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思想品德教学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我们这些一线教师颇感为难。预设的理想与现实的疑惑相互交织,真有点“剪不断理还乱”。
不管是传统的品德教学、新课程下的品德教学还是将来的品德教学,我们的基本出发点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素养得到发展,这离不开品德课堂有效的教学。只有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下,品德教学价值才能得到回归,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
下面例谈新课改的品德课堂教学中一些“矫枉过正”的做法,曲解了新课程理念,削弱了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偏离了品德教学价值观念;并由此提出一些对策,与同行们商榷。
一、创设情景——为情所困
人的认知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生动的情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只有当学生被创设的品德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更注重情境创设,但也应关注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效。否则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
教学片段一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竞争与合作》
课前,老师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抢凳子。游戏规则是:六位同学围着五张凳子转圈,在老师叫停时没能抢坐到凳子上的被淘汰;每轮淘汰一个人,同时也拿掉一张凳子,然后开始新一轮的游戏,抢坐到最后一张凳子上的人获胜。游戏过程中,台上体验的学生神情专注,抢座很激烈,底下的学生兴奋不已,加油助威声不绝于耳。游戏结束后,教师抛出两个问题:从这个游戏中你懂得了什么?你曾经还参加过哪些竞争?通过这些竞争,有哪些收获?
该课的教学目标:知道生活中充满竞争,竞争要遵守规则,积极参与竞争能促进自己各方面发展。
教学难点:懂得合作需要发挥众人的智慧,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分工明确,齐心协力;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愿意参与竞争,能较好地和别人合作。
该游戏情境分明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激烈的竞争,稍不留神,自己就可能因为“抢不到座位”而被淘汰出局。显然,这个教学情境在设计意图上就偏离了本课的主题。
思想品德教学与现实生活距离最近,容易和学生思想认识产生共鸣。为此,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抓住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针对这些结合点来设置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探究性的讨论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策一:首先,要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在创设品德情景时,教师必须先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入手。然后自问:我们创设品德情境的目的是什么?找准情境与品德知识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客观的情景。学生能够从品德情境中发现问题,挖掘自身的认知潜能,这样的情境创设才有价值。
其次,创设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品德情境。我们创设品德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只要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不平衡,引发思维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品德情境都是有效的品德情境。不一定要用热闹的视频、复杂的实验,直接简单的画图、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等等都可以用来创设情境,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且可以减少对学生的干扰因素,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教学——理所当然
小学品德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但探究式教学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忽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这样的探究活动,只是徒有其表,无效的探究。
教学片段二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火烧圆明园》
如泣如诉的音乐再次响起,课件上出示《火烧圆明园》的一段台词,师悲愤激情诵读: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师:当侵略者在我们的国土上放肆地烧杀抢掠的时候,我们的清朝皇室在干什么?我们的大臣们在干什么?我们的军队在干什么?
生:当侵略者在圆明园放火焚烧的时候,咸丰皇帝借口“北巡”,逃到承德避暑山庄,继续过着他吃喝玩乐的皇帝生活。
生:我们的几个大臣拼死抵抗,可这有什么用呢?更多的大臣却在跟侵略者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生:慈禧太后还把修建海军装备的钱拿来修颐和园。
生:我们的军队因为抽鸦片,根本没有力量打仗。
生:我们的军队因为用的是大刀和长矛,根本打不过侵略者的洋枪洋炮。
……
(课件出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本课值得商榷的是,老师在让学生看了《火烧圆明园》录像片段后,似有冲淡“激发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牢记‘毋忘国耻’”主题之嫌。本课的实施,固然需“激发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但最为核心的主题应为“激发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牢记‘毋忘国耻’”,此主题即本课目标之灵魂,不可破。如果把它换成这样三个问题:侵略者在圆明园中是怎样放肆地进行抢劫的?对抢不动的宝物他们又是怎么做的?除了抢和砸之外,他们还干了些什么?可能会更深刻地揭露侵略者贪婪、凶残的强盗本性,更有助于本课主目标的达成。同时,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又涉及了另一个话题,即圆明园被洗劫、焚毁的原因。就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了解其原因可能是难了一些,根据课标内容标准“我是中国人”板块第4点“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我们只要求他们能知道历史上曾真实地发生过如此的屈辱事件,激起他们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的愤慨即可。
对策:首先,深入解读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教学内容、学习素材,蕴含着品德思想,它以概括、规范、结论、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学前需要教师认真解读。我们要弄清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要学会在细节上推敲,深入推敲教材所蕴含的知识、方法和思想等,确定哪些知识,或哪些知识的某一个点适合探究教学,怎样探究。这是实施有效探究的根本。
其次,深入了解学生是进行有效探究的前提。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不准,对学生生活经验积累把握不透,对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认识模糊,都会影响我们的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深入了解学生: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的基础?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具备哪些生活经验?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讨论?哪些内容学生思维会遇到障碍,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只有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将其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我们的探究教学才不会出现“理所当然”的现象,才会更加有效。
三、动态生成——天马行空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确不乏许多动态生成的精彩之处。教师随着现场的变化,有效地采用不同处理方法,使这些无法预料、不可再生的教学资源呈现出很好的教学价值,使品德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究竟什么是“生成”,是不是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思考就算是“生成”呢?我们觉得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若是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刻意追求生成,甚至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
教学片段三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社区的文明》
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讨论遇到“楼上邻居往楼下乱扔杂物”“邻居在楼道的公用地方摆放自家的物品”“深夜,邻居在高声欢唱卡拉OK”这些现象,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去劝阻他们,提醒他们不能这样做。
生:我也会这么做,跟他们讲道理,相信他们一定会改正的。
生:老师,我不会这样做,上次楼上邻居晒衣服,衣服没拧干,把水滴在我们家晾在外面的被子上,妈妈就去和他们说,没想到他们竟吵了起来,越吵越凶。现在,楼上的邻居经常会和我们对着干,我们家晒衣服,他们家就滴水。妈妈甚至想要搬家了。所以,以后我再碰到这样的事,我肯定不会再去说了,省得麻烦。
生:我家隔壁邻居也很不讲理的,经常把厨房垃圾放在楼道上,臭臭的。
……
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新课程理念提倡关注“师生互动”中即时生成的智慧资源,甚至学生的“错误”和“差异”有时也是一种出乎意料的、有效的教学资源。但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灵动、合理地利用。
对策:首先,把握动态生成是否与教学预设相辅相成,形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我们承认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价值,也不可以淡化或抛弃教学预设;同时我们又要不断地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运用教学机智,发挥生成教学资源的有用价值,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其次,强调动态生成必须把握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如果过分强调预设,教学会成为强制灌输的活动,而过分强调生成,教学就会沦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比如,“社区的文明”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旁逸斜出”的动态生成资源,任由学生自由辩驳,学生天马行空进行思维,表现出很强的思维发散性。但仔细一想,在这里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学会辨析邻里相处文明与否,愿意做社区的文明使者”,不是讨论遭遇不文明待遇时的感受,教师任由学生天马行空,让宝贵的教学时间就此一分一秒地流失,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应该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把握课程的前进方向,而不是放任自流”。只有把握好一个“度”,运用教学机智展现动态生成时进行必要的“点睛”;有效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保障,我们的教师才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而迷失方向。
教师把握新课改理念,不能被浮华热闹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防止曲解新课改理念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全面理解其内涵,科学把握其精神实质,使每节品德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感悟。
不管是传统的品德教学、新课程下的品德教学还是将来的品德教学,我们的基本出发点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素养得到发展,这离不开品德课堂有效的教学。只有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下,品德教学价值才能得到回归,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
下面例谈新课改的品德课堂教学中一些“矫枉过正”的做法,曲解了新课程理念,削弱了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偏离了品德教学价值观念;并由此提出一些对策,与同行们商榷。
一、创设情景——为情所困
人的认知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生动的情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只有当学生被创设的品德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更注重情境创设,但也应关注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效。否则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
教学片段一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竞争与合作》
课前,老师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抢凳子。游戏规则是:六位同学围着五张凳子转圈,在老师叫停时没能抢坐到凳子上的被淘汰;每轮淘汰一个人,同时也拿掉一张凳子,然后开始新一轮的游戏,抢坐到最后一张凳子上的人获胜。游戏过程中,台上体验的学生神情专注,抢座很激烈,底下的学生兴奋不已,加油助威声不绝于耳。游戏结束后,教师抛出两个问题:从这个游戏中你懂得了什么?你曾经还参加过哪些竞争?通过这些竞争,有哪些收获?
该课的教学目标:知道生活中充满竞争,竞争要遵守规则,积极参与竞争能促进自己各方面发展。
教学难点:懂得合作需要发挥众人的智慧,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分工明确,齐心协力;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愿意参与竞争,能较好地和别人合作。
该游戏情境分明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激烈的竞争,稍不留神,自己就可能因为“抢不到座位”而被淘汰出局。显然,这个教学情境在设计意图上就偏离了本课的主题。
思想品德教学与现实生活距离最近,容易和学生思想认识产生共鸣。为此,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抓住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针对这些结合点来设置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探究性的讨论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策一:首先,要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在创设品德情景时,教师必须先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入手。然后自问:我们创设品德情境的目的是什么?找准情境与品德知识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客观的情景。学生能够从品德情境中发现问题,挖掘自身的认知潜能,这样的情境创设才有价值。
其次,创设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品德情境。我们创设品德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只要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不平衡,引发思维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品德情境都是有效的品德情境。不一定要用热闹的视频、复杂的实验,直接简单的画图、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等等都可以用来创设情境,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且可以减少对学生的干扰因素,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教学——理所当然
小学品德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但探究式教学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忽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这样的探究活动,只是徒有其表,无效的探究。
教学片段二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火烧圆明园》
如泣如诉的音乐再次响起,课件上出示《火烧圆明园》的一段台词,师悲愤激情诵读: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师:当侵略者在我们的国土上放肆地烧杀抢掠的时候,我们的清朝皇室在干什么?我们的大臣们在干什么?我们的军队在干什么?
生:当侵略者在圆明园放火焚烧的时候,咸丰皇帝借口“北巡”,逃到承德避暑山庄,继续过着他吃喝玩乐的皇帝生活。
生:我们的几个大臣拼死抵抗,可这有什么用呢?更多的大臣却在跟侵略者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生:慈禧太后还把修建海军装备的钱拿来修颐和园。
生:我们的军队因为抽鸦片,根本没有力量打仗。
生:我们的军队因为用的是大刀和长矛,根本打不过侵略者的洋枪洋炮。
……
(课件出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本课值得商榷的是,老师在让学生看了《火烧圆明园》录像片段后,似有冲淡“激发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牢记‘毋忘国耻’”主题之嫌。本课的实施,固然需“激发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但最为核心的主题应为“激发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牢记‘毋忘国耻’”,此主题即本课目标之灵魂,不可破。如果把它换成这样三个问题:侵略者在圆明园中是怎样放肆地进行抢劫的?对抢不动的宝物他们又是怎么做的?除了抢和砸之外,他们还干了些什么?可能会更深刻地揭露侵略者贪婪、凶残的强盗本性,更有助于本课主目标的达成。同时,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又涉及了另一个话题,即圆明园被洗劫、焚毁的原因。就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了解其原因可能是难了一些,根据课标内容标准“我是中国人”板块第4点“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我们只要求他们能知道历史上曾真实地发生过如此的屈辱事件,激起他们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的愤慨即可。
对策:首先,深入解读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教学内容、学习素材,蕴含着品德思想,它以概括、规范、结论、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学前需要教师认真解读。我们要弄清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要学会在细节上推敲,深入推敲教材所蕴含的知识、方法和思想等,确定哪些知识,或哪些知识的某一个点适合探究教学,怎样探究。这是实施有效探究的根本。
其次,深入了解学生是进行有效探究的前提。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不准,对学生生活经验积累把握不透,对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认识模糊,都会影响我们的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深入了解学生: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的基础?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具备哪些生活经验?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讨论?哪些内容学生思维会遇到障碍,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只有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将其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我们的探究教学才不会出现“理所当然”的现象,才会更加有效。
三、动态生成——天马行空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确不乏许多动态生成的精彩之处。教师随着现场的变化,有效地采用不同处理方法,使这些无法预料、不可再生的教学资源呈现出很好的教学价值,使品德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究竟什么是“生成”,是不是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思考就算是“生成”呢?我们觉得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若是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刻意追求生成,甚至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
教学片段三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社区的文明》
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讨论遇到“楼上邻居往楼下乱扔杂物”“邻居在楼道的公用地方摆放自家的物品”“深夜,邻居在高声欢唱卡拉OK”这些现象,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去劝阻他们,提醒他们不能这样做。
生:我也会这么做,跟他们讲道理,相信他们一定会改正的。
生:老师,我不会这样做,上次楼上邻居晒衣服,衣服没拧干,把水滴在我们家晾在外面的被子上,妈妈就去和他们说,没想到他们竟吵了起来,越吵越凶。现在,楼上的邻居经常会和我们对着干,我们家晒衣服,他们家就滴水。妈妈甚至想要搬家了。所以,以后我再碰到这样的事,我肯定不会再去说了,省得麻烦。
生:我家隔壁邻居也很不讲理的,经常把厨房垃圾放在楼道上,臭臭的。
……
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新课程理念提倡关注“师生互动”中即时生成的智慧资源,甚至学生的“错误”和“差异”有时也是一种出乎意料的、有效的教学资源。但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灵动、合理地利用。
对策:首先,把握动态生成是否与教学预设相辅相成,形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我们承认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价值,也不可以淡化或抛弃教学预设;同时我们又要不断地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运用教学机智,发挥生成教学资源的有用价值,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其次,强调动态生成必须把握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如果过分强调预设,教学会成为强制灌输的活动,而过分强调生成,教学就会沦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比如,“社区的文明”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旁逸斜出”的动态生成资源,任由学生自由辩驳,学生天马行空进行思维,表现出很强的思维发散性。但仔细一想,在这里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学会辨析邻里相处文明与否,愿意做社区的文明使者”,不是讨论遭遇不文明待遇时的感受,教师任由学生天马行空,让宝贵的教学时间就此一分一秒地流失,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应该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把握课程的前进方向,而不是放任自流”。只有把握好一个“度”,运用教学机智展现动态生成时进行必要的“点睛”;有效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保障,我们的教师才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而迷失方向。
教师把握新课改理念,不能被浮华热闹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防止曲解新课改理念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全面理解其内涵,科学把握其精神实质,使每节品德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