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不死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ansh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有很多文人写食物,喜欢持一种“传统已死”的态度。这个鱼好吃?哼哼,告诉你们,现在你们已经吃不到了。那个菜美味?哼哼,告诉你们,现在也早已不是曾经的那个味道了。在出神入化地把那些珍馐描摹一番之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时代在进步,但美食在退化。得出的小结论则是:只有我吃过,你们都没得吃。
  小时候每每读到此类文章,就算意境再美,也免不了觉得丧气。后来长大了,晓得这些老先生不仅对食物是这个态度,对学问亦是这个态度。传统到底是什么?你们没见过,只有我见过。这个观点可以一棍子打死所有后来人。因为传统已被关在了历史的庙堂之内,而庙堂之门岂能向一般人随便敞开?
  但传统究竟是什么?所谓的饮食传统又是什么?
  我曾去西班牙考察火腿加工厂,在火腿的腌制过程中,有个细节非常动人。每一年腌制火腿所用的海盐都要仔细回收起来,存放好,到了第二年腌制新火腿的时候,把老盐拿出来,加一点新盐进去再次用。就这样周而复始,很多火腿加工厂所用的海盐与这个工厂本身同龄,已经经历了几十年。
  我向某工厂的工作人员讨要了一把老盐和一把今年他们即将加进去的新盐,对比看看。新盐洁白如雪,而老盐由于年复一年地使用,它们不仅渗入到火腿的内里,还从火腿中吸附油脂,因此有着醇厚独特的香味,色泽也是金黄的。
  每个人都会问,什么是传统,我倒觉得,这盐就像传统本身。我们总是忍不住用极端的态度去对待想象中的“传统”:要么顶礼膜拜,要么彻底推翻。但传统,它既不是只存在于过去的死物,也不是挡在未来路上的怪物。传统一直存在,正像这代代相传的老盐,虽然每一年都会加一点新生力量进去,但在时间的化学作用下,新老交替相融。
  传统也是慢性子的,你很难看到它在现世会有瞬间改变。
  走在西班牙那些古老的小镇里,你很容易就理解了这样缓慢的节奏。阳光的影子拖得长长的,每个人都不慌不忙地走路、聊天,一座教堂可以造五六百年,直到如今还在修修补补。
  “任何事你都可以慢慢来,动辄百年。”在萨拉曼卡,一个当地人对我说,“我们有两座大教堂,大家把12世纪建造的那一座称为‘旧教堂’,把16世纪建造的那一座称为‘新教堂’。16世纪也是很久以前了,但相对来说,它依然是‘新’的,到现在还在完善各种装修。前不久我们还把一个宇航员雕刻在了教堂的某扇门上,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当下的人和事总有一天也要成为历史,我们继承传统也创造传统,传统不是死的,是跟人一起成长的。”
  忽然想起,有一次全家人去一间特别美味的小餐馆吃饭,吃完后正在享受悠闲惬意,先生突然问我:“你觉得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我开玩笑地说:“下次再来这间馆子?”“不,”他说,“最幸福的是,今天我们带着孩子来这间餐馆,许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孩子也会带着他们的孩子来吃同样的菜,并且依然觉得好吃。再后来,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也会来,餐馆依然在。一代又一代,没完没了。”
  是的,一代一代,传统不死。
  (选自2014年5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荐稿人:解敏)
其他文献
“化尸水”,顾名思义,就是能够直接把尸体化成一滩水的毒水。它在武侠小说中成为一些刺客、杀手们最爱用的终极神秘毒水。尸体及活人只要被“化尸水”沾染上,很快就会被此毒水化成一滩液体,肉和骨头全然不见了,实在是恐怖至极。  而现在这种神秘的“杀人利器”逐渐有了新的用途。在美国已经尝试利用这种方法处理人类的尸体,这一处理过程叫做“碱化水解”,问世于十几年前,主要用于处理动物尸体。它的具体方法是,将需要处理
我们总是担心这世界美得还不够,于是我们喜欢锦上添花,比如“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断句,自然是“春江、花月夜”——这江,当然是春天的江了;这夜,当然是花香月明之夜了。春天的江多澎湃多深情啊,花香月明的夜多浪漫多合时宜啊。  我却倾向和欣赏另一种解读。  作家蒋勋先生在他的《说唐诗》一书中认为,“春江花月夜”应该断为“春、江、花、月、夜”,“这是五个独立的名词,它们应该是并列关系,不是主从的修
在哲学家约翰·杜威90岁的生日晚宴上,杜威正与一些宾客热烈地讨论文化趋势,突然,一个年轻的医生脱口说出了他对哲学的评价。  “那些空泛的思想有何益处?”年轻的医生问道,“它又使您获得了什么呢?”  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很欣赏年轻人的坦率,他静静地坐回椅子上,微笑着说:“你想知道它的好处是什么吗?我的答案是——登山。”  “登山?”年轻人一脸茫然地反问,“那有什么用?”  “你会看到其他可以攀登的山峰。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