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宗教”对我们而言,总是显得飘渺虚无。“文学”虽然近在身边,又是十分高深。中西有着不同的宗教,也有着不同的文学。联系总是千丝万缕,有着差异的宗教也对文学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中西宗教;文学;影响
一、渊源:宗教和文学的概念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就起源而言,道教才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它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通过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等方式,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功德成仙,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式宗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佛教经典的翻译对中国本土文学的发展有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当佛教经典中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后更是如此。
西方的基督教是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一神论宗教,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等福音派教会统称的新教,以及东正教会、天主教会。该教相信耶稣宣传的天国福音、耶稣为赎去亚当与夏娃的人类原罪被钉死十字架、耶稣复活、升天以及基督再临、末日审判等神学思想。
再来看文学,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二、起源:浅析宗教发生说的合理性
对于文学起源的说法有很多,其中宗教起源也是一种。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活动。但从某些方面看来,宗教发生说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宗教和文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从起源看,宗教是思维的产物。大部分宗教来源于对生活中种种事物的观察,并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而这一点在文学中也十分明显。文学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从起源来看,文学起源于宗教有根可循。
宗教和文学都很重视情感体验。文学注重情感的表现和传达,而宗教在这一点上更为突出。宗教讲“天堂”、“神”,将观念神秘化的同时具体化,通过各种故事传记等树立榜样感染教徒,激发教徒的宗教感情,坚定教徒的信念。在思维和形式上,宗教和文学都重视直觉和心灵的作用。如佛教对于“禅”的阐释与重视,即是通过心灵的顿悟领悟教义真理。
从时间上看,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十分明显。不同的宗教会影响该时期的文学。在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盛行,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也体现出了道家超然的态度,游仙诗等具有明显道家色彩的文体也兴盛起来。不仅如此,宗教的变化也会引起文学的变化。如宗教改革时期,基督教内部发生改变,而同时期的文学也带有了极强的时代性,体现出鲜明的反对旧基督教,要求资产阶级地位的特色。由宗教的变化对文学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我们大胆的推测,文学也是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的。
从主题上看,文学和宗教的联系也十分紧密。文学中存在着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丑恶事物的讽刺与厌恶,实际和宗教的教义十分契合。以佛教为例,通过众佛的存在,不断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宗教的发展需要文学的出现与发展。宗教作为信仰,需要广泛的传播和吸引力,因此,文学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必然。
文学起源于宗教,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学的独立性和文学与劳动的关系。宗教对于文学的启发和推动不可被忽视,这一观点对我们探索文学起源是很有启发性的。
三、发展:以佛教和基督教的“神”为例
佛教中,“神”本身的存在也是不具有实在性的。基督教里关于神的观念有很重要的一点即是三位一体的观念。总结看来,基督教的神或者说基督徒所信上帝是“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是宇宙万有的创造者,宇宙万有藉他得以存在,而上帝也是真理(至善)的来源。
因此,两者对于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佛教中,“即人成佛”不是预设,乃是一个学佛者在完成道业过程中的自然呈现。而基督教中,人则是通过对上帝的信仰,以及按照教律的诫论生活,以期在最后到来的审判中升向天堂。但人始终是与上帝有一层不可突破的沟壑。
由此我不难联想到中西文学的差异。
不管是古希腊文学,还是先秦文学,两者都对人文精神有所强调。然而,在先秦文学中,我们更加强调的是人格的修养。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侧重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与此不同的是,在古希腊文学中,人文精神更多地体现在对于英雄的崇拜上。无论是古希腊哲学思想,还是史诗等文学作品中,这种典范性的形象都占重要地位。
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高举人文主义旗帜,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各地的作家都开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进行文学创作,带动了大众文学,替各种语言注入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散文、民谣和戏剧等。但丁在《神曲》中写道:“让人们去议论吧,/ 要像竖塔一般,/ 任凭狂风呼啸,/ 塔顶都永远岿然不动”,而中国仍在元明的封建时代,文学在八股中一步步走向僵化,“人”的地位不断被权力压制。这种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和反抗精神的差异,与中国佛道两教强调自身修持而对个人压力较小、西方基督教的严律压抑关系密切。
四、碰撞:交流中发展
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中国文学作品,偏重于写实,而佛教不同,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幻想力,带有浓烈的浪漫色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佛教自传入以来,便对中国文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自翻译佛经,至思想渗透入文学乃至诗画,佛教与本土宗教、本地文学主张在碰撞中不断推动文学发展。
从诗人和艺术风格来看,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恬淡,在这种特点的影响下,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唐朝的王维深受佛学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的影响,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诗大多如此,静而雅,满含自然哲理。诗僧寒山、北宋文人佛印、近代苏曼殊等身为僧人,受佛学影响更为深刻,仓央嘉措的作品《十诫诗》至今仍被传唱。他们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也体现出了文学受佛学的影响中发展出了新的文学精髓。
从有关的作品来看,《西游记》有着鲜明的文化交融的特色。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最终修成正果。故事本身便以佛教为背景和依托,又穿插种种因缘、譬喻言辞。
宗教看似无迹可寻,实际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在文学中,除了起源、发展和碰撞,宗教仍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同样,文学除了宗教,也受其他因素影响,值得我们去探讨。
【关键词】中西宗教;文学;影响
一、渊源:宗教和文学的概念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就起源而言,道教才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它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通过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等方式,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功德成仙,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式宗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佛教经典的翻译对中国本土文学的发展有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当佛教经典中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后更是如此。
西方的基督教是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一神论宗教,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等福音派教会统称的新教,以及东正教会、天主教会。该教相信耶稣宣传的天国福音、耶稣为赎去亚当与夏娃的人类原罪被钉死十字架、耶稣复活、升天以及基督再临、末日审判等神学思想。
再来看文学,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二、起源:浅析宗教发生说的合理性
对于文学起源的说法有很多,其中宗教起源也是一种。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活动。但从某些方面看来,宗教发生说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宗教和文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从起源看,宗教是思维的产物。大部分宗教来源于对生活中种种事物的观察,并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而这一点在文学中也十分明显。文学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从起源来看,文学起源于宗教有根可循。
宗教和文学都很重视情感体验。文学注重情感的表现和传达,而宗教在这一点上更为突出。宗教讲“天堂”、“神”,将观念神秘化的同时具体化,通过各种故事传记等树立榜样感染教徒,激发教徒的宗教感情,坚定教徒的信念。在思维和形式上,宗教和文学都重视直觉和心灵的作用。如佛教对于“禅”的阐释与重视,即是通过心灵的顿悟领悟教义真理。
从时间上看,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十分明显。不同的宗教会影响该时期的文学。在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盛行,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也体现出了道家超然的态度,游仙诗等具有明显道家色彩的文体也兴盛起来。不仅如此,宗教的变化也会引起文学的变化。如宗教改革时期,基督教内部发生改变,而同时期的文学也带有了极强的时代性,体现出鲜明的反对旧基督教,要求资产阶级地位的特色。由宗教的变化对文学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我们大胆的推测,文学也是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的。
从主题上看,文学和宗教的联系也十分紧密。文学中存在着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丑恶事物的讽刺与厌恶,实际和宗教的教义十分契合。以佛教为例,通过众佛的存在,不断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宗教的发展需要文学的出现与发展。宗教作为信仰,需要广泛的传播和吸引力,因此,文学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必然。
文学起源于宗教,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学的独立性和文学与劳动的关系。宗教对于文学的启发和推动不可被忽视,这一观点对我们探索文学起源是很有启发性的。
三、发展:以佛教和基督教的“神”为例
佛教中,“神”本身的存在也是不具有实在性的。基督教里关于神的观念有很重要的一点即是三位一体的观念。总结看来,基督教的神或者说基督徒所信上帝是“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是宇宙万有的创造者,宇宙万有藉他得以存在,而上帝也是真理(至善)的来源。
因此,两者对于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佛教中,“即人成佛”不是预设,乃是一个学佛者在完成道业过程中的自然呈现。而基督教中,人则是通过对上帝的信仰,以及按照教律的诫论生活,以期在最后到来的审判中升向天堂。但人始终是与上帝有一层不可突破的沟壑。
由此我不难联想到中西文学的差异。
不管是古希腊文学,还是先秦文学,两者都对人文精神有所强调。然而,在先秦文学中,我们更加强调的是人格的修养。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侧重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与此不同的是,在古希腊文学中,人文精神更多地体现在对于英雄的崇拜上。无论是古希腊哲学思想,还是史诗等文学作品中,这种典范性的形象都占重要地位。
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高举人文主义旗帜,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各地的作家都开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进行文学创作,带动了大众文学,替各种语言注入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散文、民谣和戏剧等。但丁在《神曲》中写道:“让人们去议论吧,/ 要像竖塔一般,/ 任凭狂风呼啸,/ 塔顶都永远岿然不动”,而中国仍在元明的封建时代,文学在八股中一步步走向僵化,“人”的地位不断被权力压制。这种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和反抗精神的差异,与中国佛道两教强调自身修持而对个人压力较小、西方基督教的严律压抑关系密切。
四、碰撞:交流中发展
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中国文学作品,偏重于写实,而佛教不同,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幻想力,带有浓烈的浪漫色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佛教自传入以来,便对中国文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自翻译佛经,至思想渗透入文学乃至诗画,佛教与本土宗教、本地文学主张在碰撞中不断推动文学发展。
从诗人和艺术风格来看,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恬淡,在这种特点的影响下,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唐朝的王维深受佛学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的影响,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诗大多如此,静而雅,满含自然哲理。诗僧寒山、北宋文人佛印、近代苏曼殊等身为僧人,受佛学影响更为深刻,仓央嘉措的作品《十诫诗》至今仍被传唱。他们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也体现出了文学受佛学的影响中发展出了新的文学精髓。
从有关的作品来看,《西游记》有着鲜明的文化交融的特色。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最终修成正果。故事本身便以佛教为背景和依托,又穿插种种因缘、譬喻言辞。
宗教看似无迹可寻,实际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在文学中,除了起源、发展和碰撞,宗教仍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同样,文学除了宗教,也受其他因素影响,值得我们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