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易混淆概念的复习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g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复习概念应掌握:极体和极核,胚囊和囊胚,生长激素和生长素,原生质、原生质体、原生质层,细胞液和细胞质。
  关键词:生物;复习;概念;教学;知识梳理
  
  高中教材中有些概念从表面看差别很小,但含义却大不相同。对其中一部分进行总结,希望考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并且在接下来的复习中注意相似概念的区分和比较。只有这样,高考时才能正确地把握这些概念的含义,准确作答。
  一、极体和极核
  来源:“极体”在动物的卵巢中,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一个第一极体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共产生三个第二极体和一个卵细胞。而“极核”在被子植物的胚珠中,由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大孢子,大孢子经过三次有丝分裂产生八个核,其中有一个卵细胞和两个极核。
  去向:动物产生极体以后都退化消失,而植物胚珠中的两个极核能与一个精子融合形成受精極核,将来发育成胚乳。
  二、胚囊和囊胚
  存在:囊胚是动物胚胎发育的一个阶段,受精卵经卵裂形成的内部具有一个空腔的球状胚胎叫囊胚。胚囊是植物胚珠的组成部分,由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大孢子,经三次有丝分裂形成八个核的胚囊,近珠孔一端有一个卵细胞和两个主细胞,远珠孔端有三个反足细胞,胚囊中央有两个极核。
  发育去向:胚囊进一步发育为动物的原肠胚。而囊胚完成双受精后,受精卵和受精极核分别发育为胚和胚乳。
  三、生长激素和生长素
  产生:生长激素是由动物的脑垂体前叶分泌的动物激素;生长素是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叶原基、嫩叶、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的植物激素。
  成分:生长激素的成分是蛋白质;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作用:生长激素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对动物的生长和糖类、脂类、蛋白质代谢产生影响;生长素主要作用于幼嫩的组织和器官,具有促进和抑制生长的双重作用。
  四、原生质、原生质体、原生质层
  原生质指的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分为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一个动物细胞即为一团原生质。
  原生质体:植物细胞工程中去掉细胞壁后剩余的植物细胞称为原生质体,实际上就是植物细胞的原生质。
  原生质层:植物细胞中的特有名词,指的是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接触时,如果存在浓度差,细胞液就会和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五、细胞液和细胞质
  细胞液是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液体,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细胞渗透作用就是水分进出细胞液的过程。
  细胞质是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器。
  课本中这样的名词还很多,比如适应性和应激性,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胚柄、胚乳和胚,自生和自养,腐生和寄生,向性和趋性,反射和反射弧,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竞争、生存斗争和种内斗争,抗原和抗体等等。学生要有整理和区分的意识,将这些概念梳理清楚,有利于知识的准确把握。注意与课本内容进行横向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去探讨,提高分析能力。对结合生产实际与科技热点的综合测试题,要熟悉它的组合方式和解决方法,如复合、迁移、扩展、重组、类比等。分析综合测试题应掌握其框架,分清层次,各个击破。掌握框架即掌握解题的切入点,分清层次旨在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即处理细节,这样对理科综合题的难点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注意以往高考试题在本章中的切入点和能力考查方式,检查自己知识结构中的缺陷,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样做可以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在该阶段,要注意纠错,减少失误。在理解的基础上必须牢固记忆,背不是万能的,不背是万万不能的。高考取材新颖,但答案都在教材中。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才能够运用自如。理解不牢,思维不流畅,不能用生物学术语来表述,就不能得高分,美梦就不能成真。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绥化市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今年年初听过一节公开课,讲的是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位老师在讲课文主旨的时候,大讲“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下面的学生听得一脸疑惑,听课老师也是听得索然无味。对于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如果在二十年前就这样理解,谁也不能多说些什么,而现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就应该换一个视角来看,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毕竟时代变了,学生也变了。  三尺讲台,一本教科书,一本备课笔记,一套再熟悉不过的讲课方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一篇极具艺术吸引力的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他”——诗句,可以收到非同凡響的艺术效果,且因为“他”的存在,文章显得富有情趣,作者也因“他”被读者所折服。在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许多优秀的文章里就常常闪现“他”的身影。“他”的出现像是在碧波万顷的海洋中,出现的点点小岛,不时给人一种暖意和兴奋。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七年级语文上册朱自清的《春》)一句“吹面不寒”就把春风的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