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阶梯。那么,语文教师该怎样用“设疑引思”来引领语文课堂走向高效呢?本文将从设疑引思的层次性、趣味性、启发性三个方面来阐述应如何运用巧妙设疑来引领语文课堂走向高效。
一、课堂设疑应考虑层次性
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受。为此,可专门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对于提问的设计,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推进和扩展的顺序。按照这样的一个顺序,教师能节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动,可以重点突破,从重点问题入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
面对课本里的“随君直到夜郎西”,学生怀疑课文是错误的。不只因为之前他读过“随风直到夜郎西”,更因为他认为李白是一个彻骨的浪漫者。他认为一个“君”字让诗句的境界大跌,而“风”字则更见李白的浪漫情怀。这“风”会因了思念的温情而直扑王昌龄的胸怀,让他不再那么寂寞,不再那么惆怅。这解读是多么富有诗意与温情!面对教材“双袖龙钟泪不干”之“龙钟”为“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的注解,学生发出了疑的声音——为什么“龙钟”定要解释为“沾湿”?双袖都因为“我”的思亲之切而被感动的流泪难道不比双袖因为“我”的泪水而沾湿更具动人心魄的张力吗?更能将“我”的情思拉长吗?感天动地窦娥冤,催袖落泪岑参思,“龙钟”为什么就不能理解为“流泪”呢?这声音是多么得掷地有声!这样的疑,有理有据。这样的疑,何止一二。
有的课文并不是由浅入深的构思,而且开头难以理解,后面却峰回路转,所以教师设计提问就要打破现有的序列,重新组成容易理解的序列,一般这种课文可以从结尾入手。如《拿来主义》这一课,开头一部分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学生难以理解。可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抓住学生容易理解的中心论点,从中间入手,扣紧“所以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设计提问“怎样来拿?”并借助“所以”来推断“为什么拿?”学生有了容易理解的“怎样拿”作为自己的知识铺垫,“为什么拿”的部分也就容易理解了。
所以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既要考虑问题的深浅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水平,设计好课堂提问的顺序,使一个个问题由浅入深依次逐个解决,犹如长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决前一个问题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打下基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是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必然结果。搞好提问设计的顺序为课堂教学成功进行达到良好的效果作了一个有效的准备。教师提问设计的大体方向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的,到了具体课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能够随机应变。
二、课堂设疑应注重启发性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粤教版必修4《善良》课文中有一句:“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谁都不是满瓶子,有表现欲的都想晃荡,与善良不善良无关(学生甲)。世界上没有满瓶子的人,写文章就是晃荡,难道就说王蒙不善良了(学生乙)。老师,您也不是满瓶子吧,讲课不也是晃荡吗?我们也在晃荡,因此说我们不善良我可不服气(学生丙)……通过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实现常识的思辨冲突,对话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双向沟通。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它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三、课堂设疑应强调趣味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妙,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粤教版选修4《捕蝶者》这篇课文借捕蝶者打着美的旗号捕杀蝴蝶的残忍说明观点:不能以伟大的事业为借口去牺牲美丽的生命。有的同学认为,为了伟大的事业,不妨以牺牲美丽的生命为代价,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伟大的事业,全世界牺牲了数以千万的美丽的生命,这不是什么借口;有的同学认为作者的观点属于狭隘的人道主义,没有普遍性。人的思想自由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阅读者产生思辨冲突,老师应提供适当的课堂机会让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锻炼,鼓励学生去解读审视阅读对象,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解读形成文字,与作者对话。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而引领语文课堂走向更高效。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课堂设疑应考虑层次性
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受。为此,可专门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对于提问的设计,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推进和扩展的顺序。按照这样的一个顺序,教师能节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动,可以重点突破,从重点问题入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
面对课本里的“随君直到夜郎西”,学生怀疑课文是错误的。不只因为之前他读过“随风直到夜郎西”,更因为他认为李白是一个彻骨的浪漫者。他认为一个“君”字让诗句的境界大跌,而“风”字则更见李白的浪漫情怀。这“风”会因了思念的温情而直扑王昌龄的胸怀,让他不再那么寂寞,不再那么惆怅。这解读是多么富有诗意与温情!面对教材“双袖龙钟泪不干”之“龙钟”为“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的注解,学生发出了疑的声音——为什么“龙钟”定要解释为“沾湿”?双袖都因为“我”的思亲之切而被感动的流泪难道不比双袖因为“我”的泪水而沾湿更具动人心魄的张力吗?更能将“我”的情思拉长吗?感天动地窦娥冤,催袖落泪岑参思,“龙钟”为什么就不能理解为“流泪”呢?这声音是多么得掷地有声!这样的疑,有理有据。这样的疑,何止一二。
有的课文并不是由浅入深的构思,而且开头难以理解,后面却峰回路转,所以教师设计提问就要打破现有的序列,重新组成容易理解的序列,一般这种课文可以从结尾入手。如《拿来主义》这一课,开头一部分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学生难以理解。可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抓住学生容易理解的中心论点,从中间入手,扣紧“所以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设计提问“怎样来拿?”并借助“所以”来推断“为什么拿?”学生有了容易理解的“怎样拿”作为自己的知识铺垫,“为什么拿”的部分也就容易理解了。
所以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既要考虑问题的深浅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水平,设计好课堂提问的顺序,使一个个问题由浅入深依次逐个解决,犹如长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决前一个问题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打下基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是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必然结果。搞好提问设计的顺序为课堂教学成功进行达到良好的效果作了一个有效的准备。教师提问设计的大体方向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的,到了具体课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能够随机应变。
二、课堂设疑应注重启发性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粤教版必修4《善良》课文中有一句:“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谁都不是满瓶子,有表现欲的都想晃荡,与善良不善良无关(学生甲)。世界上没有满瓶子的人,写文章就是晃荡,难道就说王蒙不善良了(学生乙)。老师,您也不是满瓶子吧,讲课不也是晃荡吗?我们也在晃荡,因此说我们不善良我可不服气(学生丙)……通过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实现常识的思辨冲突,对话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双向沟通。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它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三、课堂设疑应强调趣味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妙,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粤教版选修4《捕蝶者》这篇课文借捕蝶者打着美的旗号捕杀蝴蝶的残忍说明观点:不能以伟大的事业为借口去牺牲美丽的生命。有的同学认为,为了伟大的事业,不妨以牺牲美丽的生命为代价,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伟大的事业,全世界牺牲了数以千万的美丽的生命,这不是什么借口;有的同学认为作者的观点属于狭隘的人道主义,没有普遍性。人的思想自由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阅读者产生思辨冲突,老师应提供适当的课堂机会让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锻炼,鼓励学生去解读审视阅读对象,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解读形成文字,与作者对话。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而引领语文课堂走向更高效。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