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叫一一五”开局的第一年——2006年,吉林省启动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5年来,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为了总结“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研究部署明年及“十二五”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工作,11月12日,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省农委任克军主任代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对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村屯改造步伐加快,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专项资金不断增加,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培训活动广泛开展,领导组织体系健全,帮扶工作机制完善。全省呈现出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事业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干群关系融洽、农村安定祥和的可喜局面。“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农村村镇建设总投资达到227.06亿元,共完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建设项目2.3万个,建设~村一品”专业村4205个。全省完成农村公路建设4.6万公里,解决了428.7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8.36万个,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58.9万户,全面免除了23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率61%。
“十二五”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整体推进,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建设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
主要任务是:推进示范村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完成现有1000个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再启动1000个示范村,全省示范村建设总量达到2000个。进一步强化示范村吸纳人口、聚集资源、发展产业、活跃流通、社区管理的功能,使之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服务健全、文化生活丰富、管理民主规范的农村新型社区。大力实施万村提升。全面完成以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为内容的“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任务,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为此,“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做好7项工作: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五大一强”建设目标,全力实施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食工程、百亿斤肉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百户龙头企业建设工程、人参、鹿业、林蛙、木耳、中药材等新兴战略产业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农村道路2万公里,解决66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100%。总投入45.2亿元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新增户用沼气池10万户。全面完成7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农村教育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完成83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屯广播电视“盲村”建设任务,全省建设61.4万座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农村消防站点建设要达到“一乡(镇)一站一车”和“一村一队一泵”的标准。三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升学率达到100%,新农合的补偿封顶线达到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加快实施重点科技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文体活动、餐饮娱乐、洗浴、邮政、托老托幼等便民服务。四是综合整治村屯环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村屯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完成“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任务,加快农村人畜分离步伐,完善村内给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场点建设,鼓励和引导粮食主产区农民建设标准化粮仓。五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紧紧围绕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积极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体系。紧紧围绕实施“富民工程”,深入推进“项目支书”计划和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六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基础教育和农民职业技能教育,继续实施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积极开展“阳光工程”、“春风工程”和绿色证书培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七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开展文明村镇、信用村、信用户和和谐村镇、和谐村组、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按照“十二五”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任务目标的要求,2011年,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抓好6项工作。一是全力提升示范村建设标准。二是切实提高村屯规划布局。三是大力实施农村暖房子工程。四是狠抓村屯环境综合整治。五是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六是切实加大工作推动力度。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村屯改造步伐加快,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专项资金不断增加,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培训活动广泛开展,领导组织体系健全,帮扶工作机制完善。全省呈现出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事业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干群关系融洽、农村安定祥和的可喜局面。“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农村村镇建设总投资达到227.06亿元,共完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建设项目2.3万个,建设~村一品”专业村4205个。全省完成农村公路建设4.6万公里,解决了428.7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8.36万个,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58.9万户,全面免除了23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率61%。
“十二五”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整体推进,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建设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
主要任务是:推进示范村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完成现有1000个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再启动1000个示范村,全省示范村建设总量达到2000个。进一步强化示范村吸纳人口、聚集资源、发展产业、活跃流通、社区管理的功能,使之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服务健全、文化生活丰富、管理民主规范的农村新型社区。大力实施万村提升。全面完成以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为内容的“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任务,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为此,“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做好7项工作: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五大一强”建设目标,全力实施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食工程、百亿斤肉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百户龙头企业建设工程、人参、鹿业、林蛙、木耳、中药材等新兴战略产业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农村道路2万公里,解决66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100%。总投入45.2亿元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新增户用沼气池10万户。全面完成7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农村教育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完成83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屯广播电视“盲村”建设任务,全省建设61.4万座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农村消防站点建设要达到“一乡(镇)一站一车”和“一村一队一泵”的标准。三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升学率达到100%,新农合的补偿封顶线达到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加快实施重点科技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文体活动、餐饮娱乐、洗浴、邮政、托老托幼等便民服务。四是综合整治村屯环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村屯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完成“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任务,加快农村人畜分离步伐,完善村内给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场点建设,鼓励和引导粮食主产区农民建设标准化粮仓。五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紧紧围绕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积极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体系。紧紧围绕实施“富民工程”,深入推进“项目支书”计划和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六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基础教育和农民职业技能教育,继续实施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积极开展“阳光工程”、“春风工程”和绿色证书培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七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开展文明村镇、信用村、信用户和和谐村镇、和谐村组、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按照“十二五”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任务目标的要求,2011年,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抓好6项工作。一是全力提升示范村建设标准。二是切实提高村屯规划布局。三是大力实施农村暖房子工程。四是狠抓村屯环境综合整治。五是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六是切实加大工作推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