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本中收录的诗文,都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瑰丽璀璨的珍珠。它们琅琅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特别是对于古诗,古诗一般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因此,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古诗教学 审美感受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22-01
1 运用多媒体手段,激起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却兴趣不浓。因而,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途”为“乐园”了。
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2 营造氛围,提高赏美能力
多媒体手段好,但既不能滥用,又不能不用,那么,何时用才是恰当的呢?笔者认为,一是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总的来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大多还是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用能将形、色、味、动感极强的内容都体现出来的多媒体课件来取代单凭教师一讲到底的劳动效果要好得多,它能全方位调动起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使之全身心投入,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能,也就保证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文字美的感染力对学生来说是很苍白的,而“多媒体语文课”则能较好的营造氛围使学生欣赏美。我在讲《蒹葭》这篇课文时,以芦苇的茂盛和大海的苍茫,凄清的画面为背景播放《在水一方》的音乐,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此氛围之下指导学生朗读,老师略加点拨,反复几遍,并让学生欣赏课文朗读带,学生便能较好的领悟到作者当时的那种思念的情感。这样,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欣赏美的能力,同时较好的完成了语文教学。
3 文像并茂,鉴赏行为美
孟子主张“充实之谓美”,主要就是要求做“美德之人”。初中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阶段,是非善恶的鉴别能力还是有限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初中课文中诸多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表现出来的行为美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优秀人物品格能使学生心灵产生感应,情操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实现升华。通过他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和可贵精神,是语言教学审美渗透的首要内容。如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不畏艰难、机智勇敢、奋不顾身的革命先驱;不畏强暴,热爱劳动人民,关怀进步青年的鲁迅;感时忧国,眷念家人的爱国诗人杜甫,所有这些人物的高尚情操,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电脑的交互控制性,将信息从最适合学生习惯、最容易为人接受的形式—— 图像,提供给他们。课前,我从别的媒体上扫描、剪辑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图像,调集声、光、色等现代科技手段,融音乐、声响和画外音为一体,适当地再配以文字说明,营造出特殊的课堂气氛,强烈渲染、烘托出主体形象,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回忆,使文中人物的品德感动人,信念鼓舞人、理想教诲人,心灵震撼人。这样,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德的概括提炼就水到渠成。如在教学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春望》时,我先剪辑了一段有关安史之乱的录像,再配以背景介绍,学生边看边听,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天宝十五年,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再出示杜甫本人的图片,附上作者简介的滚动文字,学生就会比纯粹的看书更感兴趣。诗歌教学主要是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背诵诗歌。所以我在学生朗诵时配上音乐,屏幕上的诗句随着朗读的节奏颜色发生变化。律诗的吟诵很讲究顿挫,我又在关键字上做上不同的符号,提醒学生注意顿挫和重读。伴着流畅的音乐,学生们跟着节奏的朗读出奇的好。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再调皮的学生也总能做到全神贯注,生怕错过了哪个美丽的镜头。到课快结束的时候,连平时最胆小、最怕背诵的一个学生也怯怯地举起了手,要求配上音乐进行背诵。这是我从没想到的,也是我尝试借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成功之处。
4 创设情境,在实践中创造美
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每一个句子、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的动机,即:‘我为了什么而说’,这一活动是从哪些情绪的诱因和需要的源泉而来的。口头语言的情境每一分钟都在创造着每一次舌头的转动、谈话和对话的动机。”这就是说,学生要自然地说话,是由于内心的诱因和需要而引起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最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文,同样需要内心的诱因和需要,只有当学生内部的动机需要表达的时候,才能写好文章。因此,在语文说话和作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想象”。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美的对象的不断扩大,人类的审美感受也在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 冀学锋,唐淑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8):74-77.
[2] 姜华.高中诗歌高效课堂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 郁圣楠.诗歌教学中认识、审美与陶冶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 张扬.论基于“体验”的诗歌教学[D].苏州大学,2012.
[5] 谭悦.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内容研究[D].西南大学,2011.
[6] 林玲.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D].扬州大学,2004.
[7] 王静.试论诗歌开放型阅读教学中的“话语权”下放[D].湖南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多媒体 古诗教学 审美感受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22-01
1 运用多媒体手段,激起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却兴趣不浓。因而,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途”为“乐园”了。
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2 营造氛围,提高赏美能力
多媒体手段好,但既不能滥用,又不能不用,那么,何时用才是恰当的呢?笔者认为,一是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总的来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大多还是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用能将形、色、味、动感极强的内容都体现出来的多媒体课件来取代单凭教师一讲到底的劳动效果要好得多,它能全方位调动起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使之全身心投入,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能,也就保证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文字美的感染力对学生来说是很苍白的,而“多媒体语文课”则能较好的营造氛围使学生欣赏美。我在讲《蒹葭》这篇课文时,以芦苇的茂盛和大海的苍茫,凄清的画面为背景播放《在水一方》的音乐,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此氛围之下指导学生朗读,老师略加点拨,反复几遍,并让学生欣赏课文朗读带,学生便能较好的领悟到作者当时的那种思念的情感。这样,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欣赏美的能力,同时较好的完成了语文教学。
3 文像并茂,鉴赏行为美
孟子主张“充实之谓美”,主要就是要求做“美德之人”。初中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阶段,是非善恶的鉴别能力还是有限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初中课文中诸多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表现出来的行为美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优秀人物品格能使学生心灵产生感应,情操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实现升华。通过他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和可贵精神,是语言教学审美渗透的首要内容。如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不畏艰难、机智勇敢、奋不顾身的革命先驱;不畏强暴,热爱劳动人民,关怀进步青年的鲁迅;感时忧国,眷念家人的爱国诗人杜甫,所有这些人物的高尚情操,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电脑的交互控制性,将信息从最适合学生习惯、最容易为人接受的形式—— 图像,提供给他们。课前,我从别的媒体上扫描、剪辑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图像,调集声、光、色等现代科技手段,融音乐、声响和画外音为一体,适当地再配以文字说明,营造出特殊的课堂气氛,强烈渲染、烘托出主体形象,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回忆,使文中人物的品德感动人,信念鼓舞人、理想教诲人,心灵震撼人。这样,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德的概括提炼就水到渠成。如在教学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春望》时,我先剪辑了一段有关安史之乱的录像,再配以背景介绍,学生边看边听,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天宝十五年,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再出示杜甫本人的图片,附上作者简介的滚动文字,学生就会比纯粹的看书更感兴趣。诗歌教学主要是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背诵诗歌。所以我在学生朗诵时配上音乐,屏幕上的诗句随着朗读的节奏颜色发生变化。律诗的吟诵很讲究顿挫,我又在关键字上做上不同的符号,提醒学生注意顿挫和重读。伴着流畅的音乐,学生们跟着节奏的朗读出奇的好。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再调皮的学生也总能做到全神贯注,生怕错过了哪个美丽的镜头。到课快结束的时候,连平时最胆小、最怕背诵的一个学生也怯怯地举起了手,要求配上音乐进行背诵。这是我从没想到的,也是我尝试借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成功之处。
4 创设情境,在实践中创造美
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每一个句子、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的动机,即:‘我为了什么而说’,这一活动是从哪些情绪的诱因和需要的源泉而来的。口头语言的情境每一分钟都在创造着每一次舌头的转动、谈话和对话的动机。”这就是说,学生要自然地说话,是由于内心的诱因和需要而引起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最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文,同样需要内心的诱因和需要,只有当学生内部的动机需要表达的时候,才能写好文章。因此,在语文说话和作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想象”。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美的对象的不断扩大,人类的审美感受也在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 冀学锋,唐淑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8):74-77.
[2] 姜华.高中诗歌高效课堂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 郁圣楠.诗歌教学中认识、审美与陶冶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 张扬.论基于“体验”的诗歌教学[D].苏州大学,2012.
[5] 谭悦.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内容研究[D].西南大学,2011.
[6] 林玲.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D].扬州大学,2004.
[7] 王静.试论诗歌开放型阅读教学中的“话语权”下放[D].湖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