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卷第38题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c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1年的文科综合卷中,第38题无论是命题特点,还是考生答题的典型失误,无一不给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以诸多的启示。本文试以江苏等省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及江苏省考生的答题为例,就有关内容作一概述和分析。
  
  一、命题方式与特点
  
  1以当前的社会问题立意,具有较强的时代感。本题以"近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为主题,以两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为素材,考查了有关科技史的内容,体现了关注社会的命题思想,时代感和现实性明显。
  2注意学科内综合与学科间综合的结合,综合程度高。
  从学科内综合的角度而言,试题不仅将相隔半个世纪的属于同一类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加以整合,还通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革命是怎样推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一问,将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垄断组织的出现、东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等内容连成一体,把属于同一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的内容、过程、结果与影响串联起来,加强了对历史现象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的考查。
  从学科间综合的角度而言,试题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产业结构影响的考查,将历史学科中科技革命史的知识与政治学科中三大产业的知识,以及地理学科中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有关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不同学科的知识互相交融,学科界限模糊,体现出把科技革命的影响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来加以认识的命题思想。同时,试题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背景材料的选择,不同角度的题目以及多层次的参考答案的设计,表现出自身的综合性。
  3能力考查全面,尤其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查。
  本题对能力考查的要求非常全面,涉及到2001年文科综合科目"考试说明"所列出的各项要求。包括对"基本的社会现象"的记忆能力,对"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的理解能力,以及"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命题注重新情景的创设,特别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查。它首先通过数据表格材料和曲线图、柱状图材料,设计了一个新的情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有关材料思考问题。第(1)问要求考生应用有关知识从材料中归纳出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第(2)问和第(3)问则要求考生应用有关知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出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影响。灵活运用知识是考生回答本题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回答第(1)问时,需要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并依据材料进行概括表述。回答第(2)问时,需要进行知识迁移,分别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成果和影响方面的知识,即"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以及"经济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以全球为市场进行扩张,世界领土瓜分完毕",以说明科技革命推动世界形成了一个整体。回答第(3)问的第小题或小题时也是一样,需要运用有关三大产业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进行论证。
  
  二、答题失误分析
  
  据江苏省高考文科综合学科阅卷点1000份答卷抽样统计,第38题答题情况(其中,第(3)问有178人选做第小题,817人选做第小题,5人未做),见下表:
  考生答题的失误,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与概括能力不强。
  第(1)问和第(3)问的前半部分都是依据材料回答问题,考生在读图或读表时,往往不能根据题意作出准确的概括。如部分考生在回答第(1)问时只是简单地将图表文字进行转述,有的虽然能做一定程度的概括,但不能获取全面的信息并进行精确的表述。如有的考生把"材料一"概括为"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平均时间缩短了",把"材料二"概括为"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没有看出其中的程度变化,不会使用"加快、加大、越来越"等程度副词。对材料三、四的归纳也是如此,他们或者没有准确理解图表的信息,或者不会加以确切的表述。如对"材料三"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的概括,多数考生只能分别描述两条曲线的状况:非体力劳动者的人数逐渐上升,体力劳动者的人数逐渐降低;而不能描述两条曲线的关系:非体力劳动者在就业人数中的比例超过了体力劳动者。
  2混淆同一类型历史现象之间的区别。三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属于同一类型的历史现象,但它们发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都是不同的,考生在回答有关问题时不能正确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如在回答第(2)问时,有的混淆了时间概念,不顾问题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间提示,反复出现"18世纪至19世纪"或"二战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错误表述;有的混淆了有关过程和影响方面的内容,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汽车、飞机说成是火车、汽船;把"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说成是"东方从属于西方,亚洲国家沦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
  3不会在新的情景中灵活地运用历史知识。本题三问中,第(2)问的得分率最低,其主要原因就是考生不会根据试题的要求,将课文中学过的知识加以灵活地运用。如上所述第(2)问要求考生主要依据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分别从科技革命成果---内燃机、新式交通工具的创制和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科技革命的影响---经济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以全球为市场进行扩张,世界领土瓜分完毕,来说明科技革命推动世界形成了一个整体。因为前者使世界各地交往和交流加快,为世界形成一个整体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后者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联系和政治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形成,整个世界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联成一体。
  答题中,有关科技革命影响的内容课文上有直接或间接的表述,教师在指导复习中往往也要提到,因而失分较少。但有关科技革命成果的内容,课文上没有把它与世界形成一个整体相联系,教师也很少提及,因而失分较多。只有极少数人答到这部分内容,反映出考生的应用能力比较薄弱。
  4审题能力不强。
  抽样统计发现,第(3)问选做第小题的考生约占总数的18%,其平均得分比选做第小题的要少6分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认真审题。这部分考生没有按照题目"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劳动力构成的角度"的提示,分别对照一、二、三大产业的情况,解释论证材料三所体现的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的现象;而是撇开试题要求泛泛而谈,仅仅答到"科技使美国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体力劳动者的人数逐渐下降,而非体力劳动者的人数逐渐上升",导致了大量的失分。
  
  三、文科综合考试的命题特点和答题失误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1从注重知识联系的命题特点和考生容易混淆同类历史现象的失误出发,历史教学要特别重视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要重视掌握历史知识的结构。
  作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注重考查在对历史学科基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基础知识相互联系的了解。因为历史现象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在相互联系中确定某一历史现象的特性。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联系,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同类事物比较异同等。纵向联系着眼于体现历史发展过程的专题知识的考查,横向联系着眼于体现历史发展阶段特点的历史知识的考查。
  绝大部分试题(尤其是选择题)均以专题史的面貌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形式上注意以专题史的复习为主,以掌握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的内容。复习中要注意比较分析同一专题的历史知识的相同特点及其原因,更要注意比较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及其原因。专题史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从原因和影响的角度,明确同一阶段的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掌握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的内容。
  2从以现实问题立意的命题特点和考生应用能力薄弱的角度出发,历史教学要关注现实和社会,着重培养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科综合考试学科间综合的命题,均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做到学以致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关心时事,关注现实,跟踪热点,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强调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历史复习中要以历史的眼光和现实问题意识来解读有关历史知识。具体而言,在专题史复习的基础上,要注意总结该专题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当今的哪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有联系,并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历史启示的角度,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分析有关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文科综合考试所考查的应用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即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应用能力的获得,既要以知识的理解为基础,也靠平时的训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运用教材内容加以训练,也可运用有关试题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既要训练运用历史知识的技能和方法,也要训练运用历史知识的意识和习惯。
  3从注重问题立意和能力立意的命题特点和减轻考生复习负担的角度出发,历史知识的复习要注意突出重点。
  综合能力测试涉及面广,考核内容庞杂,任何一个考生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记住并理解这些学科所涵盖的全部内容。这两年文科综合考试的覆盖面很小,仅占课文章节的10%左右。综合能力考试所关注的主要不是学生的记忆能力的高低,而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学习的潜力。由于以问题和能力立意是文科综合考试的设计思想,因此历史知识的复习要注意突出重点。笔者认为,在文科综合考试背景下的历史知识的重点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与现实的、重大的社会问题有关的历史知识,二是可以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历史知识,三是反映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历史知识。复习中要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问题有关的历史知识,即使不是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比较全面地掌握。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责任编辑:林 屹
其他文献
[摘要]汇划制度是中国金融制度由近代向现代发展过渡中产生的一种信用制度。文章考察了民初汇划制度的一般情况及币制问题与钱庄的关系,分析了民初币制银两公率增加的原因和影响。  [关键词]钱庄;汇划制度;汇划公单  TheResearchonPrivateBankSystemandAgiotageintheearlyperiodof20thCenturyAbstract:Theagiotagehasbe
期刊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关于殖民侵略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理论被史学界广泛应用。马克思本人是否认为“双重使命”具有普遍意义?殖民统治将在殖民地造成社会革命的预测是否被20世纪以来的历史所完全证实?马克思、恩格斯对印度和中国有不同看法,对这两个民族遭受殖民侵略后的发展前景也有不同的预期。不能机械地搬用“双重使命”论。在殖民统治下是不能完成社会变革的。  [关键词]马克思,殖民统
期刊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实验阶段,新课程与现行的教学体系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历史教育与时俱进,历史课程标准即将取代现行的历史教学大纲,这意味着什么?本文简要回顾了百年历史教育中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演化历程,对现行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作了一些对照,着重介绍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内容,从而说明了由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代替历史教学大纲是我国历史教育的演进与发展。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历史教师应尽早做好
期刊
从甲午战争刚刚结束开始,日本的一些国际法学者就相继抛出了一系列的以甲午战争为对象的国际法著作。百多年来,这一“研究”热度不减。其共同特点是,站在军国主义的立场上,用国际法的术语作概念游戏,歪曲和伪造历史,为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寻找法理上的依据。对此,我国学术界长期无人做出回应,给以必要的批判和澄清。令人高兴的是,最近,甲午战争史专家戚其章先生出版了他的专著《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人民出版社20
期刊
学术界对洪秀全大多持肯定态度,对青少年时期的洪秀全总是以“才学优俊”加以概括,而对封建科举制则加以全盘否定。实际上,洪秀全只是在他居住的附近村子里学习优秀而已,“才学优俊”是洪秀全村里的人对他的评价,而当时他所在的村子又能有几个读书的呢?可见他“优俊”的范围之小。洪家是从广东梅县迁到广州附近的花县落户的客家人,家境的贫穷迫使全家人把希望托付给了成绩稍优秀的洪秀全,洪家也尽最大的努力供洪秀全读书,但
期刊
由张岂之先生任主编,一些著名高校专家、学者担任分卷主编和编者的《中国历史》(六卷本),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全书六卷约240万字,分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宋卷、元明清卷、晚清民国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晚清民国卷》即为其中的第五卷,主编为南开大学历
期刊
1935年1月7日,法国外长赖伐尔与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在罗马签署了一系列改善两国关系的协定和文件,统称罗马协定。该协定是在纳粹德国的威胁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缔结的,法国的目的在于通过与意大利接近来强化法国在欧洲的军事同盟体系、孤立纳粹德国;而意大利则是要借机实现其在非洲扩张的野心。因此,在谈判的过程中,当时非洲惟一保持独立的国家埃塞俄比亚,成了法意秘密交易的牺牲品:法国允许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自由行动;
期刊
一、试卷呈现的特点    1突出专题性。试卷中第Ⅰ卷9个专题,第Ⅱ卷6个专题,共15个专题。命题更“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分析和理解”。对于一个个专题来说,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从这些专题的内部构成看:第Ⅰ卷中除第一个专题里只有两小题外,其他专题中少则3~4个、多则5~6个小题,这种情况跟广东等省大综合卷十分近似。第Ⅱ卷中突出表现在最后两个跨学科的综合题,
期刊
关于俄(苏)与蒙古地区(包括内、外蒙古)的贸易关系,历来为中外学者所重视,并且已有不少成果发表。但就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发现不少论著对两地贸易关系的分析仅局限在定性的描述上,缺少以统计资料为凭的实证分析,如有的文章仅凭个别年份的贸易数字,就据此得出超出其研究时段的结论,显然,该结论是颇值得商榷的。这种状况也是现在此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有关近代时期蒙
期刊
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制定实施了面向21世纪的教材改革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编撰出版了一批新教材。由齐涛主编,顾銮斋、夏继果分卷主编的《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以下简称《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就是高校世界古代史教材改革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和探索。  《教程》的最大特点或价值,首先在于它创立了有别于以往国内同类教材的编撰模式和体例。  几十年来,高校世界古代史教材几乎普遍采用传统的章节式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