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德育模式,只把学生看成是教师“教”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的情感需要和道德内化。学生由于缺少参与,缺乏深入实际的道德体验,因此对外部的道德规范要求难以引起共鸣,以致无法从内心里真正领悟到做人的真谛。另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价值多元的网络文化对我们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等产生巨大冲击,给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应该着力建构以塑造主体人格为目标的德育模式,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之学会识别五彩缤纷的世界,正确选择人生道路,积极进取,主动去实现自我价值。
一、在“遵守行规”中养成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品德发展的基础。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道德行为习惯是德性质变的标志”,应“从行为习惯入手培养德性”。要维护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对学生加强教育,在规范中养成德性,使之“习与性成”。
根据学校“行为规范优秀、道德品质高尚、心理素质良好、适应未来生存、有利终身发展”的德育总目标,我们制定了“重道德需求、重道德内化、重道德实践、重道德养成”的德育工作思想,构建了“三基、五育、八法、三范、三结合”的德育模式。
“三基”是指“基本的学习规范,基本的行为习惯,基本的做人要求”等德育的规范。为了体现德育的整体性、有序性,根据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需要和实际,从操作层面提出了“养成教育、传统教育、情感教育、体验教育、隐性教育”等德育的五方面,简称“五育”,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十项教育内容,即“自立教育,培养自主的品质;兴趣教育,培养热爱学习的品质;自信教育,培养自强的品质;意志教育,培养顽强的品质;挫折教育,培养抗挫的品质;合作教育,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责任教育,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乐观教育,培养乐观和谐的品质;审美教育,培养追求美的品质;自我评价教育,培养自我评价的品质”等,以引领学生习得良好的规范,提升自我教育的意识,培养高尚的德性。
“八法”指德育的八种途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渗透、班组综合教育、团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生活教育、环境教育、网络教育等。“三结合”即是道德教育与文明行为的自我养成相结合,系列训练与专项反复训练相结合,自我教育与他人督促相结合。“三范”是领导率先垂范,教师以身示范,学生行为规范。
二、在学习生活中发展
“人们道德认识的深化、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信念的确立都离不开个体现实的道德生活和活动”。因此,活动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自我对话的舞台,是促进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学生品德素质高低的标准。
学校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拓展活动形式,丰富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发展完善管理的机制和提供施展的平台。发挥班主任、学科教师、社区工作者、家长等四种资源功能,实现学校与社区人力资源的整合,增强教育的合力。开展五类活动形式,包括专题教育活动,参与制作电视节目等实践活动,参加团校学习等组织活动,利用现代传媒的学习活动,心理辅导咨询活动。创建校广播电台等现代传媒的平台,体育运动设施的平台,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等实践场地的平台。提供三个保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提供活动时间;加强设施设备的配备和管理,提供活动空间;高效率教与学,提供活动的愉快心境。
为了让学生在人文环境中熏陶,我们在起始年级开展以下活动:一是组织新生开展“我与母校共同成长”为主题的栽花种草植树活动,并负责三年的管理,把学生爱校意识落实到行动中。二是组织开展“如果我设计……”等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居室文化设计活动。三是组织“野营生存拉练”、“军训”活动,磨练学生意志,培养抗挫意识。开展寓德于美,寓德于艺的活动,引导学生展示特长,体验成功。开展各种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育出一批素质全面、学有特长的学生苗子。
三、在社会生活中体验
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根本源泉。“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现代社会越来越走向开放,“德育已不可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给学生灌输一种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的思想价值观念”,“相反,我们应该根据当前社会多样性的客观现实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充分挖掘当前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各种德育资源,让受教育者保持与自身外在环境的密切联系,在交往中培养稳定的道德观念”。
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加社会体验,我们每年都要举行两项常规性实践活动:一是在七年级举行“军事夏令营——军训活动”。二是组织学生参加与贫困乡学生的“手拉手·心连心”活动。到结对的学生家里“了解学习条件,了解学习时间安排,了解学校的学习情况”三件事,写好结对学生与自己家里和学校情况比较的总结,做一件有利于结对学生学习的事。生活是一本无字之书。在野营生存拉练中,当长途步行到达终点,一些学生累得懒于动弹时,当饿得吃了四五个馒头觉得比吃山珍海味还香时,困难、艰苦、节约这些话题,勿须说教也势必渗入学生肺腑。当亲眼目睹贫困村学生的生活状况时,学生无不产生心灵的震动。当学生们亲身体验农村劳动生活,零距离接触基层百姓时,学生们一定会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意识。
总之,德育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互动、快乐、幸福的空间,搭建自由、自信,富于想象、富有个性的成长平台,在真实的情景中实现德育的自我超越,促进主体的发展。我们在德育实践中的每一点尝试,体现着师生心灵上的融合,凝聚着创造的智慧,追求的乐趣,引领着学生快乐的发展。让学生去“做”,在“做”中激情、明理,自我体验人生价值,形成健康的主体人格,从而开发自身的潜能。
一、在“遵守行规”中养成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品德发展的基础。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道德行为习惯是德性质变的标志”,应“从行为习惯入手培养德性”。要维护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对学生加强教育,在规范中养成德性,使之“习与性成”。
根据学校“行为规范优秀、道德品质高尚、心理素质良好、适应未来生存、有利终身发展”的德育总目标,我们制定了“重道德需求、重道德内化、重道德实践、重道德养成”的德育工作思想,构建了“三基、五育、八法、三范、三结合”的德育模式。
“三基”是指“基本的学习规范,基本的行为习惯,基本的做人要求”等德育的规范。为了体现德育的整体性、有序性,根据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需要和实际,从操作层面提出了“养成教育、传统教育、情感教育、体验教育、隐性教育”等德育的五方面,简称“五育”,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十项教育内容,即“自立教育,培养自主的品质;兴趣教育,培养热爱学习的品质;自信教育,培养自强的品质;意志教育,培养顽强的品质;挫折教育,培养抗挫的品质;合作教育,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责任教育,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乐观教育,培养乐观和谐的品质;审美教育,培养追求美的品质;自我评价教育,培养自我评价的品质”等,以引领学生习得良好的规范,提升自我教育的意识,培养高尚的德性。
“八法”指德育的八种途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渗透、班组综合教育、团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生活教育、环境教育、网络教育等。“三结合”即是道德教育与文明行为的自我养成相结合,系列训练与专项反复训练相结合,自我教育与他人督促相结合。“三范”是领导率先垂范,教师以身示范,学生行为规范。
二、在学习生活中发展
“人们道德认识的深化、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信念的确立都离不开个体现实的道德生活和活动”。因此,活动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自我对话的舞台,是促进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学生品德素质高低的标准。
学校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拓展活动形式,丰富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发展完善管理的机制和提供施展的平台。发挥班主任、学科教师、社区工作者、家长等四种资源功能,实现学校与社区人力资源的整合,增强教育的合力。开展五类活动形式,包括专题教育活动,参与制作电视节目等实践活动,参加团校学习等组织活动,利用现代传媒的学习活动,心理辅导咨询活动。创建校广播电台等现代传媒的平台,体育运动设施的平台,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等实践场地的平台。提供三个保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提供活动时间;加强设施设备的配备和管理,提供活动空间;高效率教与学,提供活动的愉快心境。
为了让学生在人文环境中熏陶,我们在起始年级开展以下活动:一是组织新生开展“我与母校共同成长”为主题的栽花种草植树活动,并负责三年的管理,把学生爱校意识落实到行动中。二是组织开展“如果我设计……”等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居室文化设计活动。三是组织“野营生存拉练”、“军训”活动,磨练学生意志,培养抗挫意识。开展寓德于美,寓德于艺的活动,引导学生展示特长,体验成功。开展各种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育出一批素质全面、学有特长的学生苗子。
三、在社会生活中体验
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根本源泉。“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现代社会越来越走向开放,“德育已不可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给学生灌输一种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的思想价值观念”,“相反,我们应该根据当前社会多样性的客观现实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充分挖掘当前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各种德育资源,让受教育者保持与自身外在环境的密切联系,在交往中培养稳定的道德观念”。
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加社会体验,我们每年都要举行两项常规性实践活动:一是在七年级举行“军事夏令营——军训活动”。二是组织学生参加与贫困乡学生的“手拉手·心连心”活动。到结对的学生家里“了解学习条件,了解学习时间安排,了解学校的学习情况”三件事,写好结对学生与自己家里和学校情况比较的总结,做一件有利于结对学生学习的事。生活是一本无字之书。在野营生存拉练中,当长途步行到达终点,一些学生累得懒于动弹时,当饿得吃了四五个馒头觉得比吃山珍海味还香时,困难、艰苦、节约这些话题,勿须说教也势必渗入学生肺腑。当亲眼目睹贫困村学生的生活状况时,学生无不产生心灵的震动。当学生们亲身体验农村劳动生活,零距离接触基层百姓时,学生们一定会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意识。
总之,德育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互动、快乐、幸福的空间,搭建自由、自信,富于想象、富有个性的成长平台,在真实的情景中实现德育的自我超越,促进主体的发展。我们在德育实践中的每一点尝试,体现着师生心灵上的融合,凝聚着创造的智慧,追求的乐趣,引领着学生快乐的发展。让学生去“做”,在“做”中激情、明理,自我体验人生价值,形成健康的主体人格,从而开发自身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