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植根于中国具体国情与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发展,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集中体现为目标价值的人民性、发展理念的公正性、内涵范畴的发展性、战略路径的持续性。在本质上这些特性,既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民生思想,又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目标价值的人民性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也决定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目标指向即始终围绕“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与发展。“发展为了人民”与“发展依靠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基本要义,且更具化为普惠性、自主性和民主性。
普惠性。民生是人们生产生活最为普遍的基本需要,关切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关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中国共产党历来把民主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要让“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提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使这些目标“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地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这一普惠性,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拓展了民生的基本内涵。
自主性。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征程中民群众是最大的动力,邓小平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前行中,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特别强调:“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践中,也正是这一“自主性”,才激发和调动了我国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才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坚实基础。
民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问题在本质上就是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问题。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经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主这一政治范式,成为民生问题有效解决的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坚持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民主的实现与发展问题。因此,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民生政治”这一小康目标。党的十七大更是视“人民民生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促进民生发展具体的实践中,诚如习近平特别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来进行。”“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而如何真正体现民生的民主基本特性,党是十八大报告做了较好的诠释,报告强调:要“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不仅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民生事业发展的决策者、参与者、监督者和受益者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发展,正是依托这样的指导思想,才汇聚了浩大不竭发展动力。
二、发展理念的公正性
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它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和全过程。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发展中,这一价值理念集中体现于发展权利的公平、发展规则的公平和发展结果的正义。从生产与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和发展中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出发展权利的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强调的“发展是硬道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路径和方法。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发展的目标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小康民生的发展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通过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基于对中国国情与民生发展的深刻认识,习近平对保障和改善民主作出了精辟论述,他强调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本质:就是人的生活、生计、生产,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这是把发展权利公平作为了社会公正的底线,作为社会公正最基本的前提来认识和实践的。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体现出发展规则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邓小平以战略家的视角强调了按劳分配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在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进一步强调了要完善分配制度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概言之,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民生发展道路选择和制度选择,这种制度选择体现了规则公平,从而夯实了社会公正的基础。
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现出发展结果的正义。结果公平是社会公正的必然要义,是社会公正的最终评判。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公正正义价值追求蕴含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突出强调了结果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这一目标实现具化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奋斗目标,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核心目标要求,目的就是要“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发展过程,这一结果正义的价值取向,始终贯穿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三、内涵范畴的发展性
发展是世界永恒的主题。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内涵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既有民生思想的继承,更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是在继承上的发展,是在实践上的创新。由此彰显出其高度的实践性与效能性的统一。
继承上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首先具有鲜明历史继承性,并紧紧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步伐。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直接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先后创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切实改善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实践上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不仅具有继承性,更具有实践上的创新性。具体呈现为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就量来说,主要是范围领域的扩大。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硬”的“两个文明”建设到后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布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建设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拓展为“五位一体”。“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成为时代新任务。从质来看,更强调了品质的提升与价值的追求,实现了价值主体的归位,即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观。不仅强调人民对国家的贡献,更注重国家对人民群众的保障和帮助;不仅关注国家和集体利益,更关注个人利益、整体协调地推进。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侧重点日渐关注于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和高层次性。特别是它不仅关注人民群众生存,更关注人的生活尊严;不仅强调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和保障,更重视人民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的价值和尊严。
四、战略路径的持续性
民生始终贯穿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展的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在发展中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凸显出了发展战略的系统考量与路径方法的可持续性要求。这,可以从发展观念的理性诉求、发展方式的集约选择、发展环境的天人合一等三个方面具体体现。
发展理念的理性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发展,是日益走向理性、成熟,整体的通盘考量与统筹的协调推进是最为重要的观念。就整体的通盘考量来看,科学发展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整体布局。内容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实现战略上,既有“三步走”的构想、“两个百年”的目标和“中国梦”,又有五年计划、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战略决策等等;从实践力量,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大众内在统一。从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发展思想的独特个性。从统筹的协调推进来看,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好发展中的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统筹好中央和地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等利益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理性的发展观念,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有序发展。
发展环境的天人合一。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的基础条件,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形成“五位一体”,并深深融入道他们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深信,这些目标定会在发展不断地良好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2]:《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175页。
[4]《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5页。
[5]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
(作者单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目标价值的人民性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也决定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目标指向即始终围绕“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与发展。“发展为了人民”与“发展依靠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基本要义,且更具化为普惠性、自主性和民主性。
普惠性。民生是人们生产生活最为普遍的基本需要,关切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关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中国共产党历来把民主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要让“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提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使这些目标“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地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这一普惠性,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拓展了民生的基本内涵。
自主性。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征程中民群众是最大的动力,邓小平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前行中,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特别强调:“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践中,也正是这一“自主性”,才激发和调动了我国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才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坚实基础。
民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问题在本质上就是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问题。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经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主这一政治范式,成为民生问题有效解决的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坚持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民主的实现与发展问题。因此,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民生政治”这一小康目标。党的十七大更是视“人民民生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促进民生发展具体的实践中,诚如习近平特别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来进行。”“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而如何真正体现民生的民主基本特性,党是十八大报告做了较好的诠释,报告强调:要“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不仅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民生事业发展的决策者、参与者、监督者和受益者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发展,正是依托这样的指导思想,才汇聚了浩大不竭发展动力。
二、发展理念的公正性
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它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和全过程。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发展中,这一价值理念集中体现于发展权利的公平、发展规则的公平和发展结果的正义。从生产与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和发展中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出发展权利的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强调的“发展是硬道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路径和方法。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发展的目标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小康民生的发展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通过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基于对中国国情与民生发展的深刻认识,习近平对保障和改善民主作出了精辟论述,他强调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本质:就是人的生活、生计、生产,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这是把发展权利公平作为了社会公正的底线,作为社会公正最基本的前提来认识和实践的。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体现出发展规则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邓小平以战略家的视角强调了按劳分配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在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进一步强调了要完善分配制度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概言之,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民生发展道路选择和制度选择,这种制度选择体现了规则公平,从而夯实了社会公正的基础。
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现出发展结果的正义。结果公平是社会公正的必然要义,是社会公正的最终评判。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公正正义价值追求蕴含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突出强调了结果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这一目标实现具化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奋斗目标,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核心目标要求,目的就是要“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发展过程,这一结果正义的价值取向,始终贯穿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三、内涵范畴的发展性
发展是世界永恒的主题。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内涵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既有民生思想的继承,更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是在继承上的发展,是在实践上的创新。由此彰显出其高度的实践性与效能性的统一。
继承上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首先具有鲜明历史继承性,并紧紧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步伐。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直接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先后创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切实改善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实践上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不仅具有继承性,更具有实践上的创新性。具体呈现为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就量来说,主要是范围领域的扩大。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硬”的“两个文明”建设到后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布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建设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拓展为“五位一体”。“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成为时代新任务。从质来看,更强调了品质的提升与价值的追求,实现了价值主体的归位,即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观。不仅强调人民对国家的贡献,更注重国家对人民群众的保障和帮助;不仅关注国家和集体利益,更关注个人利益、整体协调地推进。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侧重点日渐关注于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和高层次性。特别是它不仅关注人民群众生存,更关注人的生活尊严;不仅强调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和保障,更重视人民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的价值和尊严。
四、战略路径的持续性
民生始终贯穿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展的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在发展中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凸显出了发展战略的系统考量与路径方法的可持续性要求。这,可以从发展观念的理性诉求、发展方式的集约选择、发展环境的天人合一等三个方面具体体现。
发展理念的理性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发展,是日益走向理性、成熟,整体的通盘考量与统筹的协调推进是最为重要的观念。就整体的通盘考量来看,科学发展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整体布局。内容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实现战略上,既有“三步走”的构想、“两个百年”的目标和“中国梦”,又有五年计划、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战略决策等等;从实践力量,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大众内在统一。从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发展思想的独特个性。从统筹的协调推进来看,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好发展中的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统筹好中央和地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等利益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理性的发展观念,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有序发展。
发展环境的天人合一。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的基础条件,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形成“五位一体”,并深深融入道他们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深信,这些目标定会在发展不断地良好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2]:《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175页。
[4]《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5页。
[5]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
(作者单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