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竹火笼趣谈

来源 :历史学家茶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ergy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庭雪乱如花,井冰粲成玉。因炎入貂袖,怀温奉芳褥。体密用宜通,文邪性非曲。本自江南墟,便娟脩且绿。暂承君玉指,请谢阳春旭。”这首诗是南朝齐人谢朓为咏竹火笼而作。其中“庭雪乱如花,井冰粲成玉。因炎入貂袖,怀温奉芳褥”描绘了衣被香薰后温暖芳香之美景。而这薰香衾被之举离不开的正是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器具——竹火笼。诸如此类咏竹火笼的诗比比皆是,如梁萧正德《咏竹火笼》、沈约的《咏竹火笼》、梁范静妻沈满愿的《咏五彩竹火笼》等等,唐代史青上书自荐能作诗,明皇则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为题。这些诗词佳句正是竹火笼与古代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佐证。
  竹火笼,从史料所载来看,与熏笼实为同一种器物。熏笼,古代又称“篝”。《说文解字》解释篝为:“笿也,可熏衣。宋楚谓竹篝墙居也。”《方言》说笼在南楚江沔之间称为“篣”或“笯” ,陈楚宋魏之间则称之为“庸君”,其实就是指熏笼。《事物原始》云:“(篝)说文云薰衣之竹笼也,一曰熏笼。”《格致镜原》卷五十八“熏笼”条下记载了东汉光武帝的皇后阴丽华有一个装饰精美的箫局,这个箫局就是熏笼。可见,竹火笼也就是熏笼,其在战国时候已经出现,历代又有篝、墙居、庸君、箫局等不同的叫法。“竹火笼”之称,最早应出现于南北朝时期,这可以以南北朝时期大量出现的咏竹火笼诗作为佐证。如前文提到的咏竹火笼的诗作均是南北朝诗人的佳作。在唐代竹火笼又多了“穹笼”之名,唐代李商隐曾作诗曰:“又如洞房冷,翠被张穹笼。”
  顾名思义,“竹火笼”乃是由竹片编成。《说文解字》释“笼”为:“举土器也。一曰笭也。从竹龙声。”这里“笭”指的是一种竹器。梁范静妻沈满愿的《咏五彩竹火笼》:“可怜润霜质,纤剖复毫分。织作回风缕,制为萦绮文,含芳出珠被,耀彩接湘裙,徒嗟今丽饰,岂念昔凌云。”清楚地讲了竹火笼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即把剖成细条的竹片编出精美的花纹,这样就可以编成竹笼了。此外,也有其他材质的火笼。《南史·循吏传》载范述在征为游击将军的时候,郡故旧送给他白桐木火笼朴十余枚。此处的“火笼朴”指的是用木片制成的火笼。一般而言,竹火笼更多是竹制的,也有的用竹片或木片编制。不过也有特别的竹火笼,南朝人卞彬颇有文才,好饮酒,常以瓠壶瓢勺杬皮为菜肴,他的衣帽十二年来不换,更是以大瓠为火笼,他自称“卞田居”,而别人却认为他是个诡异之人。这里的“大瓠”乃是一种草本植物,显然,这样的竹火笼就不是用竹片或木片编的了。
  不过,贵族官僚对此类简单的竹火笼是不屑一顾的,于是便有了各种精美华丽的竹火笼。《西京杂记》记载汉代的一项制度:“天子以象牙为笼”,《北堂书钞》亦有“梓宫中有象牙火笼”的记录。唐人王建的《宫词》涉及宫女为皇帝熏衣处说“每夜停灯熨御衣,银熏笼底火霏霏”。由此可见,仅就竹火笼的材质而言,已不单单局限于竹制或木制,还使用象牙、银这种更为优质、昂贵的材料来制作。不过,也只有皇宫、权贵之家所用的火笼才能如此讲究。除了材质方面出现多样化,他们还在竹火笼外观上做文章,在笼上装饰彩色绘饰成为贵族阶层追求的时尚。汉代皇宫还专门对火笼的外观形态作了严格的规定:天子的象牙火笼外围用华文装饰,后宫则只用五色绫文。沈氏《咏五彩竹火笼》中的“织作回风缕,制为萦绮文”,所描绘的也是竹火笼外观的华丽纹饰。在火笼外围用纹饰或者用彩色绘饰作为装饰,使竹火笼这一原本简单的器物增添了一份审美情趣,正因为如此,竹火笼对于古代人们,尤其是贵族阶层而言,可以说又是一种赏玩器物。
  竹火笼主要是用来薰香衣服、被褥。它是由熏炉和罩在外面的笼子组成,形状为敞口的一种器具。有了竹火笼,古代人们就可以把衣服、被褥覆盖在竹火笼上面进行香薰了。“桢干屈曲尽,兰麝气氲消”,麝香薰衣散发的袅袅余香让人陶醉不已;“雨入珠帘满殿凉,避风新出玉盆汤。内人恐要秋衣着,不住熏笼换好香”(王建《宫词》),一幅宫女忙着给秋装薰香的画面跃然纸上。古代贵族的生活极其考究,不仅衣服要薰香,被子、手巾也不能忽略。在他们眼里,衣服、被褥和手巾这类随身之物泛着香气是高雅的表现,能显出他们的高贵之气。因此,就有了专门用于薰被褥、手巾的火笼。“因炎入貂袖,怀温奉芳褥”(谢朓《咏竹火笼》)、“覆持鸳鸯被,百和吐氛氲”(沈约《咏竹火笼诗》)、“池水始浮,庭雪向飞。慈泽无涯,时锡香被”(梁简文帝《谢敕赉织竹火笼启》)等描绘的都是被子经熏笼香薰之后终夜散着轻轻的香气,盖在身上,清爽舒适。唐人薛昭蕴《醉公子》云:“床上小熏笼,韶州新退红。”由此可以推测,专门用于薰被的竹火笼比较小,而且可以放置在床上。事实上,为了不将被褥弄脏,薰被一般都在床上进行。《事物原始》对“篝”的解释除了前面《说文解字》提到的,还说“玉环记云斜倚熏笼坐到明即此方言谓之焙笼”。这里“ 斜倚熏笼”指的就是薰被。正由于古代上层社会薰被的奢侈习俗,“斜倚熏笼”这一意象,遂成为众多文学作品喜爱描绘的女子香闺中的一景。如白居易《后宫词》写失宠的妃子:“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妃子虽然红颜未老,但是前殿传来的歌舞之声,掩盖不了失宠的悲哀。在这漫漫长夜,她忧愁得无法入睡,唯有拥着熏笼在床上独自坐到天明。除了专门用于薰被的竹笼外,还有特制的手巾熏笼。如晋太子纳妃的仪礼定制中就有漆画手巾熏笼。梁人刘遵《繁华应令诗》云:“金屏障翠被,蓝帕覆熏笼。”这里的“帕”即手巾、头巾之属。《古今图书集成》“笼部外编”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一位穷书生赵承谦在夏日的傍晚闭门躺在木榻上,旁边放置一个手巾熏笼和一碗麦粥。忽然,他看见一鬼自门而入,将巾笼搬弄数次。赵承谦说:“我知道你想吃麦粥。”于是便把麦粥给鬼喝。鬼喝完出门去,赵承谦叫住他说:“你吃了我的麦粥怎么不把巾笼放回原位?”鬼又回来将巾笼放回原处。连贫困的儒生也有“儒巾一笼”,可见用竹火笼薰香之习俗是多么盛行。
  古人薰衣服、被褥的过程是很讲究的,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把衣服、被褥放在熏笼上薰,而是有一套完整的薰衣法。宋人洪刍《香谱》对此即有详细介绍:在薰衣前先在香盘里倒上热水,这是为了“杀火气”增加衣物的湿润度,也有利于香气持久。第二步是把一只香炉放置于香盘当中,扣上熏笼,把要薰的衣物覆盖在熏笼上,待衣物在沸汤的润湿后,在汤炉中烧一枚香饼子,再用灰或薄银碟子把香饼子盖上,然后将衣服摊展在熏笼上,慢慢熏烘。薰完后叠好衣物,隔夜再穿,这样可以保证香气数日不散。其中,所用的香饼子是用多种香料(如零陵香、甘松、檀香、丁香皮、辛夷、茴香)捣罗成粉再调和蜜而成。《陈氏香谱》、明人周嘉胄《香乘》也介绍了薰衣的具体方法,其方法和洪刍《香谱》里所说的大同小异。薰被褥、手巾的方法也是如此进行。
  竹火笼在一般季节主要是用于薰香衣被,在秋冬季节除了薰香外还有取暖的功用。南北朝阴铿《秋闺怨诗》就提到了用火笼取暖:“独眠虽已惯,秋来只自愁。火笼恒暖脚,行障镇床头。眉含黛俱敛,啼将粉共流。谁能无限别,唯守一空楼。”唐人王建《宫词》中“内人恐要秋衣着,不住熏笼换好香”描述的是在秋天来临的时节,宫女把秋衣薰香,既可保证其清香,又是为了暖和。其实用竹火笼薰衣服、被褥都具有薰香、烘干、取暖的多重功效。所以,白居易《秋雨夜眠》里写到:“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在寒冷的季节,诗人盖着暖呵呵的终夜散着轻轻香气的被子,不失为一副惬意之景!“香添暖被笼”则点明了熏笼有暖被的意义。“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温庭蕴《菩萨蛮》)、“腻粉半沾金靥子,残香犹暖绣熏笼”(孙光宪《浣溪沙》),文人笔下“斜倚熏笼”之意象,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竹火笼有暖被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竹火笼除了通常作为“薰衣之竹笼”外,较大形制的竹火笼还曾是妇女的一种坐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其他式样。沈从文先生曾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对这种妇女的坐具进行了一番说明。他说:“坐具作腰鼓式,是战国以来妇女为薰香取暖专用坐具。大小不一,因为此外还用于薰衣被或巾帨。近年战国楚墓出的薰笼,还多如一般鸡笼,即《楚辞》所称‘笼篝’。或如捕鱼罩笼,也即《庄子》中‘得鱼忘筌’的‘筌’。一般多用细竹篾编成,讲究些则朱黑髹漆上加金银绘饰。汉晋时通名‘薰笼’……南北朝时转为佛教中特别受抬举的维摩居士坐具。受佛教莲台影响,作仰莲覆莲形状,才进展而成腰鼓式。唐代妇女坐具,亦因此多作腰鼓式,名叫‘筌台’或‘筌蹄’。宫廷用于年老大臣,上覆绣帕一方,改名‘绣墩’,妇女使用仍名‘熏笼’。转成腰圆状,则叫‘月牙几’。另用曲几固定作靠背,即成‘栲栳圈几’。式样名称随时随地不断改变,直到明、清用瓷或石头作的,还照例在上面搭一片绣帕纹饰,下部雕几个可以透气的古碌钱,总或多或少还保留一些熏笼、绣墩痕迹。”可以说腰鼓式坐具是从竹火笼发展而来。
  谈到竹火笼薰衣被之用途,就不能不提到放置在笼里的香品。官僚贵族除了在薰衣被的程序上有讲究,在用什么香品来薰也颇有考究,因此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薰衣香方。如《香谱》记载了“蜀王薰御衣法”,即把丁香、馢香、沉香、檀香、麝香、甲香捣罗为末,再用白沙蜜轻炼调和均匀,冷时再用。《陈氏香谱》介绍的“熏衣香”则是将沉香、栈香、檀香、牙硝、甲香捣为末,再加入麝香、龙脑香和半斤蜜,调和均匀后用灰水洗过浸泡一夜,第二天用新水洗过,再以蜜水调制。《香乘》还载有名为“千金月令熏衣香”、“熏衣梅花香”、“熏衣衙香”和“熏衣芬积香”等的诸多香方,其方法基本都是把各种香料按一定比例调和在一起使用。
  古人爱香,他们衣被泛着香,身上散着香,尤其是贵族阶层,他们对香的嗜爱可以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由此,作为薰香衾被、驱寒保暖之用的竹火笼遂成为与古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物,也因此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吟咏玩味。
其他文献
口述 朱安琪 编写 禤福辉     编者按: 爱国华侨朱安琪(John Angel Chu),“七七”事变后决定学习飞行。1939年毕业回国,进入昆明空军学校,后为捍卫祖国转战大江南北。本文为纽约中国口述史学会禤福辉先生在旧金山访问朱先生的记录。    我1923年4月7日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Oakland),是第二代美国华侨。父亲朱忠存在北大毕业后,1920年来美国,翌年出任汉福德市(Hanfo
期刊
何炳棣先生的《读史阅世六十年》一书,前几年在坊间流传甚广。此书无疑在学人中博得许多赞誉,先生学术经历丰富,视野宽广,眼光普照,使后生晚辈们对20世纪前期的中国和后半期的国际史学界增添了许多了解。我尤其钦佩撰主的记忆力,更诧异于作者的回忆并不靠日记完成。何先生的回忆用了“读史阅世”命名,“读史阅世”自然就要去思考,思考免不了与“想象”纠缠在一起;而“想象” 有时或并不 能使记忆或观察变得真实和可靠。
期刊
雅尔塔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英、美、苏三巨头背着主要当事国,重新划分战后世界格局的一项秘密协定。此时中国虽然号称四强之一,却完全被置之事外;蒋介石作为中国的国家元首、盟军中国战区司令,不仅事前被蒙在鼓里,就是在协定签订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条约的内容也毫不知情。  但蒋介石对此并非完全无动于衷,他甚至还想据理抗争,最近刚刚公布的蒋介石日记提供了真实的依据,使我们对于蒋介石在雅尔塔协定签
期刊
(一)    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评价20世纪为革命的世纪。在中国,民国、共和国都是近代革命的产物,其后一个较长时期尝试继续革命,随之又展开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革命。  如何进行中国革命呢?毛泽东早有精辟论断:首先,“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期刊
编者按:徐铉是一位搭错车的旅客。他本应该在盛唐穿一袭长袍,披散开自己的头发,乘一叶扁舟啸傲于江湖;或者在北宋欧苏的时代,与同年僚友诗酒雅集,切磋学术,过一过史上最为优渥的文人生活。但是这一切对一生经历了三朝六帝的徐铉来说,是那么地遥不可及,即使终于触摸到太平之世那扇正缓缓开启的大门,他却发现自己竟然还是一个生活在别处的局外人……    992年9月24日清晨,虽然刚过中秋,渭北的天气已经颇凉了。年
期刊
编者按:本文为李世瑜先生在第二届中国秘密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刘平、柳亚平整理,李世瑜定稿。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谈一下我是怎么进入民间秘密宗教这一学科的,今天的形势如何,今后的展望如何,特别是要与70后、80后成长起来的学者们谈谈。  我从事秘密宗教的研究,与我的家庭有很大关系。我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家里有七十多口人,分三大门,加上男女仆人,共有一百多口,俨然一个小社会。娶过
期刊
“告海蜇”的产生    海蜇俗称水母,其伞部和口腕部可加工成海蜇头和海蜇皮,为下酒之佳肴。辽东湾是今日中国海蜇的主产区之一,但海蜇渔业的历史并不久远。1980年之前,它不仅不是渔民所捕捞的对象,还因毁坏网具而令他们头痛不已。  辽宁大洼县二界沟,位于大辽河和双台河的入海处,为辽东湾一天然渔场,该地渔民在浅水处捕捞所用之网具,以樯张网数量最多,使用最广。樯张网又名张网,顾名思义,系用樯杆做桩,网捕杂
期刊
长时间出门在外,深切体会到在家的好处。除非有事,一般不想出门,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房里,看着窗外的新绿,真是一种安宁的幸福。有时候也听歌。最近喜欢上了松隆子,特别是那首著名的《花のように》。歌曲表达的是对少女情怀的回忆。在看词听曲的过程中,眼前会浮现出一副场景:一对少年少女邂逅在夏日里却又分开,男孩的白色衬衣、风铃的声音和向日葵花开的小路,成为女孩心中无法抹去的心事。大和味浓郁的曲调,在松隆子轻柔安
期刊
最近,读到了一份刚刚披露的周恩来的电报,即1949年7月9日《关于浙大学生拒绝竺可桢返校事给华东局的电报》。周恩来在电报中说:“华东局并转谭(谭震林,当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浙江军区政委)、王(王建安,当时任浙江军区司令员):闻最近浙大学生提出拒绝竺可桢返校,据我们所知,竺过去在于子三事件中,同情学运,今春当蒋党用飞机迫其离沪时,亦设法逃避。此次拒竺事件,详情如何?竺在政治上表现究如何?学运方面有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谈谈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对儿童实施早期的绘画启蒙教育,达到既可以开发智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又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技能技巧;既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儿童画的兴趣,又能够培养儿童的特长。总之,对儿童学习其他文化知识也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画 儿童画教学 启蒙教学 能力创新  “儿童画”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我们通常把儿童自己画的画儿称为“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