多,只有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和细雨等,都是生活中常见之意象。但是李清照却能结合自身身世遭遇,将这些看似平常的意象赋予了新的意义,增加了词作的魅力。在分析“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和细雨”这些意象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与本词中意象相关的诗句,增加意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的理解,从而体味词人的心境。
   四、为何生愁——知人论世
   1.学生活动:分享课前制作小简历手抄报或者卡片,走近李清照。
   2.课前阅读著名作家梁衡《乱世中的美神》一文,结合李清照生平经历,分析词人为何而“愁”?
   设计说明:
   活动1 为提高学生对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所倾注的愁情的理解,提高学生自我阅读知识“积累、整合与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前制作有关李清照生平重大事件的手抄报或者简历卡片,课堂上分享制作成果,以期做到“知人论世”,进而为分析“为何生愁”的原因做好准备。采用知人论世的方式对作者为何生愁的内在原因尽可能的追根溯源,找到依据。
   活动2 为拓展学生的视野,更好的理解本词的意境,教师推荐阅读著名作家梁衡《乱世中的美神》一文,方便分析李清照为何而愁的原因,为后面的深度阅读李清照词集、理解评价李清照人物打下基础。
   活动1和活动2是在搜集、阅读、理解、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两者可以同时进行。既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也能提高学生阅读与发现的能力。
   五、回味愁情——吟咏题碑    1.全班同学诗歌朗诵《声声慢》。(分组练习,分角色朗读,各组派代表推荐朗诵比赛)
   2.“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夫死离异,孑然一身的悲惨遭遇。诸多的苦难不停磨练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苦难并没有将她压垮,反而将她的藝术灵魂塑造得更高。李清照这位“乱世中的美神”“千古第一才女”,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留下来的诸多词作,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一曲声声慢,愁情寄余生。请同学们以“为一代词清照写碑文”为主题,为词人李清照写一篇碑文,要求:运用文言文或者诗歌、对联的形式,字数在100字以内。
   设计说明:
   活动1 诵读作为中小学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语感非常重要。诵读教学要求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与体验性。通过反复吟咏诗歌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相联系,感悟词人的情感。并且《声声慢》由于使用大量叠字叠词,使全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鉴赏过程中反复吟咏,才能体会其声律之美。注意在朗诵过程中,理解诗情,体会其语调以及节奏的变化。学习诗歌需要诵读,读是一种艺术,引导学生如何朗读诗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诵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也能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认知能力、想象与创造能力。
   活动2 给词人题写碑文,需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在对本词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所学李清照诗词,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要求使用文言文、诗歌、对联的形式,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结合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楹联,为学生提供写作训练的模本,试图引导学生仿写,提高语言概括能力。这是基础,也是拓展。
   【读写测评】
   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一幅愁意绵绵黄昏烟雨图,结合词人心境,试把这幅画面用自己带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出来。(100字左右)
   2.课外阅读李清照词集《漱玉集》,做好读书笔记,写一份读书报告。
   设计说明:
   活动1 是对课文中意象解读的补充,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以写作的形式深入文本内核。从知识的理解层面上升到鉴赏思维层面,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与思维水平就能直观的反映出来。
   活动2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诗词作品,是落实语文新课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的要求,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的阅读习惯。阅读过程中形成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以读书报告的形式检测学生阅读的效果,方便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任务和交流学习体会,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琵琶行》教学实录】  课前播放琵琶曲《绿腰》  师:大家喜欢音乐吗?  生:喜欢。  师:的确。音乐无国界,它可以让人融入到或悲伤、或轻快的氛围中,却很难让人把心灵的那份共鸣和悸动表达出来。所以当文字与音乐完美相融的时候,便能响彻千年而不衰。  (投影)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清·方扶南  师:白香山
学习经典杂剧《窦娥冤》(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时,师生对文本情节内容产生了很多疑问。比如,文中蔡婆并没有嫁给张驴儿之父,窦娥为何称张父为“公公”?张孛老张驴儿父子为何有恃无恐地赖在蔡婆家?蔡婆在窦娥身陷囹圄时,为什么不花钱打点买通官府,从而使窦娥免罪脱身?这些问题在我们查阅资料、辨析版本并进行对比阅读后,都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答。  但是有一个问题,学生们仍有较大分歧:窦娥临斩前发下的第三桩誓愿——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晚年写的一篇回忆散文。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汪老都写道:“我想念昆明的雨”。因为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浓绿的”“使人感到舒服的”“使人动情的”。其实,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汪老想念的不仅仅是昆明的雨。因为这篇散文不仅写了昆明的雨,而且写了雨中的人、事、景、物。而雨中的这些人、事、景、物都是使汪曾祺为之动情的。  1939年,汪曾祺来到昆明,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在昆明求
从2017年9月到如今,全国大规模全覆盖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就快一年了,在使用的过程中,越发感觉到这套教材“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选材标准的精确性。在具体执教的过程中,也明显地感觉到“统编版”教材对某些原作的部分情节和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动,而对这部分改动的内容,说到底,并非显示编者的“高明”,主要是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另外,对原作某些显然不规范的词句(不是指文学性的表
重庆市万盛经济开发区教师进修校教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可谓异彩纷呈,资源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在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也指出:“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合理开
2017年语文新课标卷Ⅰ作文题所引发的讨论,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余波绵延。作文题甫一露面,就有论者放言,2017年高考作文是“旧瓶新酒”,不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变形而已;也有人火眼金睛,根据题干所选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的指令,洞察出试题与2003年全国卷“情感与认知”所开创的关系型话题作文一脉相承;还有观点言之凿凿,“一带一路”之类均为政治热词,试题发出的信息是“关心时政”,不一而足。  
近年来,随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这一话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教什么决定怎么教”,“只有解决了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解决怎么教”这些理念已逐步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和落实。王尚文说:“语文教学的弊病,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还不如不研究好。”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引申,王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语文”即“教学内容”,所说的“教学”即“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从优秀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的要求。戏剧的奇妙之处在于,其在小小的舞台上上演着社会的千姿百态,不但是小人物的生活、大人物的成长,戏剧所刻画的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把复杂的社会搬上舞台并进行突出演绎。它“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
《祝福》的主题是启蒙还是感叹?是愤怒地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达毁掉“铁屋子”的奋力呐喊,还是痛苦地抒发唤醒愚昧的艰难,倾吐身处黑暗长夜中绝望的情绪?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课文《祝福》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关于《祝福》的主题,中学语文界曾长期并存着具有代表性的、至今任被不少教师当作“标准主题”的两种分析:  一是《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
如何略作勾勒,就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细加描绘,写好点睛之笔,就能使人物的神采风貌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做到形神兼备呢?本文拟从四个方面作粗浅的尝试。   一.立体全方位观察,准确把握其形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也不能仅凭主观想象,闭门造车,以致千人一面,缺乏个性。而应对人物的外貌进行细致地观察,把握特征。   客观事物原本千差万别,绝不雷同。可是,许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