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慈欣,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他的科幻小说成功地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兼具悲悯的人文思考。他的作品获奖无数,其中主要奖项有:从1999年至2010年,他13次荣获中国科幻小说的最高奖项——银河奖项,2011年凭借《三体III:死神永生》,荣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金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评论他: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他的作品不仅叫好,也叫座,他的代表作《三体(地球往事三部曲)》已经售出了40万套,他也因此荣登2013年中国作家富豪榜。这样一位大神级作家,到底是怎样炼成的?本期中天会客室,让我们一起走近刘慈欣。
“我从来没有长大过,但一直没有停止成长”
记者(以下简称记):听说您从小就是一个狂热的科幻迷?还记得那些对你影响深远的书吗?
刘慈欣(以下简称刘):开始应该不是,就是家里有什么书,能拿来看的都看了。现在的高中生可能想象不到,当时大部分书籍都被认定是“大毒草”,看书是件偷偷摸摸的事情。好在那时我父亲还开明,只要我在家里看,就不会阻止我。
第一次接触科幻小说,是凡尔纳的《地心游记》。看完这本书,我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就像是寻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现在回头看,感觉我天生就是该看科幻的。嘿嘿。
到了上中学的时代,赶上了上世纪80年代的“科学的春天”,迎来了新中国的科幻黄金时期,那时全民都有种对科学的狂热,我也不例外。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等书和凡尔纳作品系列,让我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一下子打开了窗户。可以说,当时所有出版的科幻书和科幻电影,我几乎都看了个遍。
再后来,世界科幻三巨头——英国的克拉克,美国的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的作品对我的科幻创作影响非常深远。
记:我还看到有采访说您很喜欢俄罗斯文学?
刘:是的。我们这代人可能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旧俄罗斯时代的作家,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的作品苦难而厚重,让我可以比较通透地理解社会,让我学会了怎么表达。当然俄罗斯文学对于我的写作来说,也不全是正面影响,这些作品的语言比较滞重,离科幻语言的要求比较远。俄罗斯文学对我的影响有些复杂。除此之外,奥威尔的《1984》对我影响也很大。
记:您觉得要成为一个科幻作家,需要哪些素质?
刘: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觉得科幻作家眼里要有“铜钱”,不是说向钱看,而是说:外圆——讲的故事是适合读者的,内方——我有核心的创作理念,那就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传统科幻小说。
总之,要成为一名科幻小说作家,首先要有对科幻的激情和痴迷,其次要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对大自然的敬畏感,还要有不断探索宇宙世界的欲望。
记:您的作品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让人震撼的新世界。尤其是《三体》三部曲里的黑暗森林体系,是如此的严密和环环相扣。这是怎么做到的?
刘:对于我来说,科幻是一种写作方式。我先设定一个科学理念,再往前推导。黑暗森林这个体系,也基本上是按照宇宙的两大定律推导出来的:一是宇宙中物质总量不变,二是生存是第一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未必外星人的存在就是友好的,所以,对于人类来说,整个宇宙或许就是诡异、恐怖而黑暗的。在这黑暗绝望中,人类的积极进取才会更有张力,更有意义。
作为一个科幻小说作家,窍门在于有能力从平凡的设定中讲出最不平凡的、最让人震撼的故事。科幻小说毕竟还是需要靠故事吸引人的。
我觉得我要是有什么特别的能力,就是别人的形象化思维有一个尺度,但对我来说,多大的宏观,我都能把它形象化。
记:您的作品中不仅有恢弘的、能激发读者探究宇宙的想象力,还有非常深厚的人文积淀。有没有想过您不写科幻也能成为很好的作家?
刘:我想如果不写科幻我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说实话,我热爱科幻才写科幻。我觉得我是从科幻来到科幻去,对文学本身的兴趣并不浓厚。国内当代文学作品我读得很少,因此我的文学素养还不够,这甚至成为了我作品里的缺陷。
记:看您的作品,我以为作者是一个80后,因为作品中充满了年轻人才有的激情和天真。
刘:我喜欢科幻作品里那种天真。天真是科幻文学非常重要的思维,这证明人类一直有探究未来的兴趣。克拉克墓碑上有他的一句话:“我从来没有长大过,但是从来没有停止成长。”这句话对我影响非常深远。
记:作为一个科幻作家,您的创作状态是怎么样的?
刘:对于一个业余科幻作家(刘慈欣一直在电厂担任工程师——小编注),我之前的创作状态是构思多过写作。构思的过程可能长达几年,这个过程包括:设定理念,展开故事,从科学角度进行逻辑推理,等等,写作的时间可能也就几个月。
《三体》最后一部作品问世到如今已经有5年了,这5年我一个字也没写出来。说实话,这过程很艰难也很焦灼甚至有些恐慌,我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创作出新的作品。但是科幻写作的最大乐趣就是创造,所以尽管这个阶段很难熬,也是科幻创作很重要的一部分。
记:您的作品得到了主流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评价您以一己之力拉高了中国科幻小说的水平,您自己怎么看?
刘:主流文学界对我的评价以及读者对我的热爱,我收到了。但是,《三体》最后一部作品问世才5年,还没有被时间过滤过,还不知道是否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所以离真正的经典还远着呢。
写科幻不是为了逃离,我与现实相处很融洽
记:作为一个科幻小说作家,您所看到的世界会不会和大家不一样?
刘:不会。我是一个科幻和现实分得很清楚的人,科幻和现实各有各的规则。有人说,写科幻是为了逃离现实,对于我来说不是这样的,我与现实相处得很融洽。我朝九晚五地上班,接孩子,买菜,只是可能业余时间在写作而已。 在现实世界里,我和任何一个50岁的人没什么不同。但是在科幻世界里,我就还是那个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少年吧。因为科幻需要天真。
记:您的孩子多大了?喜欢科幻吗?
刘:我有一个上初三的女儿。她不喜欢科幻,我也不会强迫她喜欢。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那么重,确实没有太多时间来阅读。当然,我也会带她去电影院看一些美国的科幻大片。不过不是为了培养她的兴趣,而是因为美国科幻大片都是正能量,传播的都是责任心、爱心和英雄主义,让人放心。
记:有报道说您是一个狂热的电影爱好者。《三体》电影也已经投拍。但是大家可能对国内的科幻片制作水准持怀疑态度,甚至觉得会毁了《三体》,您怎么看?
刘:狂热倒也称不上,但我确实挺热爱电影的。对于《三体》的电影,我还是比较看好的。中国缺少制作高成本科幻电影的经验和能力,但是世界有呀。和我合作的电影公司是一个年轻、有活力有眼界的公司,这对于科幻片很重要。当初美国好莱坞做科幻片的也是被边缘化的年轻群体。
困难一定有,但正如肯尼迪所说,我们要做这件事不是因为容易才做,而是因为难才做。
记:您担任了电影《三体》的监制,从一个单纯的作家,变成一个影视工作者,要考虑政策、投资商、观众市场、制片方等因素,受到的制约一定更多了吧?
刘:对我来说,问题不大。我会坦然地接受来自各方的约束。因为我向来很重视读者的阅读取向,我的作品不是写给我自己的,也不是写给评论家的,我可以不在意外界的评论,不在意是否获奖,但是我必须在意读者的感受。
记:2013年您进入了中国作家富豪榜,现在您又和电影圈交往甚密,您现在的生活是不是特别丰富多彩呀?
刘:没有任何变化!我还是居住在山西一个中等城市,我身边的人可能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榜单。电影,我担任的是监制,所花的精力并不多。我有事才会去北京做一些工作。至今我还没见过任何一个明星呢。
记:您怎么看待目前国内的科幻小说?
刘:科幻小说是种年轻的体裁,美国的科幻小说在衰落,活力在减少。但我觉得国内目前科幻小说发展势头不错。我接触到的科幻小说作家,都具有很高的学历,有宽广的眼界,有思想,有创新能力,又很时尚。总之是很精英化的群体。科幻小说现在的发展环境很好,影响力也在扩大。未来几年,随着国产科幻影视的集中推出,会有更大的影响。我对科幻的未来很有信心。
我只是一步步实现了少年时代的理想
记:您从高一就开始写科幻小说,但是您大学选择了工科,这是为什么?
刘:当时更多的是出于现实考虑。一是从成绩角度看,估计我的分数够不上我喜欢的航空、航天等院校。在我们那个年代,填报志愿有很大风险,对于人生来说,能不能上大学是一个分水岭,所以我选我有把握的学校。其次,从生存的角度来说,我虽然喜欢物理等基础学科,但是将来就业会有困难。而工程师是一份比较稳定的职业。所以我选择了工科。
记:要是再给您一次机会选择文理科,您会怎么选择?对于高中生读者,在职业生涯规划(包括选科)上您有什么建议?
刘:我还是会这么选择。可以说,我从小就是一个特别现实特别清醒的人。从个人理想上来说,我们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想成为科学家,但是我知道自己不是天才,离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还非常远,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再来做我喜欢的事情。而且,我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可以说,非常幸运,走到今天,我只是一步一步地完全实现了少年时代的理想。
对于高中生的文理选择,我的建议是:首先你得听从你内心的愿望,你得知道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觉得我不能成为科学家,但是我觉得工程师也是我喜欢的职业。其次就是要认清现实,这个现实包括两方面,一是自己的能力,我们从小被教育“成功是1%的灵感和99%的汗水”,但是原话还有后半句,“正是这1%的灵感决定了你能否成功”。第二,是生存,一个人首先要能保证自己的生存没有问题了,才能去追逐梦想。
记:您刚才说,您一步步实现了少年时期的梦想。作为一个当代中国最出色的科幻作家,您觉得自己的成功得益于什么?大家总觉得您智商特别高。
刘:我还真不是一个高智商的人。要是智商高,我就能考高分,就能去当科学家或者从事航天航空领域了。这里我也要澄清一个观念。可能很多人诟病当今中国的考试制度,确实,高分不一定是高智商,但要是智商特别高一定能考高分。所以我觉得我真不算特别聪明。
记:那是因为特别勤奋?
刘:我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15年内,总共出版了大概400万字,比起现在每天更新10000字的网络小说作家,离勤奋远着呢。
我可以比较自豪地说完全实现了少年时期的理想,确实是极其罕见的。正如我前面所说,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在少年时代就看清了人生的真相,作出了清醒且明智的人生规划,然后在这条道路上幸运地成功了。
记:太谦虚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写出如此具有想象力的宏伟篇章。兴趣、智商和勤奋应该是缺一不可的。
刘:那或许可以这么说,越早地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坚持做下去,就能越早地实现梦想。
采访手记
对于粉丝来说,“大刘”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这样一个大腕级的科幻作家,在记者的眼里多少有点神秘。采访下来才发现,大刘就是一个爽朗真诚,至今葆有天真和激情的智者。他曾经就像我们身边的很多男生一样:是个狂热的科学迷,痴迷航天航空,热爱武器、游戏和网络,上了并不算好的大学,做着一份按部就班的工程师工作。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几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地实践着自己少年时代的梦想,终于把一个小小的科幻迷变成了华语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幻小说作家。
大刘的成长故事再次告诉我们:世间有无限可能,关键的是找到适合你自己的!
“我从来没有长大过,但一直没有停止成长”
记者(以下简称记):听说您从小就是一个狂热的科幻迷?还记得那些对你影响深远的书吗?
刘慈欣(以下简称刘):开始应该不是,就是家里有什么书,能拿来看的都看了。现在的高中生可能想象不到,当时大部分书籍都被认定是“大毒草”,看书是件偷偷摸摸的事情。好在那时我父亲还开明,只要我在家里看,就不会阻止我。
第一次接触科幻小说,是凡尔纳的《地心游记》。看完这本书,我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就像是寻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现在回头看,感觉我天生就是该看科幻的。嘿嘿。
到了上中学的时代,赶上了上世纪80年代的“科学的春天”,迎来了新中国的科幻黄金时期,那时全民都有种对科学的狂热,我也不例外。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等书和凡尔纳作品系列,让我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一下子打开了窗户。可以说,当时所有出版的科幻书和科幻电影,我几乎都看了个遍。
再后来,世界科幻三巨头——英国的克拉克,美国的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的作品对我的科幻创作影响非常深远。
记:我还看到有采访说您很喜欢俄罗斯文学?
刘:是的。我们这代人可能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旧俄罗斯时代的作家,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的作品苦难而厚重,让我可以比较通透地理解社会,让我学会了怎么表达。当然俄罗斯文学对于我的写作来说,也不全是正面影响,这些作品的语言比较滞重,离科幻语言的要求比较远。俄罗斯文学对我的影响有些复杂。除此之外,奥威尔的《1984》对我影响也很大。
记:您觉得要成为一个科幻作家,需要哪些素质?
刘: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觉得科幻作家眼里要有“铜钱”,不是说向钱看,而是说:外圆——讲的故事是适合读者的,内方——我有核心的创作理念,那就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传统科幻小说。
总之,要成为一名科幻小说作家,首先要有对科幻的激情和痴迷,其次要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对大自然的敬畏感,还要有不断探索宇宙世界的欲望。
记:您的作品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让人震撼的新世界。尤其是《三体》三部曲里的黑暗森林体系,是如此的严密和环环相扣。这是怎么做到的?
刘:对于我来说,科幻是一种写作方式。我先设定一个科学理念,再往前推导。黑暗森林这个体系,也基本上是按照宇宙的两大定律推导出来的:一是宇宙中物质总量不变,二是生存是第一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未必外星人的存在就是友好的,所以,对于人类来说,整个宇宙或许就是诡异、恐怖而黑暗的。在这黑暗绝望中,人类的积极进取才会更有张力,更有意义。
作为一个科幻小说作家,窍门在于有能力从平凡的设定中讲出最不平凡的、最让人震撼的故事。科幻小说毕竟还是需要靠故事吸引人的。
我觉得我要是有什么特别的能力,就是别人的形象化思维有一个尺度,但对我来说,多大的宏观,我都能把它形象化。
记:您的作品中不仅有恢弘的、能激发读者探究宇宙的想象力,还有非常深厚的人文积淀。有没有想过您不写科幻也能成为很好的作家?
刘:我想如果不写科幻我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说实话,我热爱科幻才写科幻。我觉得我是从科幻来到科幻去,对文学本身的兴趣并不浓厚。国内当代文学作品我读得很少,因此我的文学素养还不够,这甚至成为了我作品里的缺陷。
记:看您的作品,我以为作者是一个80后,因为作品中充满了年轻人才有的激情和天真。
刘:我喜欢科幻作品里那种天真。天真是科幻文学非常重要的思维,这证明人类一直有探究未来的兴趣。克拉克墓碑上有他的一句话:“我从来没有长大过,但是从来没有停止成长。”这句话对我影响非常深远。
记:作为一个科幻作家,您的创作状态是怎么样的?
刘:对于一个业余科幻作家(刘慈欣一直在电厂担任工程师——小编注),我之前的创作状态是构思多过写作。构思的过程可能长达几年,这个过程包括:设定理念,展开故事,从科学角度进行逻辑推理,等等,写作的时间可能也就几个月。
《三体》最后一部作品问世到如今已经有5年了,这5年我一个字也没写出来。说实话,这过程很艰难也很焦灼甚至有些恐慌,我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创作出新的作品。但是科幻写作的最大乐趣就是创造,所以尽管这个阶段很难熬,也是科幻创作很重要的一部分。
记:您的作品得到了主流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评价您以一己之力拉高了中国科幻小说的水平,您自己怎么看?
刘:主流文学界对我的评价以及读者对我的热爱,我收到了。但是,《三体》最后一部作品问世才5年,还没有被时间过滤过,还不知道是否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所以离真正的经典还远着呢。
写科幻不是为了逃离,我与现实相处很融洽
记:作为一个科幻小说作家,您所看到的世界会不会和大家不一样?
刘:不会。我是一个科幻和现实分得很清楚的人,科幻和现实各有各的规则。有人说,写科幻是为了逃离现实,对于我来说不是这样的,我与现实相处得很融洽。我朝九晚五地上班,接孩子,买菜,只是可能业余时间在写作而已。 在现实世界里,我和任何一个50岁的人没什么不同。但是在科幻世界里,我就还是那个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少年吧。因为科幻需要天真。
记:您的孩子多大了?喜欢科幻吗?
刘:我有一个上初三的女儿。她不喜欢科幻,我也不会强迫她喜欢。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那么重,确实没有太多时间来阅读。当然,我也会带她去电影院看一些美国的科幻大片。不过不是为了培养她的兴趣,而是因为美国科幻大片都是正能量,传播的都是责任心、爱心和英雄主义,让人放心。
记:有报道说您是一个狂热的电影爱好者。《三体》电影也已经投拍。但是大家可能对国内的科幻片制作水准持怀疑态度,甚至觉得会毁了《三体》,您怎么看?
刘:狂热倒也称不上,但我确实挺热爱电影的。对于《三体》的电影,我还是比较看好的。中国缺少制作高成本科幻电影的经验和能力,但是世界有呀。和我合作的电影公司是一个年轻、有活力有眼界的公司,这对于科幻片很重要。当初美国好莱坞做科幻片的也是被边缘化的年轻群体。
困难一定有,但正如肯尼迪所说,我们要做这件事不是因为容易才做,而是因为难才做。
记:您担任了电影《三体》的监制,从一个单纯的作家,变成一个影视工作者,要考虑政策、投资商、观众市场、制片方等因素,受到的制约一定更多了吧?
刘:对我来说,问题不大。我会坦然地接受来自各方的约束。因为我向来很重视读者的阅读取向,我的作品不是写给我自己的,也不是写给评论家的,我可以不在意外界的评论,不在意是否获奖,但是我必须在意读者的感受。
记:2013年您进入了中国作家富豪榜,现在您又和电影圈交往甚密,您现在的生活是不是特别丰富多彩呀?
刘:没有任何变化!我还是居住在山西一个中等城市,我身边的人可能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榜单。电影,我担任的是监制,所花的精力并不多。我有事才会去北京做一些工作。至今我还没见过任何一个明星呢。
记:您怎么看待目前国内的科幻小说?
刘:科幻小说是种年轻的体裁,美国的科幻小说在衰落,活力在减少。但我觉得国内目前科幻小说发展势头不错。我接触到的科幻小说作家,都具有很高的学历,有宽广的眼界,有思想,有创新能力,又很时尚。总之是很精英化的群体。科幻小说现在的发展环境很好,影响力也在扩大。未来几年,随着国产科幻影视的集中推出,会有更大的影响。我对科幻的未来很有信心。
我只是一步步实现了少年时代的理想
记:您从高一就开始写科幻小说,但是您大学选择了工科,这是为什么?
刘:当时更多的是出于现实考虑。一是从成绩角度看,估计我的分数够不上我喜欢的航空、航天等院校。在我们那个年代,填报志愿有很大风险,对于人生来说,能不能上大学是一个分水岭,所以我选我有把握的学校。其次,从生存的角度来说,我虽然喜欢物理等基础学科,但是将来就业会有困难。而工程师是一份比较稳定的职业。所以我选择了工科。
记:要是再给您一次机会选择文理科,您会怎么选择?对于高中生读者,在职业生涯规划(包括选科)上您有什么建议?
刘:我还是会这么选择。可以说,我从小就是一个特别现实特别清醒的人。从个人理想上来说,我们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想成为科学家,但是我知道自己不是天才,离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还非常远,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再来做我喜欢的事情。而且,我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可以说,非常幸运,走到今天,我只是一步一步地完全实现了少年时代的理想。
对于高中生的文理选择,我的建议是:首先你得听从你内心的愿望,你得知道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觉得我不能成为科学家,但是我觉得工程师也是我喜欢的职业。其次就是要认清现实,这个现实包括两方面,一是自己的能力,我们从小被教育“成功是1%的灵感和99%的汗水”,但是原话还有后半句,“正是这1%的灵感决定了你能否成功”。第二,是生存,一个人首先要能保证自己的生存没有问题了,才能去追逐梦想。
记:您刚才说,您一步步实现了少年时期的梦想。作为一个当代中国最出色的科幻作家,您觉得自己的成功得益于什么?大家总觉得您智商特别高。
刘:我还真不是一个高智商的人。要是智商高,我就能考高分,就能去当科学家或者从事航天航空领域了。这里我也要澄清一个观念。可能很多人诟病当今中国的考试制度,确实,高分不一定是高智商,但要是智商特别高一定能考高分。所以我觉得我真不算特别聪明。
记:那是因为特别勤奋?
刘:我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15年内,总共出版了大概400万字,比起现在每天更新10000字的网络小说作家,离勤奋远着呢。
我可以比较自豪地说完全实现了少年时期的理想,确实是极其罕见的。正如我前面所说,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在少年时代就看清了人生的真相,作出了清醒且明智的人生规划,然后在这条道路上幸运地成功了。
记:太谦虚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写出如此具有想象力的宏伟篇章。兴趣、智商和勤奋应该是缺一不可的。
刘:那或许可以这么说,越早地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坚持做下去,就能越早地实现梦想。
采访手记
对于粉丝来说,“大刘”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这样一个大腕级的科幻作家,在记者的眼里多少有点神秘。采访下来才发现,大刘就是一个爽朗真诚,至今葆有天真和激情的智者。他曾经就像我们身边的很多男生一样:是个狂热的科学迷,痴迷航天航空,热爱武器、游戏和网络,上了并不算好的大学,做着一份按部就班的工程师工作。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几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地实践着自己少年时代的梦想,终于把一个小小的科幻迷变成了华语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幻小说作家。
大刘的成长故事再次告诉我们:世间有无限可能,关键的是找到适合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