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03
脑血管病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呈现“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三大特点,占国人前3位死亡病因之首,给社会以及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压力。脑血管病往往病情危重而复杂,每一个环节的处理措施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基层医院,诸多因素给临床医生带来极大的挑战与考验。因此,每遇到这类患者要沉着应对,对表现出来的每个细节都要足够的重视,不能顾此失彼,造成遗憾。
我国脑血管病的治疗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经过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长期临床实践,在诊断和救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我国急性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较过去大大降低,同时也减轻了该类患者的致残程度。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仍值得研究和探讨,在进一步降低死亡率的同时减少和减轻致残程度,提高生存质量,是所有临床医生的共同目标和努力方向。
血压的管理:70%~80%的脑血管病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急性期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如皮质类固醇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可导致血压应激性增高。但机体会适时进行生理调节。对需要急诊抗高血压治疗的病例要区分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并且要个体化治疗。一般而言,急性期血压>220/120mmHg时应给予控制血压[1]。出血性脑血管病2小时内血压降幅≤25%,24小时内降幅不应>30%(血压允许在160/100mmHg左右),72小时后血压控制在≤140/90mmHg(若患者原为3级高血压,可允许稍大于此值)。
脱水剂应用:缺血性患者有典型脑水肿依据的,甘露醇125~250ml每8~12小时1次静注,或甘油果糖250ml每12小时1次静滴,连用5~10天。病情较轻、脑水肿不明显的患者不必一律都使用脱水剂。应用脱水剂的剂量和疗程必需根据病情,合理掌握。甘露醇有渗透利尿作用,尤其与呋塞米联用会增加血电解质的排泄量,导致电解质紊乱。低钾在老年患者可引起心律失常、肠麻痹等不良现象,故监测电解质并随时给予纠正。
抑酸剂的使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发生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其机制是脑组织损伤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胃酸分泌增加,导致胃肠肌肉收缩,壁内毛细血管痉挛、黏膜缺血、坏死、糜烂出血。另外,某些药物也会引起消化道应激性出血的可能。使用抑制胃酸药物能有效防治应激性出血。预防性治疗,可用甲氰咪呱0.4~0.6g静注1~2次/日,连用5天左右;已有出血的患者,应选用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40mg静滴,1~2次/日,待出血停止后减量维持3天。抑酸药不宜过大,使用时间不宜太长,以免过度抑酸导致肠道细菌活跃、上行,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
控制癫痫样症状:脑组织水肿和缺血缺氧会发生癫痫样症状。反复发作癫痫症状可能威胁患者生命,使病情恶化,应很好的控制。首选苯巴比妥0.1~0.2g肌注,频繁抽搐的每8小时1次。持续状态选用地西泮静注。静注地西泮时应注意对患者呼吸的影响。待癫痫症状控制后改为丙戊酸钠0.2g口服,可预防发作。康复出院的患者仍有癫痫发作的,可长期服用控制发作并做好随访。
高血糖的处理:血糖升高在脑血管病急性期较为常见,是一种应激反应,部分患者可能本身存在糖尿病。脑组织水肿、缺氧是导致血糖应激性升高的主要原因,但不应>10.0mmol/L,且持续时间在发病后48小时内会自然下降。血糖≥10.0mmol/L,且持续时间≤48小时,既往无糖尿病史的患者不做干预,但输液中不应含葡萄糖或含糖的液体中加相应的胰岛素≥11.1mmol/L,应给予胰岛素治疗,短效为宜,剂量按:早>晚>中,餐前皮下注射,也可静脉给药。血糖不宜太“正常”化,在6~8mmol/L,尤其昏迷期,不宜<7mmol/L,血糖太过于“正常”,会加重脑水肿。
功能锻炼:适时对瘫痪肢体进行功能锻炼十分重要,也是减轻瘫痪程度、恢复功能的主要措施,所以功能锻炼应从早期开始,为出院后的进一步康复打下良好基础。缺血性患者只要无重要器官衰竭,从入院完成相应诊疗措施后即可开始瘫肢锻炼工作,包括自主运动、被动运动以及中医针灸。
参考文献
1 兰文玉.急性脑卒中系统治疗现状于进展[J].中国医学研究,2008,3(5):1.
脑血管病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呈现“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三大特点,占国人前3位死亡病因之首,给社会以及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压力。脑血管病往往病情危重而复杂,每一个环节的处理措施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基层医院,诸多因素给临床医生带来极大的挑战与考验。因此,每遇到这类患者要沉着应对,对表现出来的每个细节都要足够的重视,不能顾此失彼,造成遗憾。
我国脑血管病的治疗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经过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长期临床实践,在诊断和救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我国急性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较过去大大降低,同时也减轻了该类患者的致残程度。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仍值得研究和探讨,在进一步降低死亡率的同时减少和减轻致残程度,提高生存质量,是所有临床医生的共同目标和努力方向。
血压的管理:70%~80%的脑血管病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急性期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如皮质类固醇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可导致血压应激性增高。但机体会适时进行生理调节。对需要急诊抗高血压治疗的病例要区分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并且要个体化治疗。一般而言,急性期血压>220/120mmHg时应给予控制血压[1]。出血性脑血管病2小时内血压降幅≤25%,24小时内降幅不应>30%(血压允许在160/100mmHg左右),72小时后血压控制在≤140/90mmHg(若患者原为3级高血压,可允许稍大于此值)。
脱水剂应用:缺血性患者有典型脑水肿依据的,甘露醇125~250ml每8~12小时1次静注,或甘油果糖250ml每12小时1次静滴,连用5~10天。病情较轻、脑水肿不明显的患者不必一律都使用脱水剂。应用脱水剂的剂量和疗程必需根据病情,合理掌握。甘露醇有渗透利尿作用,尤其与呋塞米联用会增加血电解质的排泄量,导致电解质紊乱。低钾在老年患者可引起心律失常、肠麻痹等不良现象,故监测电解质并随时给予纠正。
抑酸剂的使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发生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其机制是脑组织损伤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胃酸分泌增加,导致胃肠肌肉收缩,壁内毛细血管痉挛、黏膜缺血、坏死、糜烂出血。另外,某些药物也会引起消化道应激性出血的可能。使用抑制胃酸药物能有效防治应激性出血。预防性治疗,可用甲氰咪呱0.4~0.6g静注1~2次/日,连用5天左右;已有出血的患者,应选用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40mg静滴,1~2次/日,待出血停止后减量维持3天。抑酸药不宜过大,使用时间不宜太长,以免过度抑酸导致肠道细菌活跃、上行,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
控制癫痫样症状:脑组织水肿和缺血缺氧会发生癫痫样症状。反复发作癫痫症状可能威胁患者生命,使病情恶化,应很好的控制。首选苯巴比妥0.1~0.2g肌注,频繁抽搐的每8小时1次。持续状态选用地西泮静注。静注地西泮时应注意对患者呼吸的影响。待癫痫症状控制后改为丙戊酸钠0.2g口服,可预防发作。康复出院的患者仍有癫痫发作的,可长期服用控制发作并做好随访。
高血糖的处理:血糖升高在脑血管病急性期较为常见,是一种应激反应,部分患者可能本身存在糖尿病。脑组织水肿、缺氧是导致血糖应激性升高的主要原因,但不应>10.0mmol/L,且持续时间在发病后48小时内会自然下降。血糖≥10.0mmol/L,且持续时间≤48小时,既往无糖尿病史的患者不做干预,但输液中不应含葡萄糖或含糖的液体中加相应的胰岛素≥11.1mmol/L,应给予胰岛素治疗,短效为宜,剂量按:早>晚>中,餐前皮下注射,也可静脉给药。血糖不宜太“正常”化,在6~8mmol/L,尤其昏迷期,不宜<7mmol/L,血糖太过于“正常”,会加重脑水肿。
功能锻炼:适时对瘫痪肢体进行功能锻炼十分重要,也是减轻瘫痪程度、恢复功能的主要措施,所以功能锻炼应从早期开始,为出院后的进一步康复打下良好基础。缺血性患者只要无重要器官衰竭,从入院完成相应诊疗措施后即可开始瘫肢锻炼工作,包括自主运动、被动运动以及中医针灸。
参考文献
1 兰文玉.急性脑卒中系统治疗现状于进展[J].中国医学研究,200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