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挖掘及应用大学生就业调适期信息,对学校、教师及在校学生都十分有用。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议列在反馈信息之首,加强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建议次之。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反馈渠道,应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宗旨。学校应下大力缩短毕业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协调好大学生对调适客观性的主观预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信息反馈;教学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10-02
一、前言
大学生就业调适期是指大学毕业生从找工作开始,到工作基本稳定,其不断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大学生心理状态十分复杂,对社会的认识十分敏感,对学校的评价十分活跃。在就业比较困难的今天,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也十分广泛。讨论最多的还是就业竞争压力大,理想与现实有很大距离。调查、收集、整理、挖掘及应用大学生在就业调适期的这些信息,对学校、对教师、对在校学生都是十分有用的。其意义在于建立大学生就业调适期信息反馈系统,利用相关信息指导教学实践工作,使得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缩短大学生就业调适期,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调适期信息的调查与分类
大学生就业调适期信息的调查,本项目利用署名老师、班主任与学工QQ群、E-mail和纸质版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选择式客观题,使用7点李克特量表(1代表对问卷问题说法完全不同意,7代表对问卷问题说法完全同意),以便做定量分析;二是开放式主观题,问题为“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你认为学校教学工作应做哪些改进”。关于选择式客观题以及做定量分析放到下一节讨论,本节只讨论“调查问卷”开放式主观题信息的分类。
1.开放式主观题的回答信息分析样本选择与分类方法。同学们对调查问卷中“开放式主观题”的回答坦诚、热情、尖锐、富有建设性,是课题组始料未及的。为了将回答信息客观真实、有代表性地收集分类,并考虑到对实录的样本分析需要大量的时间,课题组将本校工商管理学院毕业一年多的50名获“管理学”学位的同学的回答(实录)约6000字直接合并成文,作为分析样本。这50名同学回答及时(较早回收的问卷),并且多数处于“有话要说”的状态,信息客观真实、具有代表性。在将调查结果合并成文的操作过程中,就已经发现50名同学的回答(实录)约6000字很有代表性了。这在后期的分类分析中也得到证实。如何对实录的样本进行分析,暂没有现成的方法套用。课题组只好对每个同学的回答进行“意图分割、意权赋值、意群归并”,按照意见指向大致分为“对老师、对学校、对学生”三类,再按照实录的关键词分13类进行了统计。另外,在“对老师、对学校、对学生”这三大类中,“对老师、对学校”的有些部分的意图是相似的,由于学生“对老师、对学校”的回答指向明确,所以就分开了,但对总体的调查结果不会产生影响,讨论时也可以将这部分相似的意图进行合并分析处理。
2.信息样本的分析与讨论。①加强实践类的建议,关注频次占调查学生总数的88%。加强实践类的建议,对学校的实录36人,对老师的实录11人,共47人次。由于有3名同学同时对学校、对老师提出了建议,所以在对50人中有多少人关注“加强实践”的统计中,应该为44人,占调查学生总数的88%,关注程度如此集中十分惊人。②关注学校学生素质教育、能力教育、教学内容,占调查学生总数的28%。关于“人际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处事心态、处事手段”,明显受到关注。比较突出的建议是“帮助学生进行心态的调整,指导学生学会调节心态,学会抗压”,“让同学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挑战准备”,这在以往是不突出的。同时,要求学校“让学生知道社会是非常复杂,让学生学会养成改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也是以往没有给予足够关注的。包括安全(治安)、体能方面的教育与锻炼的建议,也是很可贵的。需要特别指出,有两位同学对“湖北经济学院素质培养班”做了强烈的反馈。③关注学校教学体制、运行机制、考试制度,占调查学生总数的22%。50名同学中有11名在这个问题上给予了极大关注,也是课题组没有想到的。比如,“在教材、课程的安排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分班教学,或实行导师制”,“不断改革和改进教学方式,甚至是考试方式。使学生从根本上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接受书本上的概念和理论”,“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大学期间,虽然已经意识到了问题,但无力改变,不晓得为什么”。④关注教学方法,占调查学生总数的18%。集中在授人以渔、激发兴趣、思辨能力、发散性思维训练、表达能力等方面。⑤关注学生工作,占调查学生总数的16%。集中在给予兼职机会、往届生座谈、竞赛不走形式、与社会互动、换班委等方面。这个问题也是课题组开始没有重视的,看来“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在学校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
关于调查问卷中选择式客观题以及对其做定量分析的成果《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同一基金项目,作者:张冕陶君成),已发表在本刊上一期,这里不再复述,只将其结论引用:“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消除其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科知识的理解、自我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个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显著影响。”
四、关于对策与建议的讨论
1.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反馈渠道。目前学校教育本位观点还比较重,很多时候还是以学校自身为中心,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就有必要建立一种机制,使得大学生在调适期的信息能够服务于教学实践工作。这样的信息对应用型本科学校尤其重要。最终使得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很快实现就业,并很快适应社会的需要,达到“从容就业”的状态。只要认识到了,大学生毕业以后,学校有跟踪和管理,应该并且可以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反馈渠道。目前,已具备实现大学生就业信息化管理的硬件条件,如果信息反馈渠道能够有效运行,就可以发挥校友的特殊作用,加强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开发、利用校友就业信息资源。
2.缩短毕业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面对大学生在就业调适期表现出来的问题,学校应该将就业信息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应该进行教学改革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行系统的研究,达到克服本位教学观点,克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等现象,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顺利对接的目的。将其基本教学链“学校-专业-课堂-教师-课程-学生-考试”转变为“社会-学生-教师-学校-专业-社会”,让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相一致。
3.协调好大学生对调适客观性的主观预期。由于社会客观上存在大学生就业调适期,就需要协调好社会、学校、大学生对调适客观性的主观预期。一是明确大学生就业质量标准。通过反馈信息可以确定大学生素质结构,学校依据相关要求适时进行教学调整,以利于解决盲目追求过高的发展目标,缺乏特色等问题。二是关注社会评价对毕业生的影响,关注社会在客观上造成的对部分非重点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评价以及在就业过程中的歧视问题。三是对大学生就业调适期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研究。确定大学生就业水平有哪些要素决定,依据大学生的素质结构和核心竞争力要素,学校进行相关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信息反馈,基于大学生就业调适期与教学、就业的作用机理,将从毕业生中获得的相关信息应用于具体的实践之中,探讨人才培养过程中缩短调适期的对策。
基金项目: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就业调适期信息挖掘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0800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信息反馈;教学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10-02
一、前言
大学生就业调适期是指大学毕业生从找工作开始,到工作基本稳定,其不断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大学生心理状态十分复杂,对社会的认识十分敏感,对学校的评价十分活跃。在就业比较困难的今天,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也十分广泛。讨论最多的还是就业竞争压力大,理想与现实有很大距离。调查、收集、整理、挖掘及应用大学生在就业调适期的这些信息,对学校、对教师、对在校学生都是十分有用的。其意义在于建立大学生就业调适期信息反馈系统,利用相关信息指导教学实践工作,使得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缩短大学生就业调适期,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调适期信息的调查与分类
大学生就业调适期信息的调查,本项目利用署名老师、班主任与学工QQ群、E-mail和纸质版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选择式客观题,使用7点李克特量表(1代表对问卷问题说法完全不同意,7代表对问卷问题说法完全同意),以便做定量分析;二是开放式主观题,问题为“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你认为学校教学工作应做哪些改进”。关于选择式客观题以及做定量分析放到下一节讨论,本节只讨论“调查问卷”开放式主观题信息的分类。
1.开放式主观题的回答信息分析样本选择与分类方法。同学们对调查问卷中“开放式主观题”的回答坦诚、热情、尖锐、富有建设性,是课题组始料未及的。为了将回答信息客观真实、有代表性地收集分类,并考虑到对实录的样本分析需要大量的时间,课题组将本校工商管理学院毕业一年多的50名获“管理学”学位的同学的回答(实录)约6000字直接合并成文,作为分析样本。这50名同学回答及时(较早回收的问卷),并且多数处于“有话要说”的状态,信息客观真实、具有代表性。在将调查结果合并成文的操作过程中,就已经发现50名同学的回答(实录)约6000字很有代表性了。这在后期的分类分析中也得到证实。如何对实录的样本进行分析,暂没有现成的方法套用。课题组只好对每个同学的回答进行“意图分割、意权赋值、意群归并”,按照意见指向大致分为“对老师、对学校、对学生”三类,再按照实录的关键词分13类进行了统计。另外,在“对老师、对学校、对学生”这三大类中,“对老师、对学校”的有些部分的意图是相似的,由于学生“对老师、对学校”的回答指向明确,所以就分开了,但对总体的调查结果不会产生影响,讨论时也可以将这部分相似的意图进行合并分析处理。
2.信息样本的分析与讨论。①加强实践类的建议,关注频次占调查学生总数的88%。加强实践类的建议,对学校的实录36人,对老师的实录11人,共47人次。由于有3名同学同时对学校、对老师提出了建议,所以在对50人中有多少人关注“加强实践”的统计中,应该为44人,占调查学生总数的88%,关注程度如此集中十分惊人。②关注学校学生素质教育、能力教育、教学内容,占调查学生总数的28%。关于“人际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处事心态、处事手段”,明显受到关注。比较突出的建议是“帮助学生进行心态的调整,指导学生学会调节心态,学会抗压”,“让同学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挑战准备”,这在以往是不突出的。同时,要求学校“让学生知道社会是非常复杂,让学生学会养成改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也是以往没有给予足够关注的。包括安全(治安)、体能方面的教育与锻炼的建议,也是很可贵的。需要特别指出,有两位同学对“湖北经济学院素质培养班”做了强烈的反馈。③关注学校教学体制、运行机制、考试制度,占调查学生总数的22%。50名同学中有11名在这个问题上给予了极大关注,也是课题组没有想到的。比如,“在教材、课程的安排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分班教学,或实行导师制”,“不断改革和改进教学方式,甚至是考试方式。使学生从根本上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接受书本上的概念和理论”,“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大学期间,虽然已经意识到了问题,但无力改变,不晓得为什么”。④关注教学方法,占调查学生总数的18%。集中在授人以渔、激发兴趣、思辨能力、发散性思维训练、表达能力等方面。⑤关注学生工作,占调查学生总数的16%。集中在给予兼职机会、往届生座谈、竞赛不走形式、与社会互动、换班委等方面。这个问题也是课题组开始没有重视的,看来“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在学校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
关于调查问卷中选择式客观题以及对其做定量分析的成果《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同一基金项目,作者:张冕陶君成),已发表在本刊上一期,这里不再复述,只将其结论引用:“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消除其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科知识的理解、自我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个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显著影响。”
四、关于对策与建议的讨论
1.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反馈渠道。目前学校教育本位观点还比较重,很多时候还是以学校自身为中心,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就有必要建立一种机制,使得大学生在调适期的信息能够服务于教学实践工作。这样的信息对应用型本科学校尤其重要。最终使得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很快实现就业,并很快适应社会的需要,达到“从容就业”的状态。只要认识到了,大学生毕业以后,学校有跟踪和管理,应该并且可以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反馈渠道。目前,已具备实现大学生就业信息化管理的硬件条件,如果信息反馈渠道能够有效运行,就可以发挥校友的特殊作用,加强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开发、利用校友就业信息资源。
2.缩短毕业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面对大学生在就业调适期表现出来的问题,学校应该将就业信息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应该进行教学改革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行系统的研究,达到克服本位教学观点,克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等现象,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顺利对接的目的。将其基本教学链“学校-专业-课堂-教师-课程-学生-考试”转变为“社会-学生-教师-学校-专业-社会”,让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相一致。
3.协调好大学生对调适客观性的主观预期。由于社会客观上存在大学生就业调适期,就需要协调好社会、学校、大学生对调适客观性的主观预期。一是明确大学生就业质量标准。通过反馈信息可以确定大学生素质结构,学校依据相关要求适时进行教学调整,以利于解决盲目追求过高的发展目标,缺乏特色等问题。二是关注社会评价对毕业生的影响,关注社会在客观上造成的对部分非重点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评价以及在就业过程中的歧视问题。三是对大学生就业调适期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研究。确定大学生就业水平有哪些要素决定,依据大学生的素质结构和核心竞争力要素,学校进行相关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信息反馈,基于大学生就业调适期与教学、就业的作用机理,将从毕业生中获得的相关信息应用于具体的实践之中,探讨人才培养过程中缩短调适期的对策。
基金项目: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就业调适期信息挖掘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