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工流动已经成为常态,而且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需求,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艰苦付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对农民工的自身素质、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新形式的变化,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就显得特别重要,农民工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给档案管理带来一些新问题,同时也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就农民工培训的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档案;农民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17-1
2010年国務院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1号文件,为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提出了二十三条具体要求。几年来,全国各地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大批农民工通过培训掌握了生产技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农民工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 农民工相关数据
从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由于培训渠道比较多,培训内容五花八门,培训项目灵活多样,培训人数也大幅度攀升,据抽样调查统计结果全国2011年农民工总量为2.53亿人,比上年增加了一千零五十五万人,增长幅度为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增加五百二十八万人,增长幅度为3.4%。举家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三百二十七万人,增加二百零八万人,增长幅度为6.8%。本地农民工九千四百一十五万人,增加了五百二十七万人,增长幅度为5.9%。在上述外出的农民工当中中,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人员占10.5%,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人员占26.2%,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8.8%。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中青年人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高于年长的农民工,年长的农民工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要高于青年农民工,年龄越低,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越少,由此可见青年农民工正在逐渐淡出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
2 农民工培训档案管理现状
我国内陆地区目前共有一千八百八十二个县,统计数据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县城平均人口在十一万人左右,中部地区县城平均人口在八万人左右,西部地区县城平均人口在三万人左右,全国的县城平均人口不到十万人,这是经过千百年发展,才形成如此规模的。要在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内把县城城关镇人口翻一番以上是不太可能的。城镇化中接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以城市为主,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和主导方面,其次才是小城镇。大量农民工融入城市、城镇,一部分人从此后成为城市、城镇市民,一生将在城市、城镇中工作和生活,这就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注意掌握农民工培训状况,了解农民工技术状态,为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可靠资料。由于目前农民工培训工作采取多头管理,多方培训,企业培训,行业培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培训和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对培训档案管理没有统一要求,只是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发放证书,档案管理相对比较混乱。
3 建立农民工培训档案的必要性分析
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招收员工都要建立规范的人事档案,从就业开始,培训,从事工种信息、晋升工资,年度考核等项内容都要记入档案,长期保存,有些档案资料成为退休计发离退休费的重要依据。随着劳动用工、工资、保险制度的改革,对个人档案信息的要求也在改变,许多重要信息没有建立必要的档案,没有实现长期保存,即便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培训档案也只是为了领取政府培训补贴的依据,并没有真正作为掌握农民工技能培训情况的档案家医保存。这样对于农民工合理使用,人尽其才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民工培训档案管理,做到培训档案长期保存。
4 建议建立农民工档案
目前农民工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影响甚大,但是一些用人单位在招用农民工过程中往往采用口头“协商”代替劳动合同,没有建立必要的档案。许多农民工信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古语,与人打交道时重口头协议,轻书面合同,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等劳动合同的内容,往往是口头一说了事,既不存在文字资料,用人单位也没有建立档案。个别雇主恶意不签劳动合同问题也很普遍,有的包工头为了稳住农民工队伍,口头许以高工资、高待遇,却迟迟不肯与农民工签订书面合同,待到工期结束后又常以工程赔钱为借口,减少农民工工资。因此政府应当在县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工会为每一位农民工建立劳动档案,并负责对辖区企业农民工劳动档案的保存和保管,对相关资料的规范化和合法性进行审核。这样,在农民工朋友遇到劳动纠纷,维权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可从劳动或工会部门获得相应证据,为维护自身权益提供重要条件。
作者简介:白雪香(1972-),女,本科学历,四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培训中心档案馆员。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档案;农民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17-1
2010年国務院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1号文件,为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提出了二十三条具体要求。几年来,全国各地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大批农民工通过培训掌握了生产技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农民工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 农民工相关数据
从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由于培训渠道比较多,培训内容五花八门,培训项目灵活多样,培训人数也大幅度攀升,据抽样调查统计结果全国2011年农民工总量为2.53亿人,比上年增加了一千零五十五万人,增长幅度为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增加五百二十八万人,增长幅度为3.4%。举家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三百二十七万人,增加二百零八万人,增长幅度为6.8%。本地农民工九千四百一十五万人,增加了五百二十七万人,增长幅度为5.9%。在上述外出的农民工当中中,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人员占10.5%,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人员占26.2%,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8.8%。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中青年人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高于年长的农民工,年长的农民工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要高于青年农民工,年龄越低,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越少,由此可见青年农民工正在逐渐淡出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
2 农民工培训档案管理现状
我国内陆地区目前共有一千八百八十二个县,统计数据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县城平均人口在十一万人左右,中部地区县城平均人口在八万人左右,西部地区县城平均人口在三万人左右,全国的县城平均人口不到十万人,这是经过千百年发展,才形成如此规模的。要在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内把县城城关镇人口翻一番以上是不太可能的。城镇化中接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以城市为主,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和主导方面,其次才是小城镇。大量农民工融入城市、城镇,一部分人从此后成为城市、城镇市民,一生将在城市、城镇中工作和生活,这就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注意掌握农民工培训状况,了解农民工技术状态,为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可靠资料。由于目前农民工培训工作采取多头管理,多方培训,企业培训,行业培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培训和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对培训档案管理没有统一要求,只是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发放证书,档案管理相对比较混乱。
3 建立农民工培训档案的必要性分析
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招收员工都要建立规范的人事档案,从就业开始,培训,从事工种信息、晋升工资,年度考核等项内容都要记入档案,长期保存,有些档案资料成为退休计发离退休费的重要依据。随着劳动用工、工资、保险制度的改革,对个人档案信息的要求也在改变,许多重要信息没有建立必要的档案,没有实现长期保存,即便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培训档案也只是为了领取政府培训补贴的依据,并没有真正作为掌握农民工技能培训情况的档案家医保存。这样对于农民工合理使用,人尽其才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民工培训档案管理,做到培训档案长期保存。
4 建议建立农民工档案
目前农民工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影响甚大,但是一些用人单位在招用农民工过程中往往采用口头“协商”代替劳动合同,没有建立必要的档案。许多农民工信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古语,与人打交道时重口头协议,轻书面合同,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等劳动合同的内容,往往是口头一说了事,既不存在文字资料,用人单位也没有建立档案。个别雇主恶意不签劳动合同问题也很普遍,有的包工头为了稳住农民工队伍,口头许以高工资、高待遇,却迟迟不肯与农民工签订书面合同,待到工期结束后又常以工程赔钱为借口,减少农民工工资。因此政府应当在县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工会为每一位农民工建立劳动档案,并负责对辖区企业农民工劳动档案的保存和保管,对相关资料的规范化和合法性进行审核。这样,在农民工朋友遇到劳动纠纷,维权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可从劳动或工会部门获得相应证据,为维护自身权益提供重要条件。
作者简介:白雪香(1972-),女,本科学历,四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培训中心档案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