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中物质变换思想及启示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本论》物质变换思想借鉴了李比希的科学研究。主要有自然界自身的物质变换,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与人的物质变换三个部分,这一思想在制度层面指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进而从尊重自然规律、加强制度建设与发展生态技术等角度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物质变换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他引入了德语“Stoffwechsel”一词来描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对该词的阐释充分反映了他在两者关系问题上的深刻见解,体现了其独特的生态观。
  一.《资本论》物质变换思想的提出
  1.Stoffwechsel的翻译分歧
  德语Stoffwechsel有三种不同的译法,它们分别是“新陈代谢”“物质代谢”与“物质变换”。但仅仅以“物质代谢”“新陈代谢”的译法,不能完整的展示《资本论》中人类社会存在的以货币为中介来交换商品的交换关系,即“W-G-W”这样的关系。这种译法更加侧重于系统的强调人与自然这个整体的循环过程:人通过劳动这一中介从自然界获取信息,知识,能量,并把他们转换成生存所需的必要成分,最终变成生活的排泄物的过程。所以,用物质变换这一说法对于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的本质更加具有说服性。
  2.李比希对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影响
  李比希是德国有名的化学家,被称为“有机化学之父”,他结合化学、生物学等知识阐述了“物质变换”的思想。“大土地所有制创造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给由社会的以及生命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代谢过程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裂缝。因此也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李比希)。”[1]《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标注这个引注来自于李比希的《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因此,学术界大多数认为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主要来源于李比希的农业和生理学的化学应用研究。
  二.《资本论》物质变换思想的三层含义
  首先,自然界的自身物质变换。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马克思叙说劳动过程和价值増殖过程中指出“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不仅如此,它还会受到自然的物质变换的破坏力的影响。”[2]机器的生诱和木材的腐朽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也是自然界自身的物质循环的一种客观表现,可以被看成是自然自身的一种物质变换。这种自然自身的物质变换,是自然界自身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的表现,这表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一种客观存在,自然界的物质变换过程是其他领域物质变换过程的基础,没有这一层次的变换过程,那么下面的两层物质变换也就无法正常的循环,运行和发展。
  其次,人与自然之间经过劳动这一纽带,获取生存资料的变换。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马克思叙说“商品”的相关论述中,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3]这就说明人类的劳动和其工具在自然界的使用过程,持续扩展着“物质变换”的范围。马克思将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纽带。人类正是通过自身持续不断的将自身的劳动能力在生产生活中耗费,发挥,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才架构起自身与自然之间的桥梁。马克思既承认自然的客观规律性,又肯定人可以通过劳动这种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地影响自然,改变自然,去适应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正是人类本身的劳动实践活动才使得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就如美国学者约翰·福斯特说: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清晰的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给予与索取的过程。这是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深刻反映,表现出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能量来源,同时人也可以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造成影响。
  最后,人与人之间通过商品交换方式达成的变换。在资本主义社会,当商品交换达到顶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商品流通就出现了,商品流通也是一种由“商品—货币—商品”而构成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交换过程使商品从把它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它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这个过程是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4]这种物质变换过程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大力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使得产业资本顺序经过购买,生产,销售这三个阶段,实现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使得价值开始增值并且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完成了资本循环的基本过程。单位个人的劳动代表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取代了原始的物物交换,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因此,“物质变换”的这三层含义相互统一,是一个完整的的有机整体。自然界的自身物质变换影响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与人与人的物质变换说明了对自然界物质变换的依赖性。因此,物质变换过程是在自然生态参与下与社会历史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我们必须在遵循客观自然的“物质变换”的规律的基础上开展能动的创造性的人类劳动。
  三.《资本论》物质变换思想的启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中,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把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视为重要目标。中国仍面临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问题。因此,应汲取物质变换思想所反映的生态理念,从尊重自然规律、加强制度建设与发展生态技术等方面着手,改善生态环境。
  1.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生态建设。
  自然是独立于人类社会、先于人类社会而客观存在的,自然有其自身的不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人类虽然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不能改变自然的客观规律。人类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2.加强制度建设,维护生态平衡。
  通过制度保障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者生命的健康循环。在《资本论》中,有大量篇幅描述了工人为争取正常劳动条件和健康权利而斗争,要通过制度环境去保护合法的劳动者权益,保持劳动者正常的生命健康循环。实现劳动者自身的健康权,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参与到自身的环境建设中来,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主体。同时,还要突出各个责任主体意识,将责任落实到各个社会主体。政府、企业、公民这些责任主体要清楚自己的环境责任。通过制度条约,将责任规范落实到各个部门及个人,建立环境保护终身责任制,将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与部门“一把手”的政绩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发展生态技术,助力生态发展。
  在《资本论》等文本中,马克思反复提到,我们要通过科学技术提高机器质量,改进生产资料的使用,减少排泄,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换句话说,科技创新是加快发展、节约能源、减排降耗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必须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突破环境治理的技术瓶颈,发挥科技促进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19.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5.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4.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4.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孟鲁斯特能否通过协调内皮细胞的功能,而从根本上延缓或减轻肺动脉高压的形成,阻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展至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的关键环节.方法 将稳定期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80例患者随机分为孟鲁斯特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观察2组患者的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的变化,并研究NO、ET-1、V
摘要:在国有企业中,党建工作属于独特的政治资源,也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助于推进企业科学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系统论视角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创新工作有科学的契合依据,两者属于系统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之间保持着共生性、互补性。文章主要结合系统的相关概述,分析并提出系统论视角下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对策,为相关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系统论;国有企业;
目的 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及子宫颈微腺体增生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对2例子宫颈微偏腺癌及1例子宫颈微腺体增生患者临床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微偏腺癌临床表现为大量水样白带,肉眼观察子宫颈增粗,切面见大小不一、含有黏液的囊腔;而微腺体增生宫颈无明显异常.结论 微偏腺癌是宫颈的恶性病变,分化好,预后差;微腺体增生是一种完全良性病变。
目的 研究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β,Fas配体(FasL)及热休克蛋白(HSP)90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来检测正常增生期内膜和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息肉中ERβ、FasL与HSP90的转录水平.结果 子宫内膜息肉中ERβ、FasL与HSP90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209±0.094、1.053±0.201及0.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资助政策也日趋完善,但是在高校资助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多数高校在执行过程中太过片面,未将资助与育人进行有效结合,大大缩减了资助在高校育人中的效用。为此,高校应该更新资助理念,探究高校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多样化资助模式,将教学工作与资助相结合,并通过提升自强不息优秀个人在资助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从而形成“扶困 扶智 扶志”三位一体模式高校资助模式。  关键词
本刊因工作需要,拟吸收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加入通讯编委队伍。凡愿意为本杂志做工作,富有论文写作经验的临床内、外、妇、儿科作者均可报名。报名以个人简历的形式发邮件至编辑部。经编辑部审核确认同意后,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聘任,聘期4年。
期刊
摘要: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工作,直接影响企业员工工作态度与发展意识。通过两者的充分融合,可提高党建、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力,提升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健康长远发展提供支撑。基于此,本文将对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企业;党建工作;企业文化;有机结合  1做好企业党建工作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尽管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调政企分开、独立经营,在具体的企业的经
目的 探讨成人心脏直视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控制SSI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心脏外科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发生SSI 54例成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1:3比例配对选取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中SSI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
目的 探讨应用射频消融联合放射性粒子^125I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射频消融联合放射性粒子^125I治疗肝癌12例,其中原发性肝癌9例,术后复发肝癌2例,复发肝癌伴淋巴结转移1例。在综合治疗指导下,利用射频消剐联合放射性粒子^125I进行治疗。结果12例;蕙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出血、感染、胆漏等产重并发症,患者肝功能出现损害,经常规保肝治疗后恢复。于术后1、3、6个月复查C
期刊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收集我院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所收治的58例原发性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式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患者全部为I期和Ⅱ期原发性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腹痛为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63.8%),末端回肠及回盲部(87.9%)为其最好发部位.本组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52.8%;I期患者的5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