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 思品;教学;生活化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新学科,它是在校小学生接受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个点,学生在校时间是个面,怎样做到以点带面,使思想品德课发挥最大的效果,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下面我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特点谈谈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品德课是最受欢迎的
1、特点一:爱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由此可见,玩对孩子是多么重要。
2、特点二:爱观察
小学生的感知正处在发展阶段,知觉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因而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就必须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观察产生了兴趣,就会变为主动的学习。如在教学“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时?”我让学生四六人一组,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实验——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先对组内成员进行了分工,再和同伴们动手做一做、记一记、比一比,最后得出了结论。这样的学习学生印象是深刻的。
二、贴近学生生活的品德课是最感兴趣的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就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无穷地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跟学生生活相关的或学生身边的事例是品德课程最好的教材、最好的资源。
三、联系生活中“小事”的品德课是最有效的
我们常说,凡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也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质。在现实中,我们班的学生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课外却毫无行动,说归说,做过做,言行不一致。原因何在?其实我们教育者只追求结果,对学生期望很高,认为这些道理学生都应该懂的,学生也不会去犯这些低级错误。而事实却相反,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要注意环保,可还有一些学生仍然会去做危险的游戏或活动,仍然有学生乱丢纸屑……因此品德课上我们还应该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讲。如:一次我无意间看到一位学生把痰吐在地上,没有吐在石灰盒里。我并没有直接找这位同学谈话,在品德课上我就让同学们谈谈随地吐痰的危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随地吐痰很不卫生,有的说随地吐痰不文明,还有的说随地吐痰散播细菌……此时,那位学生早已面红耳赤了,这样的教育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品德课学生是最喜欢的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俗话说:“触景生情”,当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张张活生生的画面时,学生怎能不为之所动呢?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还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我们的课堂也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生命的美好艰辛,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是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要正确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我们呼唤开放的品德教学,呼唤让品德教学返璞归真,只有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才能避免教学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学生畅游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让品德与生活接轨。
【关键词】 思品;教学;生活化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新学科,它是在校小学生接受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个点,学生在校时间是个面,怎样做到以点带面,使思想品德课发挥最大的效果,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下面我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特点谈谈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品德课是最受欢迎的
1、特点一:爱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由此可见,玩对孩子是多么重要。
2、特点二:爱观察
小学生的感知正处在发展阶段,知觉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因而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就必须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观察产生了兴趣,就会变为主动的学习。如在教学“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时?”我让学生四六人一组,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实验——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先对组内成员进行了分工,再和同伴们动手做一做、记一记、比一比,最后得出了结论。这样的学习学生印象是深刻的。
二、贴近学生生活的品德课是最感兴趣的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就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无穷地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跟学生生活相关的或学生身边的事例是品德课程最好的教材、最好的资源。
三、联系生活中“小事”的品德课是最有效的
我们常说,凡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也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质。在现实中,我们班的学生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课外却毫无行动,说归说,做过做,言行不一致。原因何在?其实我们教育者只追求结果,对学生期望很高,认为这些道理学生都应该懂的,学生也不会去犯这些低级错误。而事实却相反,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要注意环保,可还有一些学生仍然会去做危险的游戏或活动,仍然有学生乱丢纸屑……因此品德课上我们还应该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讲。如:一次我无意间看到一位学生把痰吐在地上,没有吐在石灰盒里。我并没有直接找这位同学谈话,在品德课上我就让同学们谈谈随地吐痰的危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随地吐痰很不卫生,有的说随地吐痰不文明,还有的说随地吐痰散播细菌……此时,那位学生早已面红耳赤了,这样的教育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品德课学生是最喜欢的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俗话说:“触景生情”,当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张张活生生的画面时,学生怎能不为之所动呢?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还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我们的课堂也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生命的美好艰辛,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是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要正确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我们呼唤开放的品德教学,呼唤让品德教学返璞归真,只有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才能避免教学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学生畅游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让品德与生活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