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ham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现代教学尤其注重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既是体现教育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和预习性所必需,又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还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但教师在编写教学设计时,由于没有弄清楚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导致所编写的教学设计对课堂指导的作用不大,课堂教学效果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本文对这几个关键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问题
  
  关于教学设计的界定,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史密斯和雷根的表述,他们认为教学设计是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这一界定很好地把握了教学设计的实质,即教学设计是在设计者关于学与教的原理指导下展开的对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规范化,是一种系统化与反思性的过程。简言之,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在一线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倡导很长一段时间,但是理想的教学与现实的状况却有较大的差距。现代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虽层出不穷,但处于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却接触、理解很少,对新课程理论及教学设计理论,仅存在粗线条、表面上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上,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之所以一线教师在编写教学设计存在诸多问题,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以前习惯的影响。我们编写教学目标习惯参考教参,而教参上的目标大都是笼统模糊的,理所当然地拿来用并且是当作成功的经验来借鉴。虽然现在有新课程理念和新的教学设计理念,但要一下子把原来的习惯改过来需要一段时间;二是对课文的分析下的工夫不够。拿到一篇课文,没看几遍就急着去看教参,去参考别人的教案,没有自己对课文的感悟,没有认真思考,所以既写不好教学设计,又教不好课。
  优秀的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可低估。在制定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首先弄清楚几个问题。
  一、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的设计而不是基于教的设计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关心“教”,又关心“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充当授课讲述的角色,把学习者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成功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往往凝聚着教师个人的经验、智慧和风格。教师的教学经验、智慧和风格是形成教学个性及教学艺术性的重要基础,是促进课堂教学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基本条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既不能排斥教学经验的作用,又不能完全依据经验行事。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教师的“教”,也存在着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重教轻学,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除了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外,还必须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加以认真对待。也就是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认识规律和学习兴趣,着眼于辅助、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总之,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时刻考虑“谁学”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可是在做设计的时候,我们还是有意无意地从教的方面来考虑。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细读文本,多以一个初学者的眼光阅读课文。
  二、教课文与用课文教
  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认真制定的教学设计,在实施之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制定教学设计时没有搞清对一篇文章是教课文还是用课文教。
  何为教课文,就是只针对一篇课文,去讲解课文,而讲解什么及要达到什么要求又没有明确规定;分析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等,基本的上课情形还是一问一答,老师提出研究的问题,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就像是在完成一篇短文分析。于是,学生将这篇短文分析完了知道了答案是什么,换一篇由于主要内容不同中心思想不同、写作手法不同,学生又不会了。这就是教课文的结果。何为用课文教,语文是一种工具,用课文教就是要教学生如何学会运用这个工具,学会运用这个工具的方法。例如,看到一篇文章,首先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底如何来研究一篇文章?怎么来看待文章的好坏?
  教师在备课之初就应该明确教课文和用课文教的区别,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自己所要教授的内容。在制定教学设计时时刻提醒自己:一是在教学中必须让课文回到它自己的位置上去,语文科的教学内容就是汉语言、听说读写知识和技能,要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像英语教学那样让课文为本学科教学内容服务。二是改变以课文为媒介去牵扯实际教学内容的奇特做法。用课文教,是可以操作的,也是有效的;教课文,则是畸形的,错误的。我的出发点是用课文教,结果总是回到教课文,往往是连课文也教不好。出现这种问题,认为原因是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具体,或者自认为明确具体,但经不起推敲。所以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所用语言模糊,常用一些大而宽泛的词,根据这种目标制定的学习活动肯定是失败的。
  三、一课一得与一课多得
  前几年在教育界掀起了是一课一得好还是一课多得好的大讨论。在制定教学设计时是一课一得还是一课多得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谓“一课一得”就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突出重点,让学生每学一篇课文,扎实学到一点知识并能把这点知识转化为能力。所谓一课多得,强调拓宽延伸的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思路还是教学手段,大都发散开去向着四面八方辐射。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很多。许多教师一味求全,唯恐遗漏其中之一,好像只有讲全了才放心。这种教学方法多出现在公开课中,在上公开课时老师们大都备课相当充分,教学目标丰富多彩。老师在课中忙着播放精美的课件,摆弄着各种“花架”,落实着各项理念……忙得不亦乐乎,表面上花团锦簇、异彩纷呈,但收获的结果却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学生没有了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同浮光掠影,训练如同蜻蜓点水,与追求实效课堂的目标相去甚远。一篇课文是各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师可以讲、学生可以学的内容是很多很多的……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样样都抓,而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抓一个重点,古人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不管我们有着怎样美好的愿望,每一堂课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不应该在一堂课中赋予太多太多的任务。对于一堂语文课而言,我们不能将所有的任务都放入其中,这样只会造成语文课举步为艰,老师上起课来患得患失的后果。我们所要做的是,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约,让臃肿的教学过程变得简捷,使花哨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追求一种简约的课堂,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集中解决一个问题,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一课能做到一得,从而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在一个动态过程中追求学生的和谐发展,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根本愿望。
  四、明确而清晰的目标对人、对上课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教学活动的终点,教学目标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始终。制定出具体、确切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实践的经验表明,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导向的作用、调控的作用、测评的作用、激励的作用等。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课堂热闹,教学过程充斥着喧闹纷杂,课堂价值取向不明晰,教学目标模糊,这几乎成为一些语文课的通病。因此,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明晰课堂价值取向,十分重要。一般认为,课堂价值取向应建立在对教材、学生和课程总体目标的准确把握上。一方面,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明白一节课应该带给学生什么。另一方面,教师对教学目标要有深刻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教学目标应是连续的。教一篇课,目标的制定是连续的。课文之间、单元之间、各年级之间,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是连续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后要经得起推敲,反问自己,到底要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教。
  以上是我对目前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反思,不把这几个问题理清楚,教师在教学中多半是一片混沌,在迷糊中学习,在迷糊中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工作其实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下面的一句话我想和所有老师共勉:一个人能力智慧有高低,但一定要把能力极大地发挥出来。对自己的错误,不论是哪方面的都要善于反思。一个人如能常常反思、批判自己所犯的错误,那他肯定是个明白人。
  
  参考文献:
  [1]郑国民,孙宁宁.语文单元教学的反思[J].学科教育,2002,(5).
  [2]王荣生.从“三个维度”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J].上海教育科研,2003,(11).
  [3]李海林.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3,(6).
  [4]中学语文教学“一课一得”浅探.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03).
  [5]彭玉华.[责任编辑:朱君安].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9).
  [6]教课文,还是用课文教?.语文教学通讯,2006,(33).
  [7]“教课文”就是“教语文”吗.现代语文,2009年11月中旬刊.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08级教育硕士)
其他文献
以体外培养1月龄伊莎蛋雏鸡脾脏淋巴细胞为研究对象,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三氯化铝(AlCl3),对照组添加相同体积的培养液,应用MTT比色法、放免法、半定量RT-PCR和流式细胞术
被动红外传感器对在其视场内移动的闯入者的探测是通过测量由闯入者引起的温度差而实现的。这种传感器的视场是固定的,并取决于透镜或反射镜系统的光学性能。该视场再被划分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三生教育”的概念、“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三生教育”教学实践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 “三生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 模拟情景 实验研究    “三生教育”是云南省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现代教育事业而提出并实施的新举措。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要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创新教育的理念认识现
诸暨璜山金矿改留矿法、小中段空场法为下向分层进路回采胶结充填采矿法,使矿山一年多盈利90万元(按年产1.5万吨矿石计)。本文介绍该采矿法的回采方法与碎石混凝土充填工艺,
摘 要: 本文作者对全国二十余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调研,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足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从领导重视、必修课程的建设、完善三级教育网络及科学安排活动等方面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不足 思考    心理咨询的理念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高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由心理咨询向外拓展
摘 要: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可利用的重要资源,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阐述了隐性课程的内涵和特征,并对隐性课程的构建、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 隐性课程 开发 利用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谈到课程,很多中小学教师往往都片面地理解为单一的显性课程。所谓“显
什么是素质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哪里?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课堂教学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因此,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如何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教学,以及在课堂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教师如何创设学生思
为了研究半胱胺对山羊瘘管手术后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本文进行了如下试验:试验一:口服半胱胺盐酸盐对瘘管手术后山羊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及血清中几项指标的影响8
摘 要: 互动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传统的钢琴教学存在弊端,因而学生思维单一、兴趣不足。互动教学有激发学生脑动、手动、情动,帮助学生快捷、准确掌握,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作用,值得钢琴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实践。  关键词: 钢琴互动教学 必要性 作用 实践    教师传道授业,学生孜孜不倦。然而在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上,有多少学生能提起学习兴趣,又有几节课令学生念念不忘呢?互动教学近年来得到
摘 要: 过去对学生的评价注重甄别选拔,过于关注评价的结果,而新课程则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建立多种评价体系,实施多元主体评价。这种多元主体评价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评价主体 多元化 评价方式    评价是学生学业发展的激励机制,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判定学习成绩,而是激励学业发展。过去对学生的评价要么是“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