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全国职教领地,江苏省技工教育无论在办校规模上,还是办学理念上,一直走在前列。带着对这艘“技工教育航母”的好奇和关注,记者来到江苏,从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杨志霞处长的口中,探寻江苏技工教育怎样创新发展模式,深化内涵发展。
技工教育江苏模式:
服务 创新 特色
《职业》: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江苏省技工院校坚持市场导向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特色的办学之路。回顾江苏省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历史,主要成效有哪些?
杨志霞:一是培养体系基本健全。经过调整,全省现有技工院校128所,其中技师学院35所(包括省重点技师学院7所),高级技工学校10所,国家级、省级重点技工学校34所,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206个,初步形成了以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为龙头,以国家和省级重点技工学校为骨干,初、中、高技能等级相互衔接,职业工种(专业)基本齐全,公办民办相结合的技工教育和培训体系。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在生源下降,招生壁垒重重的情况下,各技工院校千方百计拓宽生源,面向各类劳动者开展学制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全省技工院校学制教育在校生规模达28万人,其中技师班、高级技工班占比37.3%,各类社会化培训年均达40万人。为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毕业生累计达200多万人,各类社会培训累计700万余人次。
三是办学质量稳步提升。这些年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改革,创建示范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措施,毕业生中级工合格率一直保持在100%,高级工95%,技师(预备技师)70%以上。2010年、2012年,我省参加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竞赛获得团体总分全国第一;以技工院校师生为主体参加全国第四届、第五届数控技能大赛,获六个第一名,二十四名选手进入前五名,唱响全省技工院校的质量品牌。
四是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技工院校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在13个省辖市,主要依托技工院校,省市共建公共实训基地,累计投入资金20亿元,规划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11所技工院校创建为国家中职示范学校,25所技工院校建成国家、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56所技工院校建成省紧缺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农民工培训基地。正在形成一批占地面积300亩以上、固定资产5亿元以上、规模7000人以上的技工教育“航空母舰”。
五是师资结构得到改善。全省技工院校专兼职教师总数达1.65万人,其中专职教师1.3万人,一体化教师占比38%。在全国率先开评教授级高级讲师,共评出教授级高讲103人,高级讲师2269人。“十二五”以来实施“百千万师资培养工程”,通过出国出省研修和进修、省内师资培训和就地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以及引聘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等途径,提升了教师能力素质,改善了队伍结构。
《职业》: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江苏省在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总结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杨志霞:一是坚持服务发展,才能有为有位。多年来,全省技工院校坚持以服务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始终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人力资源配置“转换器”的重要作用,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校自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内生活力。技工院校发展的历程,就是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历程。从改革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从改革教学模式,探索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从注重学制教育向多层次多功能办学转变等等,无一不凝聚改革创新的成果。改革创新是贯穿技工教育发展的主线。
三是坚持特色办学,注重内涵质量。我省技工院校从办学之初起,一直坚持突出技能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一办学特色。可以说,特色引领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面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新形势,在职业教育同质化激烈竞争中,技工院校要坚持以能力为本,注重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我认为,这是技工院校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赢得新一轮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谋划新战略 寻找新突破
赢得新优势
《职业》:认清新形势有利于围绕大局、明确方向,站在高起点上更好地推动技工教育改革发展。您如何看待目前技工院校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杨志霞:我认为,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技工教育面临很多重要机遇。不仅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对技工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撑和组织保障。而且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也为技工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得人才成为赢利模式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与此同时,推动实现劳动者更高质量的就业,为技工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技工院校作为面向各类劳动者职业培训的重要载体,在承担新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任务的过程中,也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而在新挑战方面,当前,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评价、使用、待遇、保障、激励等关键环节还比较薄弱。高技能人才结构和布局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显突出;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还未得到根本扭转,教育培养结构矛盾依然明显;技能人才开发培养投入严重不足与经济待遇偏低的双重困境,成为技工院校毕业生职业发展通道的阻碍。
《职业》:在技工教育这样的大环境下,江苏省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如何舞好机遇与挑战的“双刃剑”?
杨志霞:当前处在一个新的转折点上,如何谋划新的发展战略,寻找新的突破口,赢得新的比较优势,是我们系统上下共同关注思考的问题。根据国家、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我省提出了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80万人,全省建成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00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00个、重点产业专项实训基地60个、企业实训基地500个,创建示范专业100个、精品课程400个,培养100名教学名师、1000名专业带头人、10000名一体化教师。 为了进一步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营造政策环境,使技能人才数量、结构和素质同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形成技能人才助推产业发展的良性运作机制。我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要明确现代技工教育的办学宗旨和定位。技工教育转型关键是办学理念上的转型和培养目标上的转型。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就业为办学宗旨。树立能力本位的主导思想和教育目标,把技能作为教学的主体,以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岗位胜任力和职业适应力。
二是深化办学模式和教学改革。江苏省确立了技工教育改革的工作指导方针是: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校企结合。改革要坚持多元化办学之路,做到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层次多元化,培养对象多元化。要加快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明确学校、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采取“引企进校”“引校进企”的方式,推进校企合作向校企结合再到校企融合方式发展,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和组织管理。同时,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加强国际化合作办学。
三是强化技工院校内涵建设。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阳光积极的心态,发展好奇探索的精神,激发合作团结的氛围。其次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支持广大教师积极参加以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为重要内容的教研教改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再次是优化专业结构,要围绕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建立动态的专业设置机制,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开展示范专业、精品课程的创建活动,以品牌发展战略引领学校内涵发展。最后是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在技工院校中广泛开展各类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创品牌。进一步放大技能状元大赛的品牌效应,培养选拔更多优秀选手参加国家和世界技能大赛,营造青年人学技能、技能成才的良好氛围。
创新机制助推“技工教育
航母”驶向深海
《职业》:在创新机制方面,江苏省技工教育下一步的着力点放在哪些方面?
杨志霞:首先是营造有利于技能成才的政策与环境。一是构建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完善从初级工到技师纵向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学制教育链,全面启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一贯制培养模式。二是落实高技能人才有关政策待遇,如取得高级工以上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政策上与大专、本科学历人员同等对待,在使用上一视同仁的有关政策;企业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的政策等。三是加大表彰奖励和宣传力度。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办法,形成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为主体的表彰奖励制度。大力宣传优秀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贡献和事迹,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为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是完善技工教育经费筹措机制。近年来,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经费政策,要用好用足这些政策。一是用好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尤其是将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纳入财政资金补贴范围,是我省培训补贴政策的一项重大突破。各技工院校要积极面向各类劳动者开展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的各类培训,同时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二是进一步用好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公共实训基地和重点技工院校贷款贴息以及失业保险基金扩大支出范围试点用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重大经费支持政策。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等专项资金投入,并争取地方财政给予配套资金,用于更新设备,完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校硬实力。四是落实免学费政策、学生资助政策以及生均经费财政拨款等政策。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五是争取教育费附加和职工教育经费统筹部分用于技工院校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平等政策。
再次是完善校企合作激励政策。省政府110号文件除上述安排财政资金用于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补贴外,还规定企业以委托培养等形式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并达到规定培训和录用人数的,返还当年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政府统筹部分。目前,省厅正在制定的《省政府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鼓励企业深度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共同进行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开发、标准制定、教学实施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通过一次性补贴、购买培训成果或服务方式,支持企业办学和建立生产实训基地,企业用于实训的生产设备按税法规定计提折旧。各地要制定相配套的政策,明确学校、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权利、义务,对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补贴、免税、奖励等经济补偿,对合作好的企业进行评先评优表彰奖励,强化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
最后是建立技工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就业质量为导向,符合技工教育规律和特点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在评价内容上,更加注重办学质量与效益。在评价方法上,更加注重定量分析和过程性评价。在评价途径上,更加注重社会和企业评价,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企业满意率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以高质量的就业增强技工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
技工教育江苏模式:
服务 创新 特色
《职业》: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江苏省技工院校坚持市场导向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特色的办学之路。回顾江苏省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历史,主要成效有哪些?
杨志霞:一是培养体系基本健全。经过调整,全省现有技工院校128所,其中技师学院35所(包括省重点技师学院7所),高级技工学校10所,国家级、省级重点技工学校34所,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206个,初步形成了以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为龙头,以国家和省级重点技工学校为骨干,初、中、高技能等级相互衔接,职业工种(专业)基本齐全,公办民办相结合的技工教育和培训体系。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在生源下降,招生壁垒重重的情况下,各技工院校千方百计拓宽生源,面向各类劳动者开展学制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全省技工院校学制教育在校生规模达28万人,其中技师班、高级技工班占比37.3%,各类社会化培训年均达40万人。为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毕业生累计达200多万人,各类社会培训累计700万余人次。
三是办学质量稳步提升。这些年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改革,创建示范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措施,毕业生中级工合格率一直保持在100%,高级工95%,技师(预备技师)70%以上。2010年、2012年,我省参加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竞赛获得团体总分全国第一;以技工院校师生为主体参加全国第四届、第五届数控技能大赛,获六个第一名,二十四名选手进入前五名,唱响全省技工院校的质量品牌。
四是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技工院校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在13个省辖市,主要依托技工院校,省市共建公共实训基地,累计投入资金20亿元,规划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11所技工院校创建为国家中职示范学校,25所技工院校建成国家、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56所技工院校建成省紧缺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农民工培训基地。正在形成一批占地面积300亩以上、固定资产5亿元以上、规模7000人以上的技工教育“航空母舰”。
五是师资结构得到改善。全省技工院校专兼职教师总数达1.65万人,其中专职教师1.3万人,一体化教师占比38%。在全国率先开评教授级高级讲师,共评出教授级高讲103人,高级讲师2269人。“十二五”以来实施“百千万师资培养工程”,通过出国出省研修和进修、省内师资培训和就地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以及引聘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等途径,提升了教师能力素质,改善了队伍结构。
《职业》: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江苏省在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总结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杨志霞:一是坚持服务发展,才能有为有位。多年来,全省技工院校坚持以服务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始终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人力资源配置“转换器”的重要作用,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校自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内生活力。技工院校发展的历程,就是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历程。从改革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从改革教学模式,探索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从注重学制教育向多层次多功能办学转变等等,无一不凝聚改革创新的成果。改革创新是贯穿技工教育发展的主线。
三是坚持特色办学,注重内涵质量。我省技工院校从办学之初起,一直坚持突出技能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一办学特色。可以说,特色引领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面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新形势,在职业教育同质化激烈竞争中,技工院校要坚持以能力为本,注重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我认为,这是技工院校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赢得新一轮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谋划新战略 寻找新突破
赢得新优势
《职业》:认清新形势有利于围绕大局、明确方向,站在高起点上更好地推动技工教育改革发展。您如何看待目前技工院校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杨志霞:我认为,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技工教育面临很多重要机遇。不仅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对技工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撑和组织保障。而且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也为技工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得人才成为赢利模式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与此同时,推动实现劳动者更高质量的就业,为技工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技工院校作为面向各类劳动者职业培训的重要载体,在承担新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任务的过程中,也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而在新挑战方面,当前,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评价、使用、待遇、保障、激励等关键环节还比较薄弱。高技能人才结构和布局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显突出;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还未得到根本扭转,教育培养结构矛盾依然明显;技能人才开发培养投入严重不足与经济待遇偏低的双重困境,成为技工院校毕业生职业发展通道的阻碍。
《职业》:在技工教育这样的大环境下,江苏省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如何舞好机遇与挑战的“双刃剑”?
杨志霞:当前处在一个新的转折点上,如何谋划新的发展战略,寻找新的突破口,赢得新的比较优势,是我们系统上下共同关注思考的问题。根据国家、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我省提出了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80万人,全省建成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00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00个、重点产业专项实训基地60个、企业实训基地500个,创建示范专业100个、精品课程400个,培养100名教学名师、1000名专业带头人、10000名一体化教师。 为了进一步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营造政策环境,使技能人才数量、结构和素质同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形成技能人才助推产业发展的良性运作机制。我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要明确现代技工教育的办学宗旨和定位。技工教育转型关键是办学理念上的转型和培养目标上的转型。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就业为办学宗旨。树立能力本位的主导思想和教育目标,把技能作为教学的主体,以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岗位胜任力和职业适应力。
二是深化办学模式和教学改革。江苏省确立了技工教育改革的工作指导方针是: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校企结合。改革要坚持多元化办学之路,做到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层次多元化,培养对象多元化。要加快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明确学校、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采取“引企进校”“引校进企”的方式,推进校企合作向校企结合再到校企融合方式发展,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和组织管理。同时,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加强国际化合作办学。
三是强化技工院校内涵建设。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阳光积极的心态,发展好奇探索的精神,激发合作团结的氛围。其次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支持广大教师积极参加以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为重要内容的教研教改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再次是优化专业结构,要围绕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建立动态的专业设置机制,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开展示范专业、精品课程的创建活动,以品牌发展战略引领学校内涵发展。最后是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在技工院校中广泛开展各类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创品牌。进一步放大技能状元大赛的品牌效应,培养选拔更多优秀选手参加国家和世界技能大赛,营造青年人学技能、技能成才的良好氛围。
创新机制助推“技工教育
航母”驶向深海
《职业》:在创新机制方面,江苏省技工教育下一步的着力点放在哪些方面?
杨志霞:首先是营造有利于技能成才的政策与环境。一是构建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完善从初级工到技师纵向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学制教育链,全面启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一贯制培养模式。二是落实高技能人才有关政策待遇,如取得高级工以上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政策上与大专、本科学历人员同等对待,在使用上一视同仁的有关政策;企业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的政策等。三是加大表彰奖励和宣传力度。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办法,形成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为主体的表彰奖励制度。大力宣传优秀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贡献和事迹,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为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是完善技工教育经费筹措机制。近年来,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经费政策,要用好用足这些政策。一是用好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尤其是将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纳入财政资金补贴范围,是我省培训补贴政策的一项重大突破。各技工院校要积极面向各类劳动者开展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的各类培训,同时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二是进一步用好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公共实训基地和重点技工院校贷款贴息以及失业保险基金扩大支出范围试点用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重大经费支持政策。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等专项资金投入,并争取地方财政给予配套资金,用于更新设备,完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校硬实力。四是落实免学费政策、学生资助政策以及生均经费财政拨款等政策。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五是争取教育费附加和职工教育经费统筹部分用于技工院校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平等政策。
再次是完善校企合作激励政策。省政府110号文件除上述安排财政资金用于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补贴外,还规定企业以委托培养等形式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并达到规定培训和录用人数的,返还当年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政府统筹部分。目前,省厅正在制定的《省政府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鼓励企业深度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共同进行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开发、标准制定、教学实施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通过一次性补贴、购买培训成果或服务方式,支持企业办学和建立生产实训基地,企业用于实训的生产设备按税法规定计提折旧。各地要制定相配套的政策,明确学校、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权利、义务,对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补贴、免税、奖励等经济补偿,对合作好的企业进行评先评优表彰奖励,强化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
最后是建立技工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就业质量为导向,符合技工教育规律和特点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在评价内容上,更加注重办学质量与效益。在评价方法上,更加注重定量分析和过程性评价。在评价途径上,更加注重社会和企业评价,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企业满意率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以高质量的就业增强技工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