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村官政策目前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通过对苏北泗阳县和苏南无锡市的调查发现,在较为普遍的大学生村官创业现象中,存在着“利己”和“公利”两种类型,进而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产生“利己型创业者”和“公利型创业者”。本文就其中的“利己型创业者”角色类型深入思考,探讨了其行为表现和特征,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使社会对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能有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创业 利己型创业者 行为分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29-02
一、引言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提出的一项政策。旨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8年开始,计划5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①根据201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特别鼓励“大学生村官”通过创办农副产品小型加工企业、发展高效农业种植园区、创办专业合作社等,就近就地自主创业。②根据笔者对苏北泗阳县和苏南无锡市的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50名村官中,有近1/4的已经开始创业或打算今后自主创业。而通过对这些“创业者”进行进一步划分比较,可将其创业动机在理论上分为“利己”和“公利”两类,从而形成“利己型创业者”和“公利型创业者”。当然,对于一名大学生村官来说,同时具有“利己”和“公利”双重因素实属正常,但这两者必然存在更具倾向性的一方,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基本依据之一。
二、大学生村官中“利己型创业者”的行为概述
1.“利己型创业者”的行为表现和特点
所谓“利己型创业者”是指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进行创业的一种社会角色。其核心观点是“经济人”假设。这种角色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表现出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角色。管理学家麦克格雷曾首次明确提出“经济人”一词,并将其概括为“X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是理性的经济人,在社会上所做出的所有的行为都是以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
大学生村官将“利己型创业者”角色作为自己的角色定位,他们的表现行为主要是利用村官角色进行创业,且创业的目的主要偏向于自身发展。他们借助村官身份,获取更多的资本、信息以及政策优惠。利用获得的这些资本、信息以及政策优惠为创业提供保障。其中有很多是在当村官之前即有了创业的念头,还有一部分是在当了村官之后发现了这些资源才打算创业。
具体说来,大学生村官中的利己型创业者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1作为“经济人”进入社会领域
陈忠教授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有过“经济人”和“政治人”的划分。【3】大学生村官虽然不是官,但是却是在村委会担任一定的职务,是公共服务者。所以对其本身来说,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是完成村里日常行政事務,这体现的就是其“政治性”。而创业则需要占用日常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这部分村官解除更多的是“经济环境”,而非“政治环境”,他们更多的作为“经济人”进入社会领域。
1.2资金支持多是自筹,与村里联系不大
例如在无锡市锡山区的多位“利己型创业者”大学生村官中,他们的资金来源多是自己投入、父母资助、银行贷款等,而村里对其支持相对较少,村民参与到其创业项目中的人数也较少。可以说,他们的创业行为与村的联系并不大,基本属于个人行为,创业项目的所有权也是其个人。
1.3利润多用于分红或扩大再生产
由于创业项目在资金投入上就是以个人自筹为主,所以在利润安排上必然会将主要利润用于自我分红或扩大再生产,而不是反馈到村或村民手中。
1.4未来打算继续走创业之路
由于目前对大学生村官的聘期多为两期,期满之后其必然要对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利己型创业者”以创业为目标,他们对今后自身的打算多是继续经营自己的产业,而不是在期满后选择将产业交个其他合伙人或者村集体。
2.“利己型创业者”与“公利型创业者”的比较
与“利己型创业者”相对的是“公利型创业者”,两者均是利用村官的身份进行创业,表面上看两者的行为表现相同,但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2.1在入职动机上,“利己型创业者”更看重的是村官所带来的创业扶持和政策优惠。而“公利型创业者”则侧重的是为村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2.2在工作内容中,“利己型创业者”将自己创业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将创业盈利作为首要目标,而将村官的日常工作作为一种附属性的工作,两者分离。“公利型创业者”则更看重“创业利民”,他们将创业作为村官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两者结合。
2.3从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来看,“利己型创业者”是一种“村官 → 创业”的模式,即当村官是为了创业,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创业,而村官是创业的手段。“公利型创业者”则是一种“创业 → 村官”的模式,即创业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作为一名村官的责任,他们的目标是建设农村,改善农民生活,创业只不过是其手段。
2.4从行为结果上看,“利己型创业者”将创业作为最高目标,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更趋向于从商,并且当地村民从他的创业成果中获得的利益较少,创业成果更可能成为其个人的一种私人物品。“公利型创业者”将服务农村作为最高目标,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更趋向于从政,当地村民从他的创业成果获得的利益较多,创业成果更可能成为一种公共物品。
三、造成大学生村官在创业中偏向“利己”的因素分析
1.个人价值观强调“利己”
个人价值观是造成在大学生村官在创业的选择上是偏向“利己”还是“公利”的最直接的因素。造成个人价值观在偏向上“利己”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地域文化、家庭背景、教育等。 不同的地域文化会造成人们在对一件事情的判断上出现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判断。有的地域文化中强调“利己”较多,当地人自古以来便把行为判断的标准定位为是否对自己有利,人们在行为上更愿意“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们对于“集体”的意识淡薄,对于帮助他人的人往往会予以不屑甚至是鄙视。“自治”,是这种地域文化中最常见的表现。如果大学生村官来自于这样的地域中,其进行创业将很自然的首先想到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并且在创业中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家庭背景和教育对于个人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可以说是一个当地地域的缩影,它在对个人价值观形成的作用上和地域文化是相类似的,都在潜移默化中对一个人的价值观进行塑形。同时家庭背景也影响到教育,如家庭经济实力可以影响教育的质量和程度等。教育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教育中如果强调“个人”较多,那么形成“利己”倾向的可能性较大。
2.当地经济基础较好,村官創业无法也无需带动村民致富
经济基础是造成大学生村官成为“利己型创业者”还是“公利型创业者”的根本因素。经济基础好的地区相对来说更偏向于“利己”。 本次调研采访的50名村官中,属于“利己型创业者”的有9名,其中在经济基础较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村的有8个。可见经济基础对于村官在选择“利己”和“公利”方向上的重要性。
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虽然不尽相同,但总体是以农村为依托。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如无锡市锡山区,农村城镇化水平较高,土地资源珍贵,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在这里大学生村官创业主要围绕精品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项目,这些项目规模不大,在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上不高,但却对技术和服务品质有着较高的需求。因此这些项目对于当地村民来说影响不大,村民很难加入到这些项目中去,也不能通过这些项目直接获得收益。
同时,由于经济基础较好,人们迫切想改变自身经济困境的想法不强,村民们普遍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也无需加入到村官的创业项目中去,因此,村官通过创业带动村民致富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村官考虑更多的是创业“利己”。
3.社会环境中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容易偏向“利己”
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村官成为“利己型创业者”还是“公利型创业者”重要因素。总体上看,市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越有可能成为“利己”型。因为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陌生人社会”程度较高,人们之间依靠物为纽带,即“以物的依赖性为主的人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缺少考虑他人感受的必要,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因此,在这样的社会中更容易造成大学生村官成为“利己型创业者”。在本次调研中也明显反映出了这样的现象。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无锡,“利己型创业者”有7位,约“利己型创业者”总数的2/3,而在市场经济相对落后的泗阳县,“利己型创业者”只有2位。可见,“利己型创业者”更多的是 分布在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4.其他因素
在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因素对产生“利己型创业者”有影响之外,还有籍贯、待遇、政策支持等。非本地人,则与当地村民的感情联系相对较弱,从而导致创业带动村民致富的想法则相对较弱。积极的政策宣传和“创业利民”思想的引导,会使得大学生村官更加偏向“公利”,反之怎会侧重偏向“利己”。由于每个创业者都是理性的,因此在创业前都会进行“成本—收益”的分析,“利己型创业者”个人收益更多的是经济利益,而“公利型创业者”个人收益更多的政治利益和个人满足感。对比分析这两种收益,如果政府提高对“公利型创业者”的政治补助,如予以升迁、表彰等,那么将会增多“公利型创业者”,如果政府在这一方面的做法是消极的,那么将会导致创业者为获得较大的个人收益而去追求更多的经济收益,从而导致“利己”的增加。
四、对于“利己型创业者”的一点思考
农村社会工作就是“专业社会工作者” 和现实“社会工作者” (政府或准政府农村工作者) 的合作,以村庄为基础,持守社会公正、社会关怀和真诚信任的伦理情怀,以重建政府与农民间的信任关系和农民的自信、自尊和权利意识为根本宗旨。通过与村民的同行、广泛参与和增能, 倡导政府的社会政策改进或使政策更符合农民的真实需求, 减少社会冲突,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4] 因此,大学生“村官”从其本身上来看就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在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行为中存在“利己型”还是“公利型”,也是理所当然。但这两种不同的类型都是大学生村官们的一种理性的选择,并不存在孰优孰劣,因为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说属于“自然人”,自然人就必须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追求个人利益是一种正常且合理的行为。
从伦理的角度来看,社会期望与自我很难完全契合。大学生“村官”身份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蕴含着公益的社会价值取向,他人对于这一身份的角色期待是此身份得以存在的基本起点。【5】因此,我们需要鼓励的是大学生“村官”多采用“公利型创业行为”。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大力引导,如小额贷款、免税等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要给大学生村官教方法、压担子、交任务,引导他们在带头创业、科技兴农、做好群众工作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努力成为发展致富的带头人、科技兴农的领路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6】;另一方面,要通过改善大学生村官经济保障、提高思想觉悟、表彰等方式,鼓励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取向为“公利型”。使得创业带来的成果不单能为村官个人所获得,更能带动村民致富。
五、结论
李源潮同志曾说:“希望大学生村官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克服浮躁情绪和功利主义思想,扎根农村基层,在艰苦环境中砥砺意志和品格。”大学生村官选择创业作为自我的一条出路,虽然普遍,具体类型中还存在一种“利己型创业者”,导致产生“利己”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笼统分析。“利己型创业者”作为自我角色定位的一种,具有很强的社会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唐宇,彭桂汤,林莉.大学生村官的理性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03)
[2] 谢志远,邵阳,李上献,刘元录.“大学生村官”创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决策参考.2010,(19):47-49
[3] 陈忠.大学生村官与中国政治生态:意义、问题与趋势——大学生村官的一种政治学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1-6
[4] 程毅,刘军.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和功能扩展[J].前沿.2010,(04)
[5] 于江,张水娟.大学生“村官”的困境分析与角色研究——以江苏镇江地区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0,(05):239-243
[6] 马德峰.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苏北灌云县的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9-12
作者简介:王锴(1991~),男,江苏镇江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顾庭苇(1993~),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创业 利己型创业者 行为分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29-02
一、引言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提出的一项政策。旨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8年开始,计划5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①根据201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特别鼓励“大学生村官”通过创办农副产品小型加工企业、发展高效农业种植园区、创办专业合作社等,就近就地自主创业。②根据笔者对苏北泗阳县和苏南无锡市的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50名村官中,有近1/4的已经开始创业或打算今后自主创业。而通过对这些“创业者”进行进一步划分比较,可将其创业动机在理论上分为“利己”和“公利”两类,从而形成“利己型创业者”和“公利型创业者”。当然,对于一名大学生村官来说,同时具有“利己”和“公利”双重因素实属正常,但这两者必然存在更具倾向性的一方,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基本依据之一。
二、大学生村官中“利己型创业者”的行为概述
1.“利己型创业者”的行为表现和特点
所谓“利己型创业者”是指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进行创业的一种社会角色。其核心观点是“经济人”假设。这种角色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表现出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角色。管理学家麦克格雷曾首次明确提出“经济人”一词,并将其概括为“X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是理性的经济人,在社会上所做出的所有的行为都是以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
大学生村官将“利己型创业者”角色作为自己的角色定位,他们的表现行为主要是利用村官角色进行创业,且创业的目的主要偏向于自身发展。他们借助村官身份,获取更多的资本、信息以及政策优惠。利用获得的这些资本、信息以及政策优惠为创业提供保障。其中有很多是在当村官之前即有了创业的念头,还有一部分是在当了村官之后发现了这些资源才打算创业。
具体说来,大学生村官中的利己型创业者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1作为“经济人”进入社会领域
陈忠教授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有过“经济人”和“政治人”的划分。【3】大学生村官虽然不是官,但是却是在村委会担任一定的职务,是公共服务者。所以对其本身来说,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是完成村里日常行政事務,这体现的就是其“政治性”。而创业则需要占用日常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这部分村官解除更多的是“经济环境”,而非“政治环境”,他们更多的作为“经济人”进入社会领域。
1.2资金支持多是自筹,与村里联系不大
例如在无锡市锡山区的多位“利己型创业者”大学生村官中,他们的资金来源多是自己投入、父母资助、银行贷款等,而村里对其支持相对较少,村民参与到其创业项目中的人数也较少。可以说,他们的创业行为与村的联系并不大,基本属于个人行为,创业项目的所有权也是其个人。
1.3利润多用于分红或扩大再生产
由于创业项目在资金投入上就是以个人自筹为主,所以在利润安排上必然会将主要利润用于自我分红或扩大再生产,而不是反馈到村或村民手中。
1.4未来打算继续走创业之路
由于目前对大学生村官的聘期多为两期,期满之后其必然要对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利己型创业者”以创业为目标,他们对今后自身的打算多是继续经营自己的产业,而不是在期满后选择将产业交个其他合伙人或者村集体。
2.“利己型创业者”与“公利型创业者”的比较
与“利己型创业者”相对的是“公利型创业者”,两者均是利用村官的身份进行创业,表面上看两者的行为表现相同,但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2.1在入职动机上,“利己型创业者”更看重的是村官所带来的创业扶持和政策优惠。而“公利型创业者”则侧重的是为村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2.2在工作内容中,“利己型创业者”将自己创业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将创业盈利作为首要目标,而将村官的日常工作作为一种附属性的工作,两者分离。“公利型创业者”则更看重“创业利民”,他们将创业作为村官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两者结合。
2.3从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来看,“利己型创业者”是一种“村官 → 创业”的模式,即当村官是为了创业,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创业,而村官是创业的手段。“公利型创业者”则是一种“创业 → 村官”的模式,即创业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作为一名村官的责任,他们的目标是建设农村,改善农民生活,创业只不过是其手段。
2.4从行为结果上看,“利己型创业者”将创业作为最高目标,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更趋向于从商,并且当地村民从他的创业成果中获得的利益较少,创业成果更可能成为其个人的一种私人物品。“公利型创业者”将服务农村作为最高目标,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更趋向于从政,当地村民从他的创业成果获得的利益较多,创业成果更可能成为一种公共物品。
三、造成大学生村官在创业中偏向“利己”的因素分析
1.个人价值观强调“利己”
个人价值观是造成在大学生村官在创业的选择上是偏向“利己”还是“公利”的最直接的因素。造成个人价值观在偏向上“利己”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地域文化、家庭背景、教育等。 不同的地域文化会造成人们在对一件事情的判断上出现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判断。有的地域文化中强调“利己”较多,当地人自古以来便把行为判断的标准定位为是否对自己有利,人们在行为上更愿意“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们对于“集体”的意识淡薄,对于帮助他人的人往往会予以不屑甚至是鄙视。“自治”,是这种地域文化中最常见的表现。如果大学生村官来自于这样的地域中,其进行创业将很自然的首先想到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并且在创业中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家庭背景和教育对于个人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可以说是一个当地地域的缩影,它在对个人价值观形成的作用上和地域文化是相类似的,都在潜移默化中对一个人的价值观进行塑形。同时家庭背景也影响到教育,如家庭经济实力可以影响教育的质量和程度等。教育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教育中如果强调“个人”较多,那么形成“利己”倾向的可能性较大。
2.当地经济基础较好,村官創业无法也无需带动村民致富
经济基础是造成大学生村官成为“利己型创业者”还是“公利型创业者”的根本因素。经济基础好的地区相对来说更偏向于“利己”。 本次调研采访的50名村官中,属于“利己型创业者”的有9名,其中在经济基础较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村的有8个。可见经济基础对于村官在选择“利己”和“公利”方向上的重要性。
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虽然不尽相同,但总体是以农村为依托。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如无锡市锡山区,农村城镇化水平较高,土地资源珍贵,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在这里大学生村官创业主要围绕精品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项目,这些项目规模不大,在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上不高,但却对技术和服务品质有着较高的需求。因此这些项目对于当地村民来说影响不大,村民很难加入到这些项目中去,也不能通过这些项目直接获得收益。
同时,由于经济基础较好,人们迫切想改变自身经济困境的想法不强,村民们普遍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也无需加入到村官的创业项目中去,因此,村官通过创业带动村民致富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村官考虑更多的是创业“利己”。
3.社会环境中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容易偏向“利己”
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村官成为“利己型创业者”还是“公利型创业者”重要因素。总体上看,市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越有可能成为“利己”型。因为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陌生人社会”程度较高,人们之间依靠物为纽带,即“以物的依赖性为主的人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缺少考虑他人感受的必要,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因此,在这样的社会中更容易造成大学生村官成为“利己型创业者”。在本次调研中也明显反映出了这样的现象。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无锡,“利己型创业者”有7位,约“利己型创业者”总数的2/3,而在市场经济相对落后的泗阳县,“利己型创业者”只有2位。可见,“利己型创业者”更多的是 分布在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4.其他因素
在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因素对产生“利己型创业者”有影响之外,还有籍贯、待遇、政策支持等。非本地人,则与当地村民的感情联系相对较弱,从而导致创业带动村民致富的想法则相对较弱。积极的政策宣传和“创业利民”思想的引导,会使得大学生村官更加偏向“公利”,反之怎会侧重偏向“利己”。由于每个创业者都是理性的,因此在创业前都会进行“成本—收益”的分析,“利己型创业者”个人收益更多的是经济利益,而“公利型创业者”个人收益更多的政治利益和个人满足感。对比分析这两种收益,如果政府提高对“公利型创业者”的政治补助,如予以升迁、表彰等,那么将会增多“公利型创业者”,如果政府在这一方面的做法是消极的,那么将会导致创业者为获得较大的个人收益而去追求更多的经济收益,从而导致“利己”的增加。
四、对于“利己型创业者”的一点思考
农村社会工作就是“专业社会工作者” 和现实“社会工作者” (政府或准政府农村工作者) 的合作,以村庄为基础,持守社会公正、社会关怀和真诚信任的伦理情怀,以重建政府与农民间的信任关系和农民的自信、自尊和权利意识为根本宗旨。通过与村民的同行、广泛参与和增能, 倡导政府的社会政策改进或使政策更符合农民的真实需求, 减少社会冲突,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4] 因此,大学生“村官”从其本身上来看就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在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行为中存在“利己型”还是“公利型”,也是理所当然。但这两种不同的类型都是大学生村官们的一种理性的选择,并不存在孰优孰劣,因为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说属于“自然人”,自然人就必须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追求个人利益是一种正常且合理的行为。
从伦理的角度来看,社会期望与自我很难完全契合。大学生“村官”身份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蕴含着公益的社会价值取向,他人对于这一身份的角色期待是此身份得以存在的基本起点。【5】因此,我们需要鼓励的是大学生“村官”多采用“公利型创业行为”。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大力引导,如小额贷款、免税等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要给大学生村官教方法、压担子、交任务,引导他们在带头创业、科技兴农、做好群众工作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努力成为发展致富的带头人、科技兴农的领路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6】;另一方面,要通过改善大学生村官经济保障、提高思想觉悟、表彰等方式,鼓励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取向为“公利型”。使得创业带来的成果不单能为村官个人所获得,更能带动村民致富。
五、结论
李源潮同志曾说:“希望大学生村官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克服浮躁情绪和功利主义思想,扎根农村基层,在艰苦环境中砥砺意志和品格。”大学生村官选择创业作为自我的一条出路,虽然普遍,具体类型中还存在一种“利己型创业者”,导致产生“利己”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笼统分析。“利己型创业者”作为自我角色定位的一种,具有很强的社会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唐宇,彭桂汤,林莉.大学生村官的理性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03)
[2] 谢志远,邵阳,李上献,刘元录.“大学生村官”创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决策参考.2010,(19):47-49
[3] 陈忠.大学生村官与中国政治生态:意义、问题与趋势——大学生村官的一种政治学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1-6
[4] 程毅,刘军.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和功能扩展[J].前沿.2010,(04)
[5] 于江,张水娟.大学生“村官”的困境分析与角色研究——以江苏镇江地区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0,(05):239-243
[6] 马德峰.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苏北灌云县的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9-12
作者简介:王锴(1991~),男,江苏镇江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顾庭苇(1993~),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