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居民消费的产品包括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产品,私人产品是指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而准公共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它具有不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关键词:自然垄断;公从产品;共给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215-01
一、准公共产品和自然垄断
所谓准公共产品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其供应与消费具有不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相对于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范围非常宽泛,比如教育、文化、医院、应用科学研究、广播、电视、体育、公路、农林技术推广,以及自来水、供电、邮政、市政建设、铁路、港口、码头、城市公共交通等行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是指由于技术、资源和成本的原因,某个行业只有一个企业供应产品的时候,总成本或平均成本最低。本文主要讨论农村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供应机制。一般来说,自来水、供电、邮政、市政建设、铁路、港口、码头、高速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行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
二、农村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供应与城市的差距
这里我们以两个指标来衡量农村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供应程度,一个是准公共产品的数量(覆盖率),一个是准公共产品的供应质量。下面我们以这两个指标为标准,考察在我国农村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供应情况:1、自来水供应。2013年底,城市(指县级市以上城市)自来水供应覆盖率达到100%,而农村的自来水供应不到30%。而且城市自来水供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检测措施,而农村自来水的来源多是浅层地表水,没有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检测措施。2、电力。自2008-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在投入3000亿元后,基本实现了农村电力“村村通”,供电质量也基本达到了城市的水平。3、有线电视。至2013年底,城市有线电视是100%覆盖,信号质量较好。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为37.9%,远低于城市水平,且信号质量较差。4、互联网。至2013年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3.7%,与城镇互联网普及率(59.1%)仍有较大差距,相差35.4个百分点。5、邮政。 由于邮政业务的特殊性,城乡实现了完全覆盖,但是,从密度上来说,差异很大,基本上城市的邮政服務密度相当于农村的十倍。6、市政建设。由于没有资金来源,农村的市场建设如路灯、绿化、排污等设施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与现在普遍富裕的农村居民的家庭生活很不适应,也是大部分收入较高的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的主要原因。7、公共交通。城市里基本上实现了立体化、近程远相结合的公共交通体系,而农村的公共交通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大致相当于城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
三、农村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供应机制分析
(一)农村和农民收入长期低于城市,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需求被压抑。新中国建立以后,建立起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对工农业产品实施了剪刀差,使得农民与农村收入长期低于工业和城市居民。在土地承包后,农民收入增速短暂超过城市。但是,自1985-2006年,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至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四年下降,但仍然保持在3.03:1的水平。由于农村和农民收入长期低于城市,因此,没有条件来加大对这些准公共产品的消费,其需求一直被压抑。
(二)财政向农村投入远低于城市,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财政用于农村和农民的财政支出远低于城市。即使在改革开放后,甚至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这种体制仍然维持数据显示,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在 2003年只有2000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8%;2013年“三农”支出增长到13799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0%,而201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0%。也就是说,占人口一半,地域面积85%以上的农村和农民只得到了10%的财政投入。因此,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发展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农村基层政权缺乏组织供给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能力。在城市建设中,政府的财政资金被优先用于大中城市建设中,城市的自来水、供电、邮政、市政建设、铁路、港口、公共交通得到了迅速改善,以此为中心,工商业繁荣起来,形成了城市聚焦体,地价上升,政府的税收和土地转让收入大幅增长,房价上涨,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上升,生活水平也大幅改善,形成了“经营城市”的正循环。这一切都因为在城市中,政府与政权是强有力地,能够强有力地推动拆迁和城市建设。而农村由于基层政权弱化,缺乏足够的组织能力,所以无法有效组织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供应。
四、提升农村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途径
(一)强化基层政权,提升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组织供应能力。各级政府级应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高度重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工作的领导,健全村干部选任机制,增强基层政权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建设服务型基层政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各基层政府应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想方设法、协调各方面资源来组织供应农民需要、价廉物美的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满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二)加大三农财政投入,提高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组织供应水平。近年来,各级财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数据显示,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从 2003年的两千亿到2011年突破万亿,年均增幅超过两成。数据显示,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从 2003年的2000亿到2013年突破13000亿,年均增幅超过两成。加上地方财政投入,现在每年的“三农”财政投入高达5万亿元。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在电力、电话、公路等村村通工程后,财政投入应进一步增加,支出结构应进一步优化,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增加对基层政府的转移支付,把更多的财力向基层转移,,用于农村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供给。
(三)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为了提高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投入产出效率,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应解放思想,在政府主导下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招标采购、特许经营、财政贴息等形式,在明确产权和收益权的前提下,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来提供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满足农村和农民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接近饱和,而广大农村还有广阔的空间。政府和企业界应把注意力放在农村基础设施供应上,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农村消费,拉动农村投资,使得我国经济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稳定提升农村和农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自然垄断;公从产品;共给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215-01
一、准公共产品和自然垄断
所谓准公共产品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其供应与消费具有不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相对于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范围非常宽泛,比如教育、文化、医院、应用科学研究、广播、电视、体育、公路、农林技术推广,以及自来水、供电、邮政、市政建设、铁路、港口、码头、城市公共交通等行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是指由于技术、资源和成本的原因,某个行业只有一个企业供应产品的时候,总成本或平均成本最低。本文主要讨论农村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供应机制。一般来说,自来水、供电、邮政、市政建设、铁路、港口、码头、高速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行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
二、农村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供应与城市的差距
这里我们以两个指标来衡量农村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供应程度,一个是准公共产品的数量(覆盖率),一个是准公共产品的供应质量。下面我们以这两个指标为标准,考察在我国农村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供应情况:1、自来水供应。2013年底,城市(指县级市以上城市)自来水供应覆盖率达到100%,而农村的自来水供应不到30%。而且城市自来水供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检测措施,而农村自来水的来源多是浅层地表水,没有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检测措施。2、电力。自2008-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在投入3000亿元后,基本实现了农村电力“村村通”,供电质量也基本达到了城市的水平。3、有线电视。至2013年底,城市有线电视是100%覆盖,信号质量较好。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为37.9%,远低于城市水平,且信号质量较差。4、互联网。至2013年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3.7%,与城镇互联网普及率(59.1%)仍有较大差距,相差35.4个百分点。5、邮政。 由于邮政业务的特殊性,城乡实现了完全覆盖,但是,从密度上来说,差异很大,基本上城市的邮政服務密度相当于农村的十倍。6、市政建设。由于没有资金来源,农村的市场建设如路灯、绿化、排污等设施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与现在普遍富裕的农村居民的家庭生活很不适应,也是大部分收入较高的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的主要原因。7、公共交通。城市里基本上实现了立体化、近程远相结合的公共交通体系,而农村的公共交通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大致相当于城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
三、农村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供应机制分析
(一)农村和农民收入长期低于城市,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需求被压抑。新中国建立以后,建立起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对工农业产品实施了剪刀差,使得农民与农村收入长期低于工业和城市居民。在土地承包后,农民收入增速短暂超过城市。但是,自1985-2006年,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至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四年下降,但仍然保持在3.03:1的水平。由于农村和农民收入长期低于城市,因此,没有条件来加大对这些准公共产品的消费,其需求一直被压抑。
(二)财政向农村投入远低于城市,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财政用于农村和农民的财政支出远低于城市。即使在改革开放后,甚至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这种体制仍然维持数据显示,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在 2003年只有2000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8%;2013年“三农”支出增长到13799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0%,而201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0%。也就是说,占人口一半,地域面积85%以上的农村和农民只得到了10%的财政投入。因此,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发展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农村基层政权缺乏组织供给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能力。在城市建设中,政府的财政资金被优先用于大中城市建设中,城市的自来水、供电、邮政、市政建设、铁路、港口、公共交通得到了迅速改善,以此为中心,工商业繁荣起来,形成了城市聚焦体,地价上升,政府的税收和土地转让收入大幅增长,房价上涨,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上升,生活水平也大幅改善,形成了“经营城市”的正循环。这一切都因为在城市中,政府与政权是强有力地,能够强有力地推动拆迁和城市建设。而农村由于基层政权弱化,缺乏足够的组织能力,所以无法有效组织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供应。
四、提升农村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途径
(一)强化基层政权,提升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组织供应能力。各级政府级应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高度重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工作的领导,健全村干部选任机制,增强基层政权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建设服务型基层政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各基层政府应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想方设法、协调各方面资源来组织供应农民需要、价廉物美的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满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二)加大三农财政投入,提高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组织供应水平。近年来,各级财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数据显示,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从 2003年的两千亿到2011年突破万亿,年均增幅超过两成。数据显示,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从 2003年的2000亿到2013年突破13000亿,年均增幅超过两成。加上地方财政投入,现在每年的“三农”财政投入高达5万亿元。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在电力、电话、公路等村村通工程后,财政投入应进一步增加,支出结构应进一步优化,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增加对基层政府的转移支付,把更多的财力向基层转移,,用于农村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供给。
(三)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为了提高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的投入产出效率,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应解放思想,在政府主导下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招标采购、特许经营、财政贴息等形式,在明确产权和收益权的前提下,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来提供自然垄断型准公共产品,满足农村和农民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接近饱和,而广大农村还有广阔的空间。政府和企业界应把注意力放在农村基础设施供应上,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农村消费,拉动农村投资,使得我国经济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稳定提升农村和农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