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出来后往往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抨击。高考作文命题究竟存在什么问题,我想倘若把它放在纵横比较的框架中,我们的认识会全面和清晰一些。
整理相关文章,很多人把视线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考作文题,有感叹今不如昔的,也有觉得不过如此的。我把民国高考作文题目搜罗了一些,可以分成几类,一是日常生活类型,如:衣服的功用——女衣和男衣的比较;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帽类;我最喜欢穿的鞋子;我最喜欢吃的食品等。二是学生学校生活,如:值日生的责任;我校运动会情形;什么叫“笔耕”;我的书包等。三是方法类,如:家事的类别和学习的方法;我理想中的屋子造法;打电话的方法怎样;我的观察人品方法;我的读书方法等。四是探索类,如:广告的地位研究;鹊究竟可以知道认得喜事么;庙宇中的神像果有灵性么;工人为什么要罢工等。我觉得这些作文题目有几个特点,首先是让学生有话可说,贴近生活,接地气,这避免了目前中学生作文教学中鼓励假话空话满天飞的缺陷。其次是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套路化、八股化,忽视了个性化。而这些题目中很多是强调“我”,这有利于学生写出有个性有特色的作文。三是作文题目具体清晰,没有故意设置的陷阱,避免了题目哲理先行,哲理可以有,但应该让学生在文章中自由发挥,水到渠成。我们现在讲作文,有所谓的“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但是不能主题限制,定向思维。
我最喜欢的是方法类的题目,它与学生对生活的认知结合紧密,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处在身心生长阶段的中学生。对社会对人性的认知是他们不可避免的事实,其中大有文章可做。苏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里,有“走进语言现场”这样的栏目,但由于历年高考题从来不屑一顾,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翻过去那几页。如果高考作文指挥棒在那个角落搅一搅,说不定能搅出一片新天地。
有人说,欧美的高考作文题往往就是强调是非,结论立题。这话没错,但是,你细心一点会发现,他们其实是鼓励考生推究和质疑的,比如2010年法国中学生会考作文题:1.对于真理的追求是否可能没有利害关系?2.为了给自己一个未来是否应该忘记过去?3.解释托马斯·阿奎那作品的意义。再比如2011年美国高考作文题:1.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2.接受群体的价值观可以让人们免于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吗?3.鼓励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不难看出,这些题目大多是直接疑问句,可以是,也可以非,就是说学生有选择权利,我相信这类作文题是重过程不重结论。如果学生作文能摆事实讲道理到达结论,都能得高分。尤其可贵的是,它没有暗示路径,条条大路通罗马。
举个例子,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是“忧与爱”。据说是历年来最好的高考作文题之一。但这个题目只适合写记叙文,写家长的忧与爱,写对自然环境的忧与爱,都可以在人物形象上统一。倘是写议论文,对考生而言。有点麻烦,因为“忧”对应“乐”,“爱”对应“恨”,现在杂糅在一起,逻辑思维上有了障碍。作文题应给学生形象思维的空间和抽象思维的理性,看那些民国高考作文题,都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因为它没规定思维必须到达的地点。说到底,命题者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平台,不能规定学生的情感跑道。
每年都有高考作文培训班,有一些名师也确实有快速提高高考作文分数的秘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类有效培训有利于作文分数提高,却有害作文水平提高。许多搞文学创作的老师,下笔之前,首先要告诫自己,先将脑中作文教学的套路归零,要反作文,才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否则,写出的东西编辑不用,读者不读。这种障碍是语文教师的职业障碍,与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陋习分不开,与高考作文的指挥棒分不开。作为选拔性考试命名的作文题,如果首先是考虑评分标准,规定了跑道,那么就让应试大师们轻易总结出套路,这法那法就出笼了。不是说作文没有技法,但是用技法写出来的作文往住没有生机,作文题要鼓励学生超越技法,有利于学生产生思想,产生想象,产生情感。作文题让学生选择的道路,可以是山崖陡峭猿鸣虎啸的山路,可以是波澜壮阔惊涛骇浪的海径,可以是路旁鲜花盛开鸟鸣蝶飞的林间小道,唯一不可以的是操场上的塑胶跑道。
从实际情况而言,命题者也有其苦衷。每年高考阅卷量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尽管阅卷队伍也是大军,但具体分配到作文阅卷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如果作文题限制性强,就像体育考试中考规定动作,评分的速度就加快了,评分的难度就降低了。但这不能成为作文命题的潜规则,因为它违反了考试选拔优秀者的基本原则。
高考作文命题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关键是把握好自由与限制度。我建议扩大自由度,减少限制。民国的题目貌似琐碎平庸,但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欧美的题目看上去深奥,但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如果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可以说出自己的话,应该就是好题。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2期)
整理相关文章,很多人把视线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考作文题,有感叹今不如昔的,也有觉得不过如此的。我把民国高考作文题目搜罗了一些,可以分成几类,一是日常生活类型,如:衣服的功用——女衣和男衣的比较;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帽类;我最喜欢穿的鞋子;我最喜欢吃的食品等。二是学生学校生活,如:值日生的责任;我校运动会情形;什么叫“笔耕”;我的书包等。三是方法类,如:家事的类别和学习的方法;我理想中的屋子造法;打电话的方法怎样;我的观察人品方法;我的读书方法等。四是探索类,如:广告的地位研究;鹊究竟可以知道认得喜事么;庙宇中的神像果有灵性么;工人为什么要罢工等。我觉得这些作文题目有几个特点,首先是让学生有话可说,贴近生活,接地气,这避免了目前中学生作文教学中鼓励假话空话满天飞的缺陷。其次是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套路化、八股化,忽视了个性化。而这些题目中很多是强调“我”,这有利于学生写出有个性有特色的作文。三是作文题目具体清晰,没有故意设置的陷阱,避免了题目哲理先行,哲理可以有,但应该让学生在文章中自由发挥,水到渠成。我们现在讲作文,有所谓的“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但是不能主题限制,定向思维。
我最喜欢的是方法类的题目,它与学生对生活的认知结合紧密,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处在身心生长阶段的中学生。对社会对人性的认知是他们不可避免的事实,其中大有文章可做。苏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里,有“走进语言现场”这样的栏目,但由于历年高考题从来不屑一顾,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翻过去那几页。如果高考作文指挥棒在那个角落搅一搅,说不定能搅出一片新天地。
有人说,欧美的高考作文题往往就是强调是非,结论立题。这话没错,但是,你细心一点会发现,他们其实是鼓励考生推究和质疑的,比如2010年法国中学生会考作文题:1.对于真理的追求是否可能没有利害关系?2.为了给自己一个未来是否应该忘记过去?3.解释托马斯·阿奎那作品的意义。再比如2011年美国高考作文题:1.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2.接受群体的价值观可以让人们免于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吗?3.鼓励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不难看出,这些题目大多是直接疑问句,可以是,也可以非,就是说学生有选择权利,我相信这类作文题是重过程不重结论。如果学生作文能摆事实讲道理到达结论,都能得高分。尤其可贵的是,它没有暗示路径,条条大路通罗马。
举个例子,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是“忧与爱”。据说是历年来最好的高考作文题之一。但这个题目只适合写记叙文,写家长的忧与爱,写对自然环境的忧与爱,都可以在人物形象上统一。倘是写议论文,对考生而言。有点麻烦,因为“忧”对应“乐”,“爱”对应“恨”,现在杂糅在一起,逻辑思维上有了障碍。作文题应给学生形象思维的空间和抽象思维的理性,看那些民国高考作文题,都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因为它没规定思维必须到达的地点。说到底,命题者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平台,不能规定学生的情感跑道。
每年都有高考作文培训班,有一些名师也确实有快速提高高考作文分数的秘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类有效培训有利于作文分数提高,却有害作文水平提高。许多搞文学创作的老师,下笔之前,首先要告诫自己,先将脑中作文教学的套路归零,要反作文,才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否则,写出的东西编辑不用,读者不读。这种障碍是语文教师的职业障碍,与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陋习分不开,与高考作文的指挥棒分不开。作为选拔性考试命名的作文题,如果首先是考虑评分标准,规定了跑道,那么就让应试大师们轻易总结出套路,这法那法就出笼了。不是说作文没有技法,但是用技法写出来的作文往住没有生机,作文题要鼓励学生超越技法,有利于学生产生思想,产生想象,产生情感。作文题让学生选择的道路,可以是山崖陡峭猿鸣虎啸的山路,可以是波澜壮阔惊涛骇浪的海径,可以是路旁鲜花盛开鸟鸣蝶飞的林间小道,唯一不可以的是操场上的塑胶跑道。
从实际情况而言,命题者也有其苦衷。每年高考阅卷量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尽管阅卷队伍也是大军,但具体分配到作文阅卷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如果作文题限制性强,就像体育考试中考规定动作,评分的速度就加快了,评分的难度就降低了。但这不能成为作文命题的潜规则,因为它违反了考试选拔优秀者的基本原则。
高考作文命题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关键是把握好自由与限制度。我建议扩大自由度,减少限制。民国的题目貌似琐碎平庸,但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欧美的题目看上去深奥,但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如果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可以说出自己的话,应该就是好题。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