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归纳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发挥实验的真正功效。
关键词: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评估
实验是物理课的魅力所在,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实验,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他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物理实验可以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现就如何进行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教学笔者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
1.演示实验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效果,必须做到精心选择。教材中每个演示实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而说明同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演示实验可以有好几个,教师不必一一演示,要根据教材要求及设备条件精心选择。例如,为使学生建立大气压的概念,可选择用“厚纸片顶住一杯水”的演示实验,不必将马德堡半球、针筒抽水等演示实验都端到学生面前,以致罗列了许多现象而忘却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弄得学生眼花缭乱,不知其所以然,反而达不到建立大气压这一物理概念的目的。
2.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3.做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分析实验,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做演示,再作分析。例如,进行电功率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做演示,将“220v,25w”、“220v,60w”的两只灯泡分别串联和并联后接入220v的电源上,观察它们能否正常发光。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往往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其次,学生动手实验。
1.制订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学生实验教学应制订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实验教学和考核有章可循。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依据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了认知目标、操作技能目标、实验素养目标,使实验教学目标明确、可测性强。
2.指导实验预习。实验预习是保证学生进行正确操作并获得正确结果的前提。通过实验前的预习,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以及仪器的使用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实验过程中心中有数、目的明确,从而提高了实验的质量和效率。
3.指导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学生实验的关键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动手、细观察、勤思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既不能统得太死,又不能放任,要努力创造一个活跃、快乐、紧张、有序的良好氛围,既要加强示范操作(可利用投影、电视录像、挂图、示教板等工具),又要注重学生实验(不同实验可采取不同的实验方式,比如开放式等)。
4.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学生实验操作后的一个重要步骤,学生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作出合理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发现,有的学生由于实验测得的数据误差太大,干脆从课本上查得结果;有的编造数据;有的根据规律推算应测的数据……对这些现象应提出严肃批评,并要求利用活动课补做。要向学生讲明:实验测得的数据,如果不是操作错误、读错等原因,就不能算错。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所用的实验器材、方法等不同,会使测得的数据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应该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总结深化实验。学生完成实验后,应对学生实验作出总结:(1)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并加以解释;(2)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3)根据实验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6.重视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反馈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从实验的目的、器材、原理、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结论、问题讨论、误差分析等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其次,对实验报告要认真批改,并给以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报告的重要性。最后要根据批改情况,将好的实验报告进行展览、表彰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物理课堂演示实验要与学生的分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实验要素:一是仪器使用的一般知识;二是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知识,特别是图线处理数据中,区分已知规律与未知规律的不同方法;三是间接测量的基本知识,要从测量出发理解实验装置、原理、方法、条件保证、操作步骤以及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四是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思想,特别是要懂得将理论结论与实验结论比较的思想。同时要加强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训练,多角度、全方面地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探寻好课的标准.现代教学,2006年7月。
[2]彭小明 中学学科教学原则新探.教育探索,2005,(4)。
关键词: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评估
实验是物理课的魅力所在,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实验,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他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物理实验可以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现就如何进行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教学笔者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
1.演示实验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效果,必须做到精心选择。教材中每个演示实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而说明同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演示实验可以有好几个,教师不必一一演示,要根据教材要求及设备条件精心选择。例如,为使学生建立大气压的概念,可选择用“厚纸片顶住一杯水”的演示实验,不必将马德堡半球、针筒抽水等演示实验都端到学生面前,以致罗列了许多现象而忘却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弄得学生眼花缭乱,不知其所以然,反而达不到建立大气压这一物理概念的目的。
2.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3.做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分析实验,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做演示,再作分析。例如,进行电功率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做演示,将“220v,25w”、“220v,60w”的两只灯泡分别串联和并联后接入220v的电源上,观察它们能否正常发光。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往往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其次,学生动手实验。
1.制订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学生实验教学应制订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实验教学和考核有章可循。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依据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了认知目标、操作技能目标、实验素养目标,使实验教学目标明确、可测性强。
2.指导实验预习。实验预习是保证学生进行正确操作并获得正确结果的前提。通过实验前的预习,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以及仪器的使用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实验过程中心中有数、目的明确,从而提高了实验的质量和效率。
3.指导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学生实验的关键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动手、细观察、勤思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既不能统得太死,又不能放任,要努力创造一个活跃、快乐、紧张、有序的良好氛围,既要加强示范操作(可利用投影、电视录像、挂图、示教板等工具),又要注重学生实验(不同实验可采取不同的实验方式,比如开放式等)。
4.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学生实验操作后的一个重要步骤,学生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作出合理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发现,有的学生由于实验测得的数据误差太大,干脆从课本上查得结果;有的编造数据;有的根据规律推算应测的数据……对这些现象应提出严肃批评,并要求利用活动课补做。要向学生讲明:实验测得的数据,如果不是操作错误、读错等原因,就不能算错。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所用的实验器材、方法等不同,会使测得的数据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应该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总结深化实验。学生完成实验后,应对学生实验作出总结:(1)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并加以解释;(2)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3)根据实验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6.重视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反馈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从实验的目的、器材、原理、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结论、问题讨论、误差分析等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其次,对实验报告要认真批改,并给以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报告的重要性。最后要根据批改情况,将好的实验报告进行展览、表彰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物理课堂演示实验要与学生的分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实验要素:一是仪器使用的一般知识;二是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知识,特别是图线处理数据中,区分已知规律与未知规律的不同方法;三是间接测量的基本知识,要从测量出发理解实验装置、原理、方法、条件保证、操作步骤以及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四是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思想,特别是要懂得将理论结论与实验结论比较的思想。同时要加强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训练,多角度、全方面地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探寻好课的标准.现代教学,2006年7月。
[2]彭小明 中学学科教学原则新探.教育探索,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