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籍作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往往强调内容为王,容易忽视装帧设计对整个书籍价值传递层面的影响。一本书除了传递文化信息与知识内涵外,还应该具有愉悦人的感官等重要价值,这也就要求传统书籍需要丰富以文字信息传递为主旨的出版方向,将书籍本身对审美的价值思考、对社会的深层次考量提升到一个更加瞩目的层面。诚然,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书籍本身需要给读者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其设计也应该遵循诗意的表达。可以说,书籍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理念都孕育在我国的审美文化、古诗典籍、艺术遗产之中,也同时在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中逐渐显露出中华文化独有的审美语境。
一本书“美不美”,起决定作用的绝不仅仅是封面,内部的装帧设计也同样重要。印刷质量、版面设计、插图选择、颜色、格式、纸张甚至装订形式,都影响着读者对书的阅读和视觉感受①。作为2014年“中国最美的书”之一,《逝者如渡渡》(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朱赢椿装帧设计)正是将封面设计与内容版式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对生命价值的再探讨,产生人与自然如何共处的人文情怀。
一
“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这种含蓄的表达正是《逝者如渡渡》的设计情怀。土黄色的整体色调与书名所表达出的对灭绝物种的追忆相映衬,传统的精装模式准确抓住了内容文本的精神实质,呈现出其价值情怀的厚重感。封面简洁明晰,以中、英文书名为衬托,环抱起渡渡鸟的形象,封面选择凹凸压印对书名和渡渡鸟形象进行处理,在增强立体感和艺术感染力的同时,通过浮雕感的表达传递对逝去物种的缅怀,强化了这本书的“哀婉”格调。很明显,为了表达独特的思想情境,该书更在乎富有蕴涵的内在暗示,而不是直切主题的粗暴感。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含蓄礼让、外柔内刚的表现手法更适合具有深层思想内涵的主题。就我国目前的出版理念而言,需要在表达人与自然、社会文化以及思想情怀时,摆脱浮躁的经济追求,传递实实在在的文化艺术理念和生命价值的探讨。
本书内文以牛皮纸色调为基础,在文本两旁留出法文文字,彰显内文形式的厚重感,具有指向性的意境引领使读者产生与文本相呼应的意境想象。在我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意境作为核心概念尤其为论者所重,“意境是特定画面及其在人们头脑中表现的全部生动性或连续性的总和。通俗的说,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②。作为一本论述濒危动物命运的书籍,它能够激发读者对生命的珍视、对人与自然的探讨,而这种启迪对于本书的价值普照具有重要的作用。书中所描写到的每一种生物都通过手绘插画的形式进行展示,或简或繁、或真或幻,一来展现这些物种在地球上仅存的印象特征;二来照见人与自然相处中的霸道与蛮横。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插画大都采用冷色调,在温暖的生物体征背后体现出人性的冷漠与残酷。对于这样一本为生物哀鸣的书籍而言,特殊的色调与写实的插画不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对传统纸质书情感与价值的再造。通过手指真实地触摸,使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生物之间建立沟通,真切地感受书中具有灵性的内容文本,从而体现出一种理念:“在没有生命的纸张空间里注入经过书籍设计师理性梳理(文本)与感性表现(形式)的鲜活生命体。”③从使用角度来说,书籍在寻求设计美的同时也要使得受众的阅读过程充满文化色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种理性的价值情怀不需要直截了当地呈现。《逝者如渡渡》并没有直接探讨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美,而是通过描绘,在文字背后表达一种情怀:“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走向孤独的脚步”。④书中文字并不艰涩,而是像故事一样将读者逐渐带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视与反思中,进而产生对逝去生物的缅怀以及对于人类欲望的道德谴责。诚然,人类能够依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以满足主观需要,但是只有当人与自然、真与善、感性与理性、规律与目的形成真正的统一时,理性才能积淀在感性中,内容才能积淀在形式里,自然与人才能真正形成价值美与和谐美的统一。
二
作为一本装帧设计并不复杂的“最美图书”,《逝者如渡渡》更多的是展现书籍本身所应该具有的文化传承与责任担当。随着出版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出版的精神属性并不能随着出版企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而消失,相反,我们需要在出版业的发展中注重出版物的价值探讨与精神关怀。事实上,出版价值应该体现在一种本质上对于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同时将出版物的价值浓缩在推动社会文明与意识形态的动力当中,坚守出版的使命感。
“渡渡鸟的灭绝是工业文明大规模灭绝地球物种的开始,之后‘逝者如渡渡’成为西方一句哀伤的谚语”,这开篇之语将人类社会实践与物种的消失的关系深深地烙印在读者心中,产生由文字到实践情感的传递。可以说,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一面,很容易激发读者在人与自然相处中有关和谐发展的价值判断,从而点燃受众对于本书所要表达的价值情怀的再吸收与再思考。在图书的审美接受过程中,受众通常会根据自身的文化积累、生活阅历、人生感悟,对书籍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而《逝者如渡渡》则是通过对生物灭绝的追忆与反思,引导读者产生具有同一性但又伴有个人情感的审美感触。每一个物种的人为灭绝都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只是人类对自然界霸道地侵占,还有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残酷奴役。事实上,此书并不是描述物种的生存变迁,而是传递出一种审视与反思人类作为的价值评判。作为我国的出版物,在引导社会价值观念的前提下,不能仅仅去传递、去捍卫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与历史遗产,同时也需要在推进思想文化启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对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行径与社会实践作出理性的回应与探讨。或是用一针见血的直述其意,或是用含沙射影的情境带入,都需要我国的出版物重新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出版价值视角,摆脱单一的价值传递,将自省价值、深思价值等多元思考加入出版物的品质当中,构建我国出版物出版价值的新方向。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作为我国文化精神的核心,“传承”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文化流露。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书籍本身也需要在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尊重、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技艺,形成我国书籍文化的特征性表达。
三
事实上本书的写作缘起是作者无法说服女儿不要去笼养两只小鸟,“鸟是应该在天上飞的,而不应该被关在笼子里”。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走向孤独的脚步,人类在影响自然的过程中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所以我们理应重新审视人类对于生物的保护与自身的无知。卢安克说过:“文明,就是停下来想想自己在做什么。”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速变革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审视发生在人类身边的每一圈涟漪?也许这也正是《逝者如渡渡》一类的书籍所要传递的价值与情感。
(林楷,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 董晨. 最美的书,不应只做表面文章[N]. 新华日报,2011.4.29.B03.
② 蒲震元. 中国艺术意境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
③ 田君. 诗意阅读:最美的心翔——访书籍设计师刘晓翔[J]. 装饰,2014.2.
④ 申赋渔. 逝者如渡渡[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5.
一本书“美不美”,起决定作用的绝不仅仅是封面,内部的装帧设计也同样重要。印刷质量、版面设计、插图选择、颜色、格式、纸张甚至装订形式,都影响着读者对书的阅读和视觉感受①。作为2014年“中国最美的书”之一,《逝者如渡渡》(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朱赢椿装帧设计)正是将封面设计与内容版式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对生命价值的再探讨,产生人与自然如何共处的人文情怀。
一
“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这种含蓄的表达正是《逝者如渡渡》的设计情怀。土黄色的整体色调与书名所表达出的对灭绝物种的追忆相映衬,传统的精装模式准确抓住了内容文本的精神实质,呈现出其价值情怀的厚重感。封面简洁明晰,以中、英文书名为衬托,环抱起渡渡鸟的形象,封面选择凹凸压印对书名和渡渡鸟形象进行处理,在增强立体感和艺术感染力的同时,通过浮雕感的表达传递对逝去物种的缅怀,强化了这本书的“哀婉”格调。很明显,为了表达独特的思想情境,该书更在乎富有蕴涵的内在暗示,而不是直切主题的粗暴感。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含蓄礼让、外柔内刚的表现手法更适合具有深层思想内涵的主题。就我国目前的出版理念而言,需要在表达人与自然、社会文化以及思想情怀时,摆脱浮躁的经济追求,传递实实在在的文化艺术理念和生命价值的探讨。
本书内文以牛皮纸色调为基础,在文本两旁留出法文文字,彰显内文形式的厚重感,具有指向性的意境引领使读者产生与文本相呼应的意境想象。在我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意境作为核心概念尤其为论者所重,“意境是特定画面及其在人们头脑中表现的全部生动性或连续性的总和。通俗的说,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②。作为一本论述濒危动物命运的书籍,它能够激发读者对生命的珍视、对人与自然的探讨,而这种启迪对于本书的价值普照具有重要的作用。书中所描写到的每一种生物都通过手绘插画的形式进行展示,或简或繁、或真或幻,一来展现这些物种在地球上仅存的印象特征;二来照见人与自然相处中的霸道与蛮横。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插画大都采用冷色调,在温暖的生物体征背后体现出人性的冷漠与残酷。对于这样一本为生物哀鸣的书籍而言,特殊的色调与写实的插画不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对传统纸质书情感与价值的再造。通过手指真实地触摸,使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生物之间建立沟通,真切地感受书中具有灵性的内容文本,从而体现出一种理念:“在没有生命的纸张空间里注入经过书籍设计师理性梳理(文本)与感性表现(形式)的鲜活生命体。”③从使用角度来说,书籍在寻求设计美的同时也要使得受众的阅读过程充满文化色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种理性的价值情怀不需要直截了当地呈现。《逝者如渡渡》并没有直接探讨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美,而是通过描绘,在文字背后表达一种情怀:“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走向孤独的脚步”。④书中文字并不艰涩,而是像故事一样将读者逐渐带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视与反思中,进而产生对逝去生物的缅怀以及对于人类欲望的道德谴责。诚然,人类能够依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以满足主观需要,但是只有当人与自然、真与善、感性与理性、规律与目的形成真正的统一时,理性才能积淀在感性中,内容才能积淀在形式里,自然与人才能真正形成价值美与和谐美的统一。
二
作为一本装帧设计并不复杂的“最美图书”,《逝者如渡渡》更多的是展现书籍本身所应该具有的文化传承与责任担当。随着出版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出版的精神属性并不能随着出版企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而消失,相反,我们需要在出版业的发展中注重出版物的价值探讨与精神关怀。事实上,出版价值应该体现在一种本质上对于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同时将出版物的价值浓缩在推动社会文明与意识形态的动力当中,坚守出版的使命感。
“渡渡鸟的灭绝是工业文明大规模灭绝地球物种的开始,之后‘逝者如渡渡’成为西方一句哀伤的谚语”,这开篇之语将人类社会实践与物种的消失的关系深深地烙印在读者心中,产生由文字到实践情感的传递。可以说,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一面,很容易激发读者在人与自然相处中有关和谐发展的价值判断,从而点燃受众对于本书所要表达的价值情怀的再吸收与再思考。在图书的审美接受过程中,受众通常会根据自身的文化积累、生活阅历、人生感悟,对书籍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而《逝者如渡渡》则是通过对生物灭绝的追忆与反思,引导读者产生具有同一性但又伴有个人情感的审美感触。每一个物种的人为灭绝都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只是人类对自然界霸道地侵占,还有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残酷奴役。事实上,此书并不是描述物种的生存变迁,而是传递出一种审视与反思人类作为的价值评判。作为我国的出版物,在引导社会价值观念的前提下,不能仅仅去传递、去捍卫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与历史遗产,同时也需要在推进思想文化启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对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行径与社会实践作出理性的回应与探讨。或是用一针见血的直述其意,或是用含沙射影的情境带入,都需要我国的出版物重新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出版价值视角,摆脱单一的价值传递,将自省价值、深思价值等多元思考加入出版物的品质当中,构建我国出版物出版价值的新方向。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作为我国文化精神的核心,“传承”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文化流露。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书籍本身也需要在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尊重、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技艺,形成我国书籍文化的特征性表达。
三
事实上本书的写作缘起是作者无法说服女儿不要去笼养两只小鸟,“鸟是应该在天上飞的,而不应该被关在笼子里”。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走向孤独的脚步,人类在影响自然的过程中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所以我们理应重新审视人类对于生物的保护与自身的无知。卢安克说过:“文明,就是停下来想想自己在做什么。”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速变革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审视发生在人类身边的每一圈涟漪?也许这也正是《逝者如渡渡》一类的书籍所要传递的价值与情感。
(林楷,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 董晨. 最美的书,不应只做表面文章[N]. 新华日报,2011.4.29.B03.
② 蒲震元. 中国艺术意境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
③ 田君. 诗意阅读:最美的心翔——访书籍设计师刘晓翔[J]. 装饰,2014.2.
④ 申赋渔. 逝者如渡渡[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