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青年报》近期报道“‘汉语盘点2006’字词征集活动日前宣布结果,经过近两个月的评选,得票最多的国内字是‘炒’!”[1](第二版)可见,“炒”是时下颇为流行的一个字眼。打开“中青在线”(http://www.cyol.net/node/index.htm)搜索引擎,轻轻一点,即找出529条“炒股”,3900条“炒作”,而带有“炒”字的文章报道更多达9374篇。为什么人们竟然会对“炒”及”炒”类词偏爱到如此之深的地步呢?本文将试图对“炒”类词及其流行原因作些解释。
一、“炒”之涵义与用法
(一)什么是“炒”?《辞源》释曰:“煎炒,火乾。本作‘鬻’”。《汉语大字典》解释为“把食物或其他东西放在锅里加热翻动使热或使干。”显然,炒是动词。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做词根构词。如:“炒勺”“炒面”“炒货”“炒冷饭”等。其本义现在也经常使用。例如:
(1)锅里加橄榄油少许(其他的油也可),倒入葱花儿炒炒,倒入海带,圆白菜,红椒丝,橄榄菜一匙,炒炒,转中火,倒入米饭炒匀即可。
(2)倒入鸡块,翻炒3分钟,放入料酒一勺,锅内渐有水汁出来,将其倒入碗内待用。
“我们知道,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表征,它除了催生出许多新词语之外,也赋予固有词语新义新用法。”[2](P4)“炒”从原本表示一种烹调方法的意义,引申为“经营”或“带投机性质的倒买倒卖活动”的意思。例如:
(3)实际上,忙来忙去还仅仅是个开始,下一步最关键的是借11月北京车展之前的机会,各品牌一定还会大炒特炒。
(4)比如说房价失去理智地上涨,资本是得到了扩张,国家,开发商,炒房者都赚了大钱,但结果是老百姓买不起房,民怨沸腾了。
此外,还引申为“解雇”之义。这一意思与“炒鱿鱼”一词有关。《汉语大词典》解释“炒鱿鱼”为:比喻被解雇,卷起铺盖离开。因铺盖卷起像炒热的鱿鱼作筒状,故称。这种新义已广泛使用。例如:
(5)次周末,东家要在家里请20多位客人开派对,让黎华一个人准备膳食,她根本不可能干完,就炒了东家的鱿鱼。
(6)今天,我炒掉了本公司一复旦大学的本科生。
(二)“炒”之用法。炒作为动词,其用法主要有:
1.可做谓语动词直接带受事宾语。如“炒菜”“炒鸡蛋”等。随着“炒”新词义的出现,其受事宾语,即“炒”的关系对象,和过去相比,已大大增多了。出现了诸如“炒地”“炒房”“炒金”“炒网”“炒明星”等词。如:
(7) 深圳去年买房置业者中有超过30%在获得产权证后半年内转手,被房地产市场视为短期炒房行为。
(8)制片人同意我的看法,但在“收视率”的重压下,不敢走出炒明星冷饭的恶性循环。
2.可带动量宾语如:“炒一下”“炒一番”“炒一回”。
(9)把西红柿倒入锅内,炒一下,放小许水。
(10)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酝酿的“费改税”,年年被炒一番,却年年不了了之。
(11)炒一回老板 炒老板的经历决不是为了练胆儿,说穿了还是让自己保持一分创业的勇气和自信。
3.可带补语,构成一个动补词语。如“炒熟”“炒热”等。如:
(12)先将芝麻炒熟,最好研成细末,待米煮熟后,拌入芝麻同食。
4.“炒”可受形容词修饰,构成偏正词语。如“爆炒”“快炒”“生炒”“短炒”“明炒”“恶炒”、热炒等。
(13)几年来媒体热炒的空客与波音的“飞机尺寸之争”和“航线战略之争”,似乎已不再重要。
(14)近日,众多游戏厂商纷纷恶炒明星代言人,有传超女历娜将代言某款Q版游戏,但八字还未一撇。
二、走俏原因浅析
“炒”字力敌“秀”“炫”“房”等字,一跃成为汉语盘点2006字词征集活动得票最多的国内词,“让参加发布仪式的普通网民对它的当选,有会心一笑的感觉。”[3](第二版)可见,“炒”及“炒”类词语的走俏,定有其诱发的原因。
从社会层面看,当今的中国处于市场经济时期,“炒”的引申义“经营”“解雇”特别适应当前的各种商业行为。其实,“炒”作为“经营”“倒买倒卖”一义早已存在, “几十年前就使用的‘炒地皮’‘炒金’等词语中的‘炒’,就是这个意思。”[4](P43)但“奇怪的是,不知什么原因,‘炒’的这个意义并没有归纳进通行的辞书里。”[5](P43)可见,“炒”的这一引申义在最初并不为人们所常用和重视。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经济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炒”类词语已涉及到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既有饮食的“炒粉”“炒蛋”,也有商业的“炒楼”“炒股”“炒邮”“炒兰”“炒基金”“炒票”;既有娱乐的“炒明星”“炒新闻”,也有表示一类人的“炒家”“炒手”“炒友”“炒族”。语言与社会的“共变性”与适应性在这里得到鲜明的体现。“炒”类词语的运用,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从心理层面看,“炒”类词语的走俏,其实代表着一种时尚,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不用“开除”“解雇”,而用“炒鱿鱼”,不用“捧明星”而用“炒明星”,都给人一种新异、奇特而又生动、形象的感受。
从语言自身因素看,汉语词语一般由语素跟语素灵活组合而成,“炒”类词语也是这样衍生出来的。它没有做任何形态的变化,却承载新的信息,形成新义新用法,拓宽了汉语同义词的阵容,满足了语言交际上灵活性、丰富性的需求。从修辞方面看,“炒”具有较强的形象色彩,表意生动、形象。“炒”要掌握火候,随时翻动,而无论是炒股,炒房,还是炒明星,炒新闻,都要掌握行情,抓住时机,适时调整。因此,“炒”字表意传神、形象。
从文化层面看,“炒”字词义扩大,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人们的功利思想。在《“炒”字最热恐非国民之福》一文中,作者认为:“炒”其实就是推销和做广告。炒作的过程,就是一个用各种事先策划好的具有刺激、怪异、黄色、奇特等要素的事件或信息,吸引消费者或投资者注意力的过程。其后果是“可能诱发更多的投机行为”,以至于作者为“炒”在当今中国热到如此非理性的地步,感到担忧。
(以上例句均来自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
注释:
①邬凤英.《“炒”字最热恐非国民之福》.《中国青年报》,2007.第12321期.
②沈孟璎.《走俏的“招”类词语---从武侠世界到现实生活》.《修辞学习》 2002.(6).
④⑤华旭.《说“炒”》.《逻辑与语言学习》. 1994年 .(2).
参考文献:
[1]曾详喜.从“炒”字看汉语词语演变及其原因[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2).
[2]华旭.说“炒”[J].逻辑与语言学习, 1994,(2).
[3]杨华.汉语新词语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北京市语言学会《新词语词典》编写组.新词语词典[Z]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
(代莹,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一、“炒”之涵义与用法
(一)什么是“炒”?《辞源》释曰:“煎炒,火乾。本作‘鬻’”。《汉语大字典》解释为“把食物或其他东西放在锅里加热翻动使热或使干。”显然,炒是动词。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做词根构词。如:“炒勺”“炒面”“炒货”“炒冷饭”等。其本义现在也经常使用。例如:
(1)锅里加橄榄油少许(其他的油也可),倒入葱花儿炒炒,倒入海带,圆白菜,红椒丝,橄榄菜一匙,炒炒,转中火,倒入米饭炒匀即可。
(2)倒入鸡块,翻炒3分钟,放入料酒一勺,锅内渐有水汁出来,将其倒入碗内待用。
“我们知道,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表征,它除了催生出许多新词语之外,也赋予固有词语新义新用法。”[2](P4)“炒”从原本表示一种烹调方法的意义,引申为“经营”或“带投机性质的倒买倒卖活动”的意思。例如:
(3)实际上,忙来忙去还仅仅是个开始,下一步最关键的是借11月北京车展之前的机会,各品牌一定还会大炒特炒。
(4)比如说房价失去理智地上涨,资本是得到了扩张,国家,开发商,炒房者都赚了大钱,但结果是老百姓买不起房,民怨沸腾了。
此外,还引申为“解雇”之义。这一意思与“炒鱿鱼”一词有关。《汉语大词典》解释“炒鱿鱼”为:比喻被解雇,卷起铺盖离开。因铺盖卷起像炒热的鱿鱼作筒状,故称。这种新义已广泛使用。例如:
(5)次周末,东家要在家里请20多位客人开派对,让黎华一个人准备膳食,她根本不可能干完,就炒了东家的鱿鱼。
(6)今天,我炒掉了本公司一复旦大学的本科生。
(二)“炒”之用法。炒作为动词,其用法主要有:
1.可做谓语动词直接带受事宾语。如“炒菜”“炒鸡蛋”等。随着“炒”新词义的出现,其受事宾语,即“炒”的关系对象,和过去相比,已大大增多了。出现了诸如“炒地”“炒房”“炒金”“炒网”“炒明星”等词。如:
(7) 深圳去年买房置业者中有超过30%在获得产权证后半年内转手,被房地产市场视为短期炒房行为。
(8)制片人同意我的看法,但在“收视率”的重压下,不敢走出炒明星冷饭的恶性循环。
2.可带动量宾语如:“炒一下”“炒一番”“炒一回”。
(9)把西红柿倒入锅内,炒一下,放小许水。
(10)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酝酿的“费改税”,年年被炒一番,却年年不了了之。
(11)炒一回老板 炒老板的经历决不是为了练胆儿,说穿了还是让自己保持一分创业的勇气和自信。
3.可带补语,构成一个动补词语。如“炒熟”“炒热”等。如:
(12)先将芝麻炒熟,最好研成细末,待米煮熟后,拌入芝麻同食。
4.“炒”可受形容词修饰,构成偏正词语。如“爆炒”“快炒”“生炒”“短炒”“明炒”“恶炒”、热炒等。
(13)几年来媒体热炒的空客与波音的“飞机尺寸之争”和“航线战略之争”,似乎已不再重要。
(14)近日,众多游戏厂商纷纷恶炒明星代言人,有传超女历娜将代言某款Q版游戏,但八字还未一撇。
二、走俏原因浅析
“炒”字力敌“秀”“炫”“房”等字,一跃成为汉语盘点2006字词征集活动得票最多的国内词,“让参加发布仪式的普通网民对它的当选,有会心一笑的感觉。”[3](第二版)可见,“炒”及“炒”类词语的走俏,定有其诱发的原因。
从社会层面看,当今的中国处于市场经济时期,“炒”的引申义“经营”“解雇”特别适应当前的各种商业行为。其实,“炒”作为“经营”“倒买倒卖”一义早已存在, “几十年前就使用的‘炒地皮’‘炒金’等词语中的‘炒’,就是这个意思。”[4](P43)但“奇怪的是,不知什么原因,‘炒’的这个意义并没有归纳进通行的辞书里。”[5](P43)可见,“炒”的这一引申义在最初并不为人们所常用和重视。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经济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炒”类词语已涉及到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既有饮食的“炒粉”“炒蛋”,也有商业的“炒楼”“炒股”“炒邮”“炒兰”“炒基金”“炒票”;既有娱乐的“炒明星”“炒新闻”,也有表示一类人的“炒家”“炒手”“炒友”“炒族”。语言与社会的“共变性”与适应性在这里得到鲜明的体现。“炒”类词语的运用,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从心理层面看,“炒”类词语的走俏,其实代表着一种时尚,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不用“开除”“解雇”,而用“炒鱿鱼”,不用“捧明星”而用“炒明星”,都给人一种新异、奇特而又生动、形象的感受。
从语言自身因素看,汉语词语一般由语素跟语素灵活组合而成,“炒”类词语也是这样衍生出来的。它没有做任何形态的变化,却承载新的信息,形成新义新用法,拓宽了汉语同义词的阵容,满足了语言交际上灵活性、丰富性的需求。从修辞方面看,“炒”具有较强的形象色彩,表意生动、形象。“炒”要掌握火候,随时翻动,而无论是炒股,炒房,还是炒明星,炒新闻,都要掌握行情,抓住时机,适时调整。因此,“炒”字表意传神、形象。
从文化层面看,“炒”字词义扩大,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人们的功利思想。在《“炒”字最热恐非国民之福》一文中,作者认为:“炒”其实就是推销和做广告。炒作的过程,就是一个用各种事先策划好的具有刺激、怪异、黄色、奇特等要素的事件或信息,吸引消费者或投资者注意力的过程。其后果是“可能诱发更多的投机行为”,以至于作者为“炒”在当今中国热到如此非理性的地步,感到担忧。
(以上例句均来自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
注释:
①邬凤英.《“炒”字最热恐非国民之福》.《中国青年报》,2007.第12321期.
②沈孟璎.《走俏的“招”类词语---从武侠世界到现实生活》.《修辞学习》 2002.(6).
④⑤华旭.《说“炒”》.《逻辑与语言学习》. 1994年 .(2).
参考文献:
[1]曾详喜.从“炒”字看汉语词语演变及其原因[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2).
[2]华旭.说“炒”[J].逻辑与语言学习, 1994,(2).
[3]杨华.汉语新词语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北京市语言学会《新词语词典》编写组.新词语词典[Z]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
(代莹,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