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我曾读过唐代诗人王维的脍炙人口的诗作《山居秋暝》,感到这首诗赏心悦目,在艺术方面,具有多种美感。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匠心独运的结构美,以动衬静的手法美,流畅自然的音乐美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拜读它时,感到这首诗耐人寻味,在诗意方面蕴含着多种美感: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纯洁美好的社会美,心志高洁的人格美。
在颔联、颈联中,诗人选取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明月、青松、清泉、翠竹、浣女、青莲、渔舟,这些景物有天上的(如明月),地下的(如青松、翠竹等);有动态的(如浣女、渔舟),静态的(如青松);有喧闹的(如浣女),安谧的(如青松)。作者把景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的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如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暇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图画啊!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中,诗人描绘了这样一幅世外桃源式的动人的生活图景: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好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
《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诗,一方面这首诗用“赋”的方式模山范水,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另一方面,在对明月、青松、清泉、翠竹、青莲等一系列优美景物的描绘中,寄寓着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人、作家、画家用月、松、竹、莲等自然景物来比兴寄托、抒情言志的传统,有的还以描写(绘)某一景物而著称。如郑板桥以画竹而著称,周敦颐以写莲而闻名。这些景物在他们的作品中频频出现,且形神兼备,又和他们的性格、品质密切相关,因而成了他们人格的化身。不少带有松、竹、莲等景物的书画作品还常常出现在寻常人家的客厅、书房里,成了主人人格的象征物或主人追求的一种人格美。王维继承了民族文化的这一传统,在《山居秋暝》中通过月、松、泉、竹、莲等自然景物表现自己心志高洁的人格。
在“明月松间照”中,诗人选取明月、青松来暗指自己的心高志洁:青松,在秋冬时节万物凋碧时,却依然青翠挺拔,焕发出勃勃生机,它象征着诗人的超凡脱俗: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官职可谓不小。但是,由于政局的变化反复,官场的黑暗污浊,他看到了仕途的艰险,因此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在辋川别墅过半官半隐的生活。在终南山那貌似“空山”之中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世外桃源后,便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却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一般人愿意作官,且官做得越大越好,王维却放着高官不愿意去做,由半官半隐进而完全归隐;一般人觉得官场生活比隐居生活好,王维却认为“山中”比“朝中”好。由此可见,王维确实有心高志洁,超凡脱俗的一面,他把这一人格特征寄托在明月、青松中,通过景物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出来。
在“清泉石上流”中,诗人的人格在“清泉”这一景物中也有寄托。王维在《济上四贤咏》中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他曾对自己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由此可见,清泉不仅仅是作者所描绘的终南山的自然美景,更是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的写照!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翠竹、青莲也暗含诗人的人格特征:翠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象征诗人高风亮节的人格美;青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诗人峻洁高雅的人格。
明月、青松、清泉、翠竹、青莲,五种自然景物有着共同的特征:洁身自好,清高脱俗。这些景物所具有的共同品质与诗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宁静纯朴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完全一致,因而蕴含着诗人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人格美。
总之,在《山居秋暝》中,诗人选取了终南山初秋雨后的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寄寓了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
段全林,男,河南安阳人,河南新乡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在颔联、颈联中,诗人选取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明月、青松、清泉、翠竹、浣女、青莲、渔舟,这些景物有天上的(如明月),地下的(如青松、翠竹等);有动态的(如浣女、渔舟),静态的(如青松);有喧闹的(如浣女),安谧的(如青松)。作者把景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的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如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暇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图画啊!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中,诗人描绘了这样一幅世外桃源式的动人的生活图景: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好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
《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诗,一方面这首诗用“赋”的方式模山范水,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另一方面,在对明月、青松、清泉、翠竹、青莲等一系列优美景物的描绘中,寄寓着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人、作家、画家用月、松、竹、莲等自然景物来比兴寄托、抒情言志的传统,有的还以描写(绘)某一景物而著称。如郑板桥以画竹而著称,周敦颐以写莲而闻名。这些景物在他们的作品中频频出现,且形神兼备,又和他们的性格、品质密切相关,因而成了他们人格的化身。不少带有松、竹、莲等景物的书画作品还常常出现在寻常人家的客厅、书房里,成了主人人格的象征物或主人追求的一种人格美。王维继承了民族文化的这一传统,在《山居秋暝》中通过月、松、泉、竹、莲等自然景物表现自己心志高洁的人格。
在“明月松间照”中,诗人选取明月、青松来暗指自己的心高志洁:青松,在秋冬时节万物凋碧时,却依然青翠挺拔,焕发出勃勃生机,它象征着诗人的超凡脱俗: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官职可谓不小。但是,由于政局的变化反复,官场的黑暗污浊,他看到了仕途的艰险,因此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在辋川别墅过半官半隐的生活。在终南山那貌似“空山”之中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世外桃源后,便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却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一般人愿意作官,且官做得越大越好,王维却放着高官不愿意去做,由半官半隐进而完全归隐;一般人觉得官场生活比隐居生活好,王维却认为“山中”比“朝中”好。由此可见,王维确实有心高志洁,超凡脱俗的一面,他把这一人格特征寄托在明月、青松中,通过景物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出来。
在“清泉石上流”中,诗人的人格在“清泉”这一景物中也有寄托。王维在《济上四贤咏》中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他曾对自己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由此可见,清泉不仅仅是作者所描绘的终南山的自然美景,更是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的写照!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翠竹、青莲也暗含诗人的人格特征:翠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象征诗人高风亮节的人格美;青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诗人峻洁高雅的人格。
明月、青松、清泉、翠竹、青莲,五种自然景物有着共同的特征:洁身自好,清高脱俗。这些景物所具有的共同品质与诗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宁静纯朴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完全一致,因而蕴含着诗人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人格美。
总之,在《山居秋暝》中,诗人选取了终南山初秋雨后的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寄寓了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
段全林,男,河南安阳人,河南新乡学院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