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留白”与“补白”艺术,既可以优化课堂结构,也是开启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金钥匙。课堂留白创思,教材挖白求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优化课堂;情节补白;标点补白;插图补白;结尾补白
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儿童有创造力,认识儿童有创造力,就需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留白”存在,这并非行文疏忽,而是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留白”,启发学生想象,进行巧妙“补白”。这样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抓住“留白”,巧妙“补白”,就抓住了丰富多彩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给语文课引进一溪活水,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一、补情节之留白,驰骋想象,体验曼妙
“留白”作为一种艺术,最先出现在画家笔下。一幅好作品,留些空白让人想象和填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从课文情节“留白”入手,让学生展开想象,悟出文章真谛再尝试“补白”,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在《七颗钻石》这篇童话中,针对课文的留白,我设计几个想象环节:
1.故事情节“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正想凑上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我让学生想想说说,是一个怎样的过路人?小姑娘和过路人会发生怎样的对话?小姑娘心中怎样想?
学生发言:“小姑娘看见一个嘴唇干裂,面黄肌瘦,浑身无力的老大爷……”
“小姑娘多么想自己喝一口这清凉甘甜的水呀,可看见眼前的过路人嘴唇上都裂出血了,心想这人如果再没有水的话会渴死,于是她把水罐递给过路人……”
2.试想,从水罐里涌出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人们、大地……将会怎样?
“干裂的土地变得湿润了,小河又唱起了欢乐的歌……”
“人们纷纷涌向河流,再也不用为找不到水而发愁了;孩子们唱起了欢乐的歌,在河边嬉戏奔跑……”
在孩子们丰富的想象中,故事内容更充实,课堂更精彩,思维的火花在交流讨论中激情碰撞,令人意犹未尽。
二、补标点之留白,无言空间,韵味无限
小小的标点符号蕴含大学问,它与文字相辅相成,是文章不可或缺的重要细胞。在课文中,经常出现一些表示语意省略的省略号,是显而易见的“留白”处,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发挥读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针对省略号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设置问题,让学生思索、想象、补叙,不仅有利于理解课文,还活跃思维创造力。如人教版第六册中《太阳是大家的》一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是围绕第一句“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而展开,“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这一段最后以一个省略号结尾,留给同学们无限遐想的空间。
师:同学们,我们注意到这里有一个——
生:省略号
师:“省略号”在这表示什么?
生:太阳还做了许多的好事,没有说完。
师:聪明的你们想一想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
生1:她把温暖的阳光送到世界各地。
生2:太阳让春天变得更加灿烂美丽!
师:同学们,你们还能像她这样,像书上那样说出优美的诗句吗?
生1:她让柳树长出漂亮的绿头发!
师:啊!真棒!你用了拟人的手法,让柳树活了,就像人一样有了生命。
生2:她让小草更绿了,她让小树更挺拔了,她让森林更加茂盛了,她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认识到太阳为人们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学会了说,还努力说得优美,自觉运用拟人、比喻等等手法,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补插图之留白,图文互补,相得益彰
《新课程标准》提到:文本不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这些精心设计绘制的插图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如能巧妙运用插图,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但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需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想象和创造,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
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时,抓住几个关键点引导学生感受和体悟,如“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让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想象说“欢乐的海洋”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又如“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问学生如果此时此刻,你也在中华世纪坛,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就慢慢丰满、鲜活起来,学生心中的那份激动、欢乐也油然而生。
四、补结尾之留白,余音绕梁,意犹未尽
圆满的结局,是很多人所希望的,但却是文学的大忌。文学讲究“言外之致”,“意在言外”,面面俱到的文章纵使圆满,总觉得流于肤浅,缺少韵味。教学中,教师利用文中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结尾补充完整。如《难忘的一天》文章结尾:“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肩上担负的责任。”这个句子具有“文虽尽而意犹存”的效果,很耐人寻味。于是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说话:“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 ) 。”学生说得很棒:“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自己为邓爷爷操作计算机”;“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邓爷爷和蔼可亲的样子”;“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邓爷爷对我们的期望”;……
给课文留白处着上精彩的一笔,学生回味无穷,兴趣特别浓厚,似乎自己也成了其中的编者之一,更主要的是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更加透彻,更加深入。
“留白”与“补白”皆为艺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训练一双“慧眼”,恰到好处地挖掘课文语言的空白点,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思维训练,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建江,吴春苗.《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留白”艺术》[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年(06).
[2]肖楚贤.《语文教学的“留白”技法》[J].现代教育科学,2007,(02).
作者简介:
贾春雷(1979~ ),女,汉,浙江温州人,温州市瓯海区郭溪第五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本科学历,小学教育教学方向。
关键词:优化课堂;情节补白;标点补白;插图补白;结尾补白
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儿童有创造力,认识儿童有创造力,就需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留白”存在,这并非行文疏忽,而是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留白”,启发学生想象,进行巧妙“补白”。这样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抓住“留白”,巧妙“补白”,就抓住了丰富多彩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给语文课引进一溪活水,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一、补情节之留白,驰骋想象,体验曼妙
“留白”作为一种艺术,最先出现在画家笔下。一幅好作品,留些空白让人想象和填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从课文情节“留白”入手,让学生展开想象,悟出文章真谛再尝试“补白”,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在《七颗钻石》这篇童话中,针对课文的留白,我设计几个想象环节:
1.故事情节“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正想凑上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我让学生想想说说,是一个怎样的过路人?小姑娘和过路人会发生怎样的对话?小姑娘心中怎样想?
学生发言:“小姑娘看见一个嘴唇干裂,面黄肌瘦,浑身无力的老大爷……”
“小姑娘多么想自己喝一口这清凉甘甜的水呀,可看见眼前的过路人嘴唇上都裂出血了,心想这人如果再没有水的话会渴死,于是她把水罐递给过路人……”
2.试想,从水罐里涌出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人们、大地……将会怎样?
“干裂的土地变得湿润了,小河又唱起了欢乐的歌……”
“人们纷纷涌向河流,再也不用为找不到水而发愁了;孩子们唱起了欢乐的歌,在河边嬉戏奔跑……”
在孩子们丰富的想象中,故事内容更充实,课堂更精彩,思维的火花在交流讨论中激情碰撞,令人意犹未尽。
二、补标点之留白,无言空间,韵味无限
小小的标点符号蕴含大学问,它与文字相辅相成,是文章不可或缺的重要细胞。在课文中,经常出现一些表示语意省略的省略号,是显而易见的“留白”处,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发挥读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针对省略号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设置问题,让学生思索、想象、补叙,不仅有利于理解课文,还活跃思维创造力。如人教版第六册中《太阳是大家的》一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是围绕第一句“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而展开,“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这一段最后以一个省略号结尾,留给同学们无限遐想的空间。
师:同学们,我们注意到这里有一个——
生:省略号
师:“省略号”在这表示什么?
生:太阳还做了许多的好事,没有说完。
师:聪明的你们想一想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
生1:她把温暖的阳光送到世界各地。
生2:太阳让春天变得更加灿烂美丽!
师:同学们,你们还能像她这样,像书上那样说出优美的诗句吗?
生1:她让柳树长出漂亮的绿头发!
师:啊!真棒!你用了拟人的手法,让柳树活了,就像人一样有了生命。
生2:她让小草更绿了,她让小树更挺拔了,她让森林更加茂盛了,她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认识到太阳为人们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学会了说,还努力说得优美,自觉运用拟人、比喻等等手法,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补插图之留白,图文互补,相得益彰
《新课程标准》提到:文本不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这些精心设计绘制的插图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如能巧妙运用插图,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但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需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想象和创造,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
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时,抓住几个关键点引导学生感受和体悟,如“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让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想象说“欢乐的海洋”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又如“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问学生如果此时此刻,你也在中华世纪坛,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就慢慢丰满、鲜活起来,学生心中的那份激动、欢乐也油然而生。
四、补结尾之留白,余音绕梁,意犹未尽
圆满的结局,是很多人所希望的,但却是文学的大忌。文学讲究“言外之致”,“意在言外”,面面俱到的文章纵使圆满,总觉得流于肤浅,缺少韵味。教学中,教师利用文中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结尾补充完整。如《难忘的一天》文章结尾:“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肩上担负的责任。”这个句子具有“文虽尽而意犹存”的效果,很耐人寻味。于是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说话:“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 ) 。”学生说得很棒:“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自己为邓爷爷操作计算机”;“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邓爷爷和蔼可亲的样子”;“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邓爷爷对我们的期望”;……
给课文留白处着上精彩的一笔,学生回味无穷,兴趣特别浓厚,似乎自己也成了其中的编者之一,更主要的是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更加透彻,更加深入。
“留白”与“补白”皆为艺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训练一双“慧眼”,恰到好处地挖掘课文语言的空白点,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思维训练,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建江,吴春苗.《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留白”艺术》[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年(06).
[2]肖楚贤.《语文教学的“留白”技法》[J].现代教育科学,2007,(02).
作者简介:
贾春雷(1979~ ),女,汉,浙江温州人,温州市瓯海区郭溪第五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本科学历,小学教育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