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2018年10月30日,曾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的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去世,引发无数读者追思。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已成为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人们从那些虚构的故事中读到的是真实的人生。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是否也有一本书成为你的“少年记忆”?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600字;不得套作、抄袭;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及校名。
题解
一看到题目,不少学生都觉得不难,但考生很容易将本题理解成:“写一本书”。因此,若想准确立意,我们要仔细审题。
首先,如何把握关键词的逻辑关系?
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我们仔细审题的第一步。本题的核心关键词有两个:“有一本书”和“少年记忆”。有不少考生在审题时,舍弃了其中一方面,从而将本文偷换成:介绍“一本书”———用大部分篇幅复述“这一本书”的内容。这样一来,这本书哪怕是“我”读过的,也必定是“冷漠”的、“置身事外”的、与“我”无关的内容概要。所以,考生即使写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高大上”的名著,也难得高分。
实际上,“有一本书”和“少年记忆”两个关键词的关系是相生相长,互为补充的:“有一本书”成了“我”的“少年记忆”;同时,“我”的“少年记忆”中也少不了“这一本书”,时时有这本书,甚至这本书可以算作“我”的独家“少年记忆”。
第二,什么是“记忆”?
《现代汉语词典》对“记忆”的解释有两个,一是“记住或想起”,二是“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第一个解释是动词,第二个比较符合本题要求:“这一本书”留给“我”的印象能够在“我”的脑子里保持很长一段时间。考生能否对这一点理解准确,是作文能否突出的关键。
考试时虽不能查字典,但题目中的导言也可以启发我们: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是“真实的人生”。这样的话语提示我们:“记忆”不同于“记得”,不是一时“记起”,突然“想到”,而是“时时”存在,“持续不断”地书写,“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少年时代,“这一本书”成了“我”的记忆,它持久、不间断、难忘、历久弥新。
为了体现“这一本书”在“我”的记忆中是难忘的,我们在安排文章结构时,有两种选择:可以是一次记忆,刻骨铭心、清晰到细枝末节,因此念念不忘;也可以是两次、三次、四次的记忆,不断强化、过一段时间出现一次,每次都在渐强、递进、升华,于是也念念不忘。
第三,是怎样的“少年记忆”?
考生還需进一步审题,即:为“我”的少年记忆加上注解。“记忆的长河里有无数颗珍珠,许多已经淡忘了,唯独那一颗隔着岁月的风尘依旧闪亮,至今令我记忆犹新……”这是我们小学时常写的句子,如同这句话里的“无数颗珍珠”,“少年记忆”里总有无数种类的难忘:眼泪、温暖、误解、释怀、信心、勇气……那一本伴随“我”成长的书带给“我”的独特“少年记忆”究竟是哪一种?再进行筛选,完成这一自我追问,作文也就成竹在胸,下笔有神了。
2018年10月30日,曾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的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去世,引发无数读者追思。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已成为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人们从那些虚构的故事中读到的是真实的人生。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是否也有一本书成为你的“少年记忆”?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600字;不得套作、抄袭;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及校名。
题解
一看到题目,不少学生都觉得不难,但考生很容易将本题理解成:“写一本书”。因此,若想准确立意,我们要仔细审题。
首先,如何把握关键词的逻辑关系?
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我们仔细审题的第一步。本题的核心关键词有两个:“有一本书”和“少年记忆”。有不少考生在审题时,舍弃了其中一方面,从而将本文偷换成:介绍“一本书”———用大部分篇幅复述“这一本书”的内容。这样一来,这本书哪怕是“我”读过的,也必定是“冷漠”的、“置身事外”的、与“我”无关的内容概要。所以,考生即使写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高大上”的名著,也难得高分。
实际上,“有一本书”和“少年记忆”两个关键词的关系是相生相长,互为补充的:“有一本书”成了“我”的“少年记忆”;同时,“我”的“少年记忆”中也少不了“这一本书”,时时有这本书,甚至这本书可以算作“我”的独家“少年记忆”。
第二,什么是“记忆”?
《现代汉语词典》对“记忆”的解释有两个,一是“记住或想起”,二是“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第一个解释是动词,第二个比较符合本题要求:“这一本书”留给“我”的印象能够在“我”的脑子里保持很长一段时间。考生能否对这一点理解准确,是作文能否突出的关键。
考试时虽不能查字典,但题目中的导言也可以启发我们: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是“真实的人生”。这样的话语提示我们:“记忆”不同于“记得”,不是一时“记起”,突然“想到”,而是“时时”存在,“持续不断”地书写,“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少年时代,“这一本书”成了“我”的记忆,它持久、不间断、难忘、历久弥新。
为了体现“这一本书”在“我”的记忆中是难忘的,我们在安排文章结构时,有两种选择:可以是一次记忆,刻骨铭心、清晰到细枝末节,因此念念不忘;也可以是两次、三次、四次的记忆,不断强化、过一段时间出现一次,每次都在渐强、递进、升华,于是也念念不忘。
第三,是怎样的“少年记忆”?
考生還需进一步审题,即:为“我”的少年记忆加上注解。“记忆的长河里有无数颗珍珠,许多已经淡忘了,唯独那一颗隔着岁月的风尘依旧闪亮,至今令我记忆犹新……”这是我们小学时常写的句子,如同这句话里的“无数颗珍珠”,“少年记忆”里总有无数种类的难忘:眼泪、温暖、误解、释怀、信心、勇气……那一本伴随“我”成长的书带给“我”的独特“少年记忆”究竟是哪一种?再进行筛选,完成这一自我追问,作文也就成竹在胸,下笔有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