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兴趣;推荐读物;
阅读方法;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3—0037—01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展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汲取了智慧的精华,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养分。和人的身体发育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物质营养一样,其心灵的成长同样需要丰富而全面的营养。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一、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状况,笔者进行了一次课外阅读调查。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来,受学生欢迎的书籍除了漫画和脑筋急转弯之类的休闲书籍之外,就是各科辅导书。这说明学生的阅读面过窄,对文学类、科普类书籍的阅读兴趣不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目的不明确,阅读收效甚微;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等。
二、兴趣是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原始动机,学生会不会主动地接触一定量的有益读物,归根结底要看学生有没有原始动机。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首先,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分析课文,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和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让课堂充满生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利用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各种文学活动,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故事大王比赛、美文诵读比赛、好词好句摘录评比和手抄报比赛等等。这些比赛的开设,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能够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自我表现欲,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
首先,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喜欢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和崇高人格等方面的读物。其次,课外阅读应该配合课堂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应尽可能和课内阅读相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最后,教师推荐的读物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总之,教师所推荐的读物类型,应尽可能广泛而多样,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但是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引导学生爱读,而且要教导学生会读,使学生读得更好、更有收获。
1. 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外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相关篇章及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 浏览法。即对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种阅读方法对于爱读书报却没有大量时间细嚼慢咽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可取的。
3. 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细读。一些文辞优美、有思想和深度的文章,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使用这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阅读。
4. 摘读法。即用摘抄文章有关内容或重要词句的方法去读。这是笔者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行为,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某种习惯,这种习惯将长期影响着这个人。因此,学生在阅读指导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受益终生。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注意四个结合:1.读与思相结合。开卷有益,但并非多多益善。“食而无化”是无益的。只有边读边思,读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2.读与写相结合。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指导写作的有效途径。3.读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合。阅读时有效地利用工具书能够扫清阅读障碍,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4.读书与卫生习惯的培养相结合。教师要时常教育学生保持书本清洁,注意翻书和用眼卫生。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量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氛围,训练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辑:马德佳
阅读方法;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3—0037—01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展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汲取了智慧的精华,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养分。和人的身体发育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物质营养一样,其心灵的成长同样需要丰富而全面的营养。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一、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状况,笔者进行了一次课外阅读调查。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来,受学生欢迎的书籍除了漫画和脑筋急转弯之类的休闲书籍之外,就是各科辅导书。这说明学生的阅读面过窄,对文学类、科普类书籍的阅读兴趣不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目的不明确,阅读收效甚微;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等。
二、兴趣是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原始动机,学生会不会主动地接触一定量的有益读物,归根结底要看学生有没有原始动机。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首先,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分析课文,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和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让课堂充满生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利用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各种文学活动,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故事大王比赛、美文诵读比赛、好词好句摘录评比和手抄报比赛等等。这些比赛的开设,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能够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自我表现欲,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
首先,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喜欢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和崇高人格等方面的读物。其次,课外阅读应该配合课堂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应尽可能和课内阅读相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最后,教师推荐的读物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总之,教师所推荐的读物类型,应尽可能广泛而多样,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但是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引导学生爱读,而且要教导学生会读,使学生读得更好、更有收获。
1. 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外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相关篇章及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 浏览法。即对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种阅读方法对于爱读书报却没有大量时间细嚼慢咽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可取的。
3. 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细读。一些文辞优美、有思想和深度的文章,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使用这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阅读。
4. 摘读法。即用摘抄文章有关内容或重要词句的方法去读。这是笔者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行为,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某种习惯,这种习惯将长期影响着这个人。因此,学生在阅读指导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受益终生。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注意四个结合:1.读与思相结合。开卷有益,但并非多多益善。“食而无化”是无益的。只有边读边思,读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2.读与写相结合。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指导写作的有效途径。3.读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合。阅读时有效地利用工具书能够扫清阅读障碍,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4.读书与卫生习惯的培养相结合。教师要时常教育学生保持书本清洁,注意翻书和用眼卫生。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量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氛围,训练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