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起承转合”的每一细节.都应缜密思考、精心设计,才能真正把一堂课“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课堂教学的节奏必须综合考虑、巧妙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有序,融治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使整个课堂教学节奏分明、充满活力。教学艺术节奏的整体和谐程度,体现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具有整体和谐的教学艺术节奏的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美妙的艺术享受,在身心愉悦中接受深刻的教育。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节奏;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节奏,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和智能的活动,也是情感的抒发和交流,它不是平板单调的,而是波澜起伏的。不同的课堂节奏,有着不同的韵味,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自然是不同的课堂效果。如:注入式的满堂笔灌教学,课堂节奏缓慢平板,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学生昏昏;放羊式的满堂问教学,课堂节奏呈现无规律的急促跳跃,课堂气氛要么热闹(不是活跃),要么沉寂(学生并未积极思维),教师情急,学生心慌。因而,教师把握好教学节奏,就能使教学过程跌宕生姿,就能使课堂呈现流动的美,师生间思维与情感的沟通交融达到优美和谐的境界。把握教学节奏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程序方面
1.张弛有度
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张弛有度。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和韵律,方能给师生带来审美体验。一味的紧张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停滞,甚至对课堂教学产生厌烦情绪;一味松驰则容易使学生精神松垮,注意力涣散,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果。教师通过张弛有度策略来调控教学节奏,能够使教学产生一种动态的流动之美,消除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疲劳,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采用张弛有度策略,学生的思维犹如一层层的涟漪,浮起来,荡开去,又浮起来,又荡开去……在思维的张弛、起伏中,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层层深人。
2.起伏有致
这里所谓“起”和“伏”,是就教学过程的态势而言的。湖有涨落,山有峰谷,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教学过程也是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人人胜。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平铺直叙,那就乏味了。调查研究表明:45分种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他们还处于调整和适应阶段,或处在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一般是学生进人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期。下课之前的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涣散。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研究表明:学生如果较长时间处于较高激动水平,对他们学习较困难的内容有干扰。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在教学的黄金时间里出现高潮,在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浪头作铺垫。
3.动静相生
动,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情绪饱满,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敏捷,讨论热烈,教学的生态环境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态势;静,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情绪稳定,课堂气氛庄重,呈现一种相对静态的谛听、思考和回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求静、动静相生的节奏变化有助于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老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结合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二、教学内容方面
1.疏密相间
这里所谓“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的。有所谓“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之说。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教师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也应注意疏密相间。因为构成教学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觉;密(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若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势必影响知识的吸收。而疏而不密,知识和信息容量少,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学习热情。
2.快慢得宜
这里所说快、馒,是指教学进程的速度而言的。教学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率,更强调对教学进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将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时间的分配大体要适当,重点要突出,则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则缓慢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则简明地讲;新课引人宜快,时间不能拖得太长;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则应适当放慢速度;学生易懂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学生难懂的问题则要重锤敲打。怎样才算教学节奏快慢得宜呢?(l)使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进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现掉队现象;(2)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3)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换,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三、教学语言方面
课堂教学的节奏还应表现在教师的语言每一节课中都处在自始至终的渐变之中,符合一种有生气的变化规律,正像音乐里的“渐强”、“渐弱”一样,通过规律性变化,体现出一种流动美。也就是说教师讲课时不能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语言和语气应该有变化,也就是注意要抑扬顿挫。而这里所谓“抑”和“扬”,是指教学语言中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变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明显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正如古人所讲:“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恨出”。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还可引起学生内心的震撼和共鸣。如讲到一个悲伤的案例时,教师应用低沉的语调叙述;在讲到危险和关键处时,教师的语调应是急促的。学生也会随着教师语速语调的变化,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教师语言的节奏感还体现在目标处理时,在讲授重点和深奥之处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在一些容易之处,可加快语速。教师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要有适当的调控,不致过强过弱、过频过缓。做到流场连贯、富有动感,宛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综上所述的三个把握教学节奏的方面,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相互整合、渗透的,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总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寻求教学节奏和谐统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寻求最佳教学节奏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让每一堂课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熏陶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阎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杨小微:《现代教学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陈涵平:《教师言语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罗树华:《教师能力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节奏;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节奏,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和智能的活动,也是情感的抒发和交流,它不是平板单调的,而是波澜起伏的。不同的课堂节奏,有着不同的韵味,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自然是不同的课堂效果。如:注入式的满堂笔灌教学,课堂节奏缓慢平板,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学生昏昏;放羊式的满堂问教学,课堂节奏呈现无规律的急促跳跃,课堂气氛要么热闹(不是活跃),要么沉寂(学生并未积极思维),教师情急,学生心慌。因而,教师把握好教学节奏,就能使教学过程跌宕生姿,就能使课堂呈现流动的美,师生间思维与情感的沟通交融达到优美和谐的境界。把握教学节奏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程序方面
1.张弛有度
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张弛有度。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和韵律,方能给师生带来审美体验。一味的紧张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停滞,甚至对课堂教学产生厌烦情绪;一味松驰则容易使学生精神松垮,注意力涣散,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果。教师通过张弛有度策略来调控教学节奏,能够使教学产生一种动态的流动之美,消除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疲劳,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采用张弛有度策略,学生的思维犹如一层层的涟漪,浮起来,荡开去,又浮起来,又荡开去……在思维的张弛、起伏中,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层层深人。
2.起伏有致
这里所谓“起”和“伏”,是就教学过程的态势而言的。湖有涨落,山有峰谷,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教学过程也是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人人胜。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平铺直叙,那就乏味了。调查研究表明:45分种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他们还处于调整和适应阶段,或处在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一般是学生进人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期。下课之前的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涣散。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研究表明:学生如果较长时间处于较高激动水平,对他们学习较困难的内容有干扰。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在教学的黄金时间里出现高潮,在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浪头作铺垫。
3.动静相生
动,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情绪饱满,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敏捷,讨论热烈,教学的生态环境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态势;静,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情绪稳定,课堂气氛庄重,呈现一种相对静态的谛听、思考和回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求静、动静相生的节奏变化有助于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老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结合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二、教学内容方面
1.疏密相间
这里所谓“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的。有所谓“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之说。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教师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也应注意疏密相间。因为构成教学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觉;密(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若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势必影响知识的吸收。而疏而不密,知识和信息容量少,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学习热情。
2.快慢得宜
这里所说快、馒,是指教学进程的速度而言的。教学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率,更强调对教学进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将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时间的分配大体要适当,重点要突出,则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则缓慢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则简明地讲;新课引人宜快,时间不能拖得太长;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则应适当放慢速度;学生易懂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学生难懂的问题则要重锤敲打。怎样才算教学节奏快慢得宜呢?(l)使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进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现掉队现象;(2)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3)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换,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三、教学语言方面
课堂教学的节奏还应表现在教师的语言每一节课中都处在自始至终的渐变之中,符合一种有生气的变化规律,正像音乐里的“渐强”、“渐弱”一样,通过规律性变化,体现出一种流动美。也就是说教师讲课时不能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语言和语气应该有变化,也就是注意要抑扬顿挫。而这里所谓“抑”和“扬”,是指教学语言中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变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明显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正如古人所讲:“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恨出”。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还可引起学生内心的震撼和共鸣。如讲到一个悲伤的案例时,教师应用低沉的语调叙述;在讲到危险和关键处时,教师的语调应是急促的。学生也会随着教师语速语调的变化,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教师语言的节奏感还体现在目标处理时,在讲授重点和深奥之处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在一些容易之处,可加快语速。教师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要有适当的调控,不致过强过弱、过频过缓。做到流场连贯、富有动感,宛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综上所述的三个把握教学节奏的方面,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相互整合、渗透的,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总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寻求教学节奏和谐统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寻求最佳教学节奏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让每一堂课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熏陶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阎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杨小微:《现代教学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陈涵平:《教师言语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罗树华:《教师能力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