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教师对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的理解、落实上仍存在一定的距离,重知识与能力目标,轻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象仍很严重。因此,教师只有将三维目标并重,齐头并进,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精神。通过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创造的神奇的56号教室的故事,更加坚信了教师的信念:要继续解放思想,全面落实课改精神,真正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转到素质教育上来。
关键词:实验;物理教学;三维目标;课改
实验课不好上,这是理化教师的一个共识。因为学生要通过自己和小组成员用现有的器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之所以说难,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要对器材的使用要熟练。二要对探究的问题要明确,且熟知实验方案。三要有坚实的实验探究能力,如观察、总结、分析、概括等。它要求学生具有的综合能力很高。因此,每次实验的目标都很难让半数以上的同学完成。所以,每次对实验我都是抱着极大的希望而来,却带着遗憾而归,对此很是郁闷。前两天在做“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实验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只有从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
按传统观念该实验也很失败,但我从中看到了成功。实验课上,我布置了两大任务、四个主题。
任务(主题)一: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任务(主题)二:探究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主题三:连接串联电路并观察其特点连接并联电路并观察其特点。主题四:分别将电流表接入电路的不同位置,测出对应的电流值分别将电流表接入干路和各支路中,测出对应的电流值。
实验过程与以往一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的不会连电路,有的把电流表并联,也有的把电流表反接了也不知道,还有的电流表量程选大了也不知道换……一节课下来,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将所有的任务完成,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只是将串联电路的电流测出来,所有的同学都把任务一中的主题一完成了。
这次实验又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神经。我总想设法改变这一现状,但这节课却没有一个完美的结果,难道这只是一种理想?
之所以我自己觉得很失败,还要从教学目标观分析了。从课改任务、课标要求看,我们教学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去设定,这在每位教师的心目中都扎下根,也被教师所接受。这是十几年课改的成果。但不能否认,教师接受是接受了,但要完全达到课标、课改要求,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原因是教师的知识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虽然教学中也设定了三维目标,但知识与技能仍然占有主导地位,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核心仍然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处于被动地位或是知识与能力的衍生品。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还与当今教学评价、评估方法与课改要求的相对滞后,仍以知识与能力考查为主有关,这就使得知识与能力的主导地位得以不断地加强与巩固。所以,教学中对目标达成度的考查仍以知识与目标为主。在上面的实验中,由于学生没有完成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这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完成,就使我有了开头的感叹与困惑。
我们不能不承认差异的存在,特别是实验动手能力上更是差异很大,因为有些同学需要慢慢地反复地练习才能掌握。这使我想到了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创造的神奇的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 “天才与圣徒”。在第56号教室里,雷夫老师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他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
雷夫·艾斯奎斯来到中国后给中国教师的建议是:教师的价值要看学生10年后!这很耐人寻味,教师的教学效果不要只是看眼前,要看长远,看自己的教育对学生长远的影响。再回到上面的实验,我觉得每个学生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能力,那就是成功的。这些成功实际上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上的成功。在实验中,一部分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一些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一段时间内困惑自己的一些问题……这对他以后的学习成长是有帮助的,这就是成功的实验。
所以,在实验目标设计上要有所考究,要分层,要有基本目标、任务目标、终极目标。这样,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完成自己能力段的目标,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可能有些学生开始只能完成基本目标,任务目标和终极目标目前没能力完成,这没有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会逐渐完成任务目标和终极目标的。
从实验目标使我想到了教学目标。实验课只是物理的一种课例,那么在其他课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呢?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时,往往从“可能考什么”上去设计的。这就脱离了学生实际和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基本目标,能力的培养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是通过教师的活动设计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已有的知识、能力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力不可能通过做几道题或教师的讲座就可以形成的,而是学生自己在不断探索中不断得以提升的。
实际上雷夫·艾斯奎斯的做法正是我们课标所预期的理想状态。雷夫·艾斯奎斯依据“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他所提倡的“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不正是我们课标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吗?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它在我们的学习上或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要想完全落实课标要求,教师还要继续解放思想,要消除急功近利的功利思想,要有大局观,要有长远观。同时,教师要走好教学的每一步,扎扎实实,循序渐进,要把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放在首位。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促进能力的增长,才能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素养,从而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彭征.浅谈初中物理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J].中小学教学,2006
(12).
[2]吕付丽,张伟.浅谈“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与落实新课程目标的
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6).
(甘肃省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
关键词:实验;物理教学;三维目标;课改
实验课不好上,这是理化教师的一个共识。因为学生要通过自己和小组成员用现有的器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之所以说难,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要对器材的使用要熟练。二要对探究的问题要明确,且熟知实验方案。三要有坚实的实验探究能力,如观察、总结、分析、概括等。它要求学生具有的综合能力很高。因此,每次实验的目标都很难让半数以上的同学完成。所以,每次对实验我都是抱着极大的希望而来,却带着遗憾而归,对此很是郁闷。前两天在做“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实验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只有从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
按传统观念该实验也很失败,但我从中看到了成功。实验课上,我布置了两大任务、四个主题。
任务(主题)一: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任务(主题)二:探究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主题三:连接串联电路并观察其特点连接并联电路并观察其特点。主题四:分别将电流表接入电路的不同位置,测出对应的电流值分别将电流表接入干路和各支路中,测出对应的电流值。
实验过程与以往一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的不会连电路,有的把电流表并联,也有的把电流表反接了也不知道,还有的电流表量程选大了也不知道换……一节课下来,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将所有的任务完成,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只是将串联电路的电流测出来,所有的同学都把任务一中的主题一完成了。
这次实验又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神经。我总想设法改变这一现状,但这节课却没有一个完美的结果,难道这只是一种理想?
之所以我自己觉得很失败,还要从教学目标观分析了。从课改任务、课标要求看,我们教学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去设定,这在每位教师的心目中都扎下根,也被教师所接受。这是十几年课改的成果。但不能否认,教师接受是接受了,但要完全达到课标、课改要求,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原因是教师的知识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虽然教学中也设定了三维目标,但知识与技能仍然占有主导地位,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核心仍然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处于被动地位或是知识与能力的衍生品。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还与当今教学评价、评估方法与课改要求的相对滞后,仍以知识与能力考查为主有关,这就使得知识与能力的主导地位得以不断地加强与巩固。所以,教学中对目标达成度的考查仍以知识与目标为主。在上面的实验中,由于学生没有完成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这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完成,就使我有了开头的感叹与困惑。
我们不能不承认差异的存在,特别是实验动手能力上更是差异很大,因为有些同学需要慢慢地反复地练习才能掌握。这使我想到了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创造的神奇的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 “天才与圣徒”。在第56号教室里,雷夫老师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他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
雷夫·艾斯奎斯来到中国后给中国教师的建议是:教师的价值要看学生10年后!这很耐人寻味,教师的教学效果不要只是看眼前,要看长远,看自己的教育对学生长远的影响。再回到上面的实验,我觉得每个学生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能力,那就是成功的。这些成功实际上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上的成功。在实验中,一部分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一些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一段时间内困惑自己的一些问题……这对他以后的学习成长是有帮助的,这就是成功的实验。
所以,在实验目标设计上要有所考究,要分层,要有基本目标、任务目标、终极目标。这样,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完成自己能力段的目标,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可能有些学生开始只能完成基本目标,任务目标和终极目标目前没能力完成,这没有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会逐渐完成任务目标和终极目标的。
从实验目标使我想到了教学目标。实验课只是物理的一种课例,那么在其他课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呢?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时,往往从“可能考什么”上去设计的。这就脱离了学生实际和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基本目标,能力的培养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是通过教师的活动设计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已有的知识、能力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力不可能通过做几道题或教师的讲座就可以形成的,而是学生自己在不断探索中不断得以提升的。
实际上雷夫·艾斯奎斯的做法正是我们课标所预期的理想状态。雷夫·艾斯奎斯依据“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他所提倡的“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不正是我们课标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吗?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它在我们的学习上或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要想完全落实课标要求,教师还要继续解放思想,要消除急功近利的功利思想,要有大局观,要有长远观。同时,教师要走好教学的每一步,扎扎实实,循序渐进,要把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放在首位。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促进能力的增长,才能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素养,从而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彭征.浅谈初中物理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J].中小学教学,2006
(12).
[2]吕付丽,张伟.浅谈“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与落实新课程目标的
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6).
(甘肃省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