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工具。掌握研究物理学的科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技能,是一件造福学生终身的大事。所以,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具体的物理模型为依托,以传授知识为途径,启发、诱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动手,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体会、探索和总结认识事物规律的基本方法。在解答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这些基本方法和技能去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高中物理涉及的科学方法主要有理想化模型法、类比法、图像法、等效法、近似处理法及控制变量法等,现就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应注意前详后略,循序渐进,打好基础
在高中物理教学的不同阶段,往往会涉及到同一种方法。在首次用到该方法时,应详细讲解特征、原理、推理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在下次出现时,则略讲方法,而侧重于指导学生应用方法。
例如,用某物理量对时间的变化率来反映物理量变化快慢,这一教学方法首次出现在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内容中。在建立匀速直线运动模型后,首先让学生认识运动特征:相等时间,位移相同;认识存在问题:不同物体,运动快慢不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Δs/Δt的物理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用Δs/Δt来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最后点明这是一种反映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强调其特征,形成认识。在此后加速度教学中,分析物理模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反映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启发学生回忆反映运动快慢的方法。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注意前后对比,及时总结,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教学中,更多的时候是不同教材内容,运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对每一方法,需引导学生前后对比,及时总结,指导学生领悟该方法特点、本质和思维方式,熟练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理想化模型方法教学中,通过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弹簧振子等理想化模型建立过程的对比,总结出理想化模型的本质特点:即面对大量具体现象,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模型。在等效法教学中,通过重心、交流电有效值定义、合力和分力、做功和热传递等概念的对比,总结出等效法的本质特点,即相同的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遵循规律是相同的,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结果不变。在类比法教学中,通过电场和磁场、电势差、电容器和盛水容器等物理现象的对比,总结出类比的本质特点:即以简单共存关系为推理中介,用甲现象的已知性质推出乙现象的未知性质。
三、注意加强训练,培养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掌握研究物理问题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解题过程训练,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从而形成科学思维方式,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例如,全国物理竞赛中的一道题,要求测排球运动员扣球时对地板的最大压力。解答此题的方法当然有很多种。某同学独辟蹊径,采用等效法解决问题,首先在地板上铺一张纸,把排球用水弄湿,让运动员将球扣在纸上,排球在纸上留下圆形的水痕,后将纸铺在弹簧秤的平台上,将排球放在纸上圆形水痕中央,用手压排球,使排球与纸的接触面与圆形水痕等大,此时弹簧秤的示数为排球对地板的最大压力。可见,熟练掌握科学方法,可以简化解题过程,拓宽思路,增加解题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方法教育,已是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通过方法教育,能促使学生正确地探索、掌握物理知识,有利于学生智力技能的提高,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责任编辑 易志毅)
高中物理涉及的科学方法主要有理想化模型法、类比法、图像法、等效法、近似处理法及控制变量法等,现就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应注意前详后略,循序渐进,打好基础
在高中物理教学的不同阶段,往往会涉及到同一种方法。在首次用到该方法时,应详细讲解特征、原理、推理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在下次出现时,则略讲方法,而侧重于指导学生应用方法。
例如,用某物理量对时间的变化率来反映物理量变化快慢,这一教学方法首次出现在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内容中。在建立匀速直线运动模型后,首先让学生认识运动特征:相等时间,位移相同;认识存在问题:不同物体,运动快慢不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Δs/Δt的物理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用Δs/Δt来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最后点明这是一种反映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强调其特征,形成认识。在此后加速度教学中,分析物理模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反映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启发学生回忆反映运动快慢的方法。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注意前后对比,及时总结,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教学中,更多的时候是不同教材内容,运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对每一方法,需引导学生前后对比,及时总结,指导学生领悟该方法特点、本质和思维方式,熟练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理想化模型方法教学中,通过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弹簧振子等理想化模型建立过程的对比,总结出理想化模型的本质特点:即面对大量具体现象,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模型。在等效法教学中,通过重心、交流电有效值定义、合力和分力、做功和热传递等概念的对比,总结出等效法的本质特点,即相同的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遵循规律是相同的,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结果不变。在类比法教学中,通过电场和磁场、电势差、电容器和盛水容器等物理现象的对比,总结出类比的本质特点:即以简单共存关系为推理中介,用甲现象的已知性质推出乙现象的未知性质。
三、注意加强训练,培养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掌握研究物理问题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解题过程训练,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从而形成科学思维方式,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例如,全国物理竞赛中的一道题,要求测排球运动员扣球时对地板的最大压力。解答此题的方法当然有很多种。某同学独辟蹊径,采用等效法解决问题,首先在地板上铺一张纸,把排球用水弄湿,让运动员将球扣在纸上,排球在纸上留下圆形的水痕,后将纸铺在弹簧秤的平台上,将排球放在纸上圆形水痕中央,用手压排球,使排球与纸的接触面与圆形水痕等大,此时弹簧秤的示数为排球对地板的最大压力。可见,熟练掌握科学方法,可以简化解题过程,拓宽思路,增加解题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方法教育,已是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通过方法教育,能促使学生正确地探索、掌握物理知识,有利于学生智力技能的提高,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