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往事散谈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downloadf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人教书,养活九人
  民国时期,教师工资以抗战之前的二十年里为最高。陈明远先生在《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里,用详实的数字说明了当时“中小学教员的待遇”。
  以广东为例,1932年公立学校的中学教员待遇开始改为“月薪”制,其中规定:初中教员每周任课18—22节(每节课45分钟),月薪60—80银圆,约合1999年人民币1800—2400元;高中教员每周任课16—20节,月薪80—120银圆,约合1999年人民币2400—4800元。而同一时期北平公立和私立中学教员的月薪为100—200圆;国文、英语、算学三科的教员,月薪则在200圆以上。
  上述两地的教师收入算高吗?我们对比一下当时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全国各地到北平的学生,每月伙食费大约4到6圆。再举一个案。1935年,著名作家杨沫和丈夫马健民租住北平一个小四合院,一间东屋分成里外两部分。马健民在《世界日报》社当校对编辑,月薪20多圆。当时的消费情况如下:每月房租6银圆,菜金8银圆左右,有时花l角钱买点儿猪肉(1银圆可买7~8斤五花肉)炒菜吃上两顿。当时的杨沫刚生孩子,没有工作,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马建民一人收入维持。对照居民的消费水平,不难看出当时教师待遇的可观。
  前不久,读《朱东润自传》,这部五十多万字的煌煌巨著,更具体地记叙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中学教师的待遇。1917年,22岁的朱东润先生辞去在上海《中华新报》的兼职工作,乘轮船经香港,到达广西梧州广西第二中学,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英文教师生涯。朱东润在梧州任教,月工资是广西纸币100元(相当于上海通行的硬币约90元)。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员的待遇不一样,总体还不高,大多采用“时薪制”,即根据课时付给薪水,比如,周作人在去北大的前几年(1913—1917年),任教于浙江第五中学,月薪50元,后因为增加课时,提高到月薪68元,同时每超工作量1小时,另加薪1元。直到1923年正式施行新学制后,全国中小学教员的待遇才明显提高。不过,据我的估计,当时地处偏远的广西梧州,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不可能高于全国的多数地区。
  三年下来,朱东润单靠教学收入(这段时间,朱东润业余不再译书),居然解决了一系列迫在眉睫的物质难题。首先,全部还清了他在上海读中学那几年亲戚们给他的资助;其次,在苏州老家,从伯父手中购买了五间旧屋,并改造装修好,供母亲居住,和自己结婚之用。其三,也是那几年最大的一笔开支——负责大哥全家七口人的生活费。(因为大哥早辞去了工作,在家休养。)也就是说,朱东润一人在外教书,至少养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九个人。
  1919年暑假朱东润离开广西梧州,转回离家较近的南通,在南通师范学校担任教员,同时在江苏省立第七中学兼课。不久,朱东润有了两个孩子,但大哥一家子的负担照样靠他的教书收入支持着。当然,在南通,因为身兼两校功课,一周有24课时,工作量不轻。话说回来,那时的教师虽然课时比较多,但考试压力几乎没有,平时也不需要对付各种会议和检查。总体上说,工作负担应该不特别繁重。
  民国这段时期,中学教师的待遇如此之高,在今天的许多教师看来,大概有点天方夜谭吧。
  宽大忠恕的教导
  吴宓曾在日记里,将与他关系密切的几个女性比作不同的饮料,有的如白开水,有的如酒,有的如仙露,有的如茶。被吴宓喻为茶的毛彦文,是民国的大才女。1920年,毛彦文考取了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外文系,在同乡长辈毛子水的介绍下,认识了当时已名满中外的北京大学教授胡适。从此毛彦文与胡家一直往来。
  1925年,毛彦文嫁给年长她30多岁的民国前总理熊希龄,轰动一时,传为佳话。两年后,熊希龄不幸去世。1947年12月25日,熊希龄逝世十周年纪念日,《大公报》《华北日报》等著名报纸纷纷登出纪念特刊。胡适、林宰平、沈从文、朱经农等名流纷纷撰文纪念。毛彦文也亲自写了一篇十分沉痛的悼文,并慎重地把这篇纪念文章拿给胡适看。胡适读到文中一句话:“世态炎凉,先夫一手提拔起来的某显要人物,往时对先夫恭敬趋奉,视如父执,迨他弃世后,即不通讯息……”当即对毛彦文道:“至诚文字不能改,不过我把你提及某君一段删掉了,人已去世了,何必得罪人?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指的是谁。”半个多世纪后,毛彦文想起胡适当年的劝告,不禁道:“这是胡先生给我宽大忠恕的教导,永志难忘。”这段曲折的故事,毛彦文在《往事》一书中有较详的记载。
  我想起多年前认识的一位老先生。老先生早年当过十几年的小学和中学教师,后转做行政工作,还当了不小的官。退休后,老先生回到家乡小县城,深居简出,淡泊名利。他把大半生的经历,写成一部回忆录出版。一次,和老先生喝茶闲聊,老先生谈到几十年前他被派往某中学当副校长,不久,校长病重做手术,术后回农村老家疗养。老先生和同事们前往探望,却惊讶地发现,校长刚建成一栋非常漂亮的楼房。老校长的“家底”大家是清楚的,但谁也没人说什么。半年后,校长去世。于是,学校教师中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前几年学校大搞基建,校长把大量的建筑材料运往自己老家,还让建筑队去替他建房,结果“食之不得下咽”,得不到善终。说完这段旧事,老先生忍不住一阵唏嘘,不无惋惜道:“其实那校长人蛮好,也实干,可惜啊可惜,就差在这点上。”
  关于这位校长的一些情况,我在老先生的回忆录里早已拜读过,知道校长对那所学校的贡献,以及后来遭遇的不幸。至于他贪污的事,在书中却只字未提,这是第一次听老先生亲口说出。我有些遗憾地对老先生说:“您在书里为什么不揭发他?您如果把这些事写进书中,多精彩啊!”
  老先生喝着茶,淡淡道:“他当时家境也确实困难,一家老少几口人都靠他一个人那点工资……再说,都是陈年的老账了,何必重提呢?”我一瞬间感到内心被什么触动着。
  当我走出老先生的家,夏日的夕阳晾在小巷的墙壁上,像一副古老的油画,柔和而沉静。
  启功的“恩”师   家境贫寒的启功,初中毕业便无法继续升学。1933年,经人推介,受业于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不久,陈垣先生推荐启功到辅仁大学附属中学任国文教员。两年后,由于中学教员资格不够,启功被解聘了。时任辅仁大学校长的陈垣,欣赏这位年轻才俊,毅然安排他在辅仁大学教一年级的“国文”。
  陈垣不仅解决了启功的职业问题,还悉心向启功传授一些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上课须知”:
  1. 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2. 万不许讥诮学生,以鼓励夸奖为主。
  3. 不要发脾气。
  4. 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要设想学生会提什么问题。
  5. 不要总在讲台上,要到学生间走动,纠正他们的错字,也回头看看自己板书的效果如何。
  陈垣还多次提醒启功:字写不好,学问再大,也不免艰涩,一个教师板书写得难看,学生先已看不起。
  这些“上课须知”,称不上什么教育理论,但对启功的启发和影响极大。尤其写字方面的一再提醒,对于督促和引导启功不断朝书法上发展,功不可没。据启功追忆,他早年写字也是比较随意的,功力更谈不上。一次,他在批改学生作业时,陈垣对他说:“学生的字比你的字好,你怎么给学生批作业呀!”这句话给启功强烈的刺激,从此发奋习字。
  陈垣给启功最大的财富并非这些。抗战胜利后,辅仁大学某教授出任北平一局长,想从辅仁的教师中找一位帮手,以负责一个科室的业务。他看上了启功。启功向陈垣请教。陈垣问:“你母亲愿意不愿意?”启功道:“我母亲自己不懂得,教我请示老师。”陈垣问:“你自己觉得怎样?”启功说:“我‘少无仕宦’。”陈垣乐了:“既然你无宦情,我可以告诉你:学校送你的是聘书,你是教师,是宾客;衙门发给你的是委任状,你是属员,是官吏。”启功如醍醐灌顶,回家后立即写了封信,向某教授表示感谢,谢绝了他的好意。启功不放心,把信请陈垣过目。陈垣看后只说:“值三十元。”那时的三十银元不是个小数目,但在启功眼里,这三十元不是银元,是金元。
  随后读到何兆武先生一篇怀念历史学家向达教授的文章。说的是,有一次,向达和汤用彤先生闲聊,向达困惑地问:“为什么人一做官就变坏了?”哲学家汤用彤答道:“不是人一作官就变坏了,而是人一变坏才去做官。”按照两位先生的观点,不管怎样,那时的启功差点变坏。
  文中,何兆武先生接着说到1935年的一则旧闻:汪精卫被刺未遂,索性辞去国民党行政院院长一职,由蒋介石继任。刚上任的蒋介石自然想网罗一些知名学者到南京做官,包括时任北平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翁文灏、历史学家蒋廷黻等。有位记者问北大的美籍教授葛立普,对此事有何评论。葛立普表示不赞成翁文灏去当官,理由是:“中国人能做官的太多了,能够做地质调查所所长的就只有Dr.翁一个人。”
  如果套用葛立普的话到启功身上,便是:中国人能做官的太多了,少一个启功处长或司长不算什么,但称得上“启体”书画的人就启功一人。
  难怪晚年的启功在回忆中说:“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的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为感谢陈垣先生对自己的培养并作永久纪念,1988年8月启功义卖书法绘画作品,筹集基金200多万,为北师大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其他文献
“听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目标之一,特别是在我们人生的前18年,接受频率最高的语音信息要数“听话”一词。  从呱呱堕地开始,大人们便抱着我们摇来摇去,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听话”二字;当我们学会走路,想弄明白鸡蛋是否能摔破时,爸妈便大惊失色地警告说“别乱动”,要“听话”;当我们敢从沙发上跳下来时,大人们便呵斥说“不好好坐着会摔伤”,要“听话”;当我们会在地板上、墙壁上乱涂乱划时,也被认为是不“听话”
只有做好LTE室内分布系统的安排工作,才能够对电信连接系统中的干扰和建设方案进行详尽的分析。电信运营商通过设计LTE单双路两套室内分布系统就可以对系统中的分布结果和覆盖结果进行仿真模拟,仿真的结果可以很好的表明设计室内分布系统在工程案例中的应用可行性。室内分布系统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往往能够最好的说明分布系统连接中的常见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找到相关的解决措施,加深对于室内分布系统的综合了解程度,就需要
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不外乎“家访”(老师走到学生家中)和“校访”(家长走进学校)两种,我们姑且称这些方式为“在路上”;而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今天,家校沟通的方式就变得丰富,尤以“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等为潮流,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大都以“线”上为主,我们姑且称这些方式为“在线上”。那是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就应该厚“在线上”薄“在路上”?抑或如果你是一位老教师,就褒“在路上”而贬“在线上”?笔者作为
《英語新课程标准》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具体提出了五个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课程标准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依据,而所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则要采取相应的方式加以检测,即教师使教学目标“题目化”,通过完成相应的题目检查学生学习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检测是一个验证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手段,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检测在“目标—检测—评价”的科学模式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
在传统的社会里,知识是清高而个人的。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知识的唯一功用就是“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意即自我在智力、道德和精神方面的成長。中国文化对知识的概念亦很接近。“述而不作”作为孔子基本的知识价值观,即是说,知识的应用只停留在思想的层次。不论东西方对知识的含义的看法有多大的不同,它们对知识不表示什么持完全一致的意见:知识不表示做的能力,功用从来不是知识,而是技能。  1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本文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想法。
那年春天,在城区中心中学教书的我接到任务——到孝子小学支教。学校位置偏远,四周山高谷深,已经习惯于城市繁华和家庭温馨的我,接受这一任务心里很是沮丧。我垂头丧气地乘车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是由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协批准,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一项面向全国青少年的信息学竞赛和普及活动。也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同步进行的一项竞赛活动。竞赛宗旨是向那些在中学阶段学习的青少年普及计算机科学知识;给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供动力和新的思路;给那些有才华的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竞赛和相关的活动培养和选拔优秀计算机人才。数
一个人的成长不是放置在孤岛。总有一些风带给你思考,总有一些雨露滋润过干涸。李镇西老师说成长路上总有某件关键事件助推着我们。对于我,关键事件就是2012年7月在蒋自立老师的鼓励下,赴成都参加了“李镇西研究所年会”,而且有幸历经几个程序的筛选展示演讲被评为第一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虽然不是官方荣誉,我却格外珍惜这个殊荣,它成为我职业生涯的动力,让我时时努力去抵达一个更好的我。  虽然只是一个民间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