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通过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小学语文教学占小学各科教学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兼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接触学生时间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好渗透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把语文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紧扣题眼,整体感知,在题眼的突破中渗透思想教育
题目文眼,它隐含着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紧扣题眼,整体感知,在关键字眼的突破上渗透德育是很好的时机。 例如,《一定要争气》是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为中国人民争气的感人事迹。在教学时,首先从题目入手,要求学生找出课题的关键词“争气”,知道“争气”是全文的文眼,洋溢着童第周的爱国志向和爱国豪情。那么,在释题时,抓住关键字眼“争气”进行有机渗透。首先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争气”在题目中的意思,从而领会题目的意思,渗透坚强意志,然后初读课文思考: 1. 课文中有几处讲“争气”?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 2. 读了课文以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览全文,通过突破题眼,初步了解课文 的内容,懂得了要学习童第周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为国争气的爱国主义思想。 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情感是可以影响他人的。我认为,像这样在学习一篇文章的开始突破题眼,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产生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德育,做到水乳交融,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品析词句,加深理解课文,有机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指导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感染,这也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的很好方式。 例如,叶圣陶先生在《粜米》一文中,用极朴实的语言,明暗相交,激越变化的节奏,向人们展示了旧社会的黑暗、残忍,展示了在三座大山压榨下的农民们的悲惨厄运。全文难理解的词句较多,我引导学生通过点评、对比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渗透思想教育。文中议米价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里通过对话、对比使情节一波三折,米价由十五块到五块的巨跌,农民的愤激,米行先生的冷笑;农民们的新米,帝国主义运来的洋米洋面,农民心理的突变等对比,使学生悟出:面对种种压榨,农民们根本没有活路。 一边是大丰收,一边是大跌价;一边是米多,一边是涌进中国市场的洋米洋面;一边是想透一透气,一边是要租、要债。强烈的对比,无言的愤激,让学生从中受到的思想教育是深沉的。此时,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情怎能不随之深化呢? 认识和情感是形成信念的物质基础。在品词析句中,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同时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教育。
三、诱发课文内含思想感情,恰如其分进行思想教育
大家知道,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说,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而要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性的和谐统一、完美结合,关键是教者在自己受到教育的基础上,善于诱发深之内含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做到引而不发,启发学生思考。 例如,教学《粜米》一课时,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时,让学生思考:题目是《粜米》,为什么粜米的过程写得那么简单,而卖米前询问米价却写得特别详细? 学生带着问题精读思考,领会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深受地主、资本家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永远不能摆脱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是由三座大山压迫的结果。 这样,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进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以文悟道。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好,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让课文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像霏霏的细雨,不知不觉地洒落在学生那幼小的心田里,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不仅如此,当他们跨入社会,这颗种子便会长成参天大树,这朵美丽多姿,经过沃土培育的花朵便会结出丰硕之果。
总之,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配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有序、有度的渗透,把握好教育契机,把握语文知识与德育的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以学生为主开展活动。这都有助于增强语言文字学习和德育的统一、和谐,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责编侯艳星)
一、紧扣题眼,整体感知,在题眼的突破中渗透思想教育
题目文眼,它隐含着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紧扣题眼,整体感知,在关键字眼的突破上渗透德育是很好的时机。 例如,《一定要争气》是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为中国人民争气的感人事迹。在教学时,首先从题目入手,要求学生找出课题的关键词“争气”,知道“争气”是全文的文眼,洋溢着童第周的爱国志向和爱国豪情。那么,在释题时,抓住关键字眼“争气”进行有机渗透。首先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争气”在题目中的意思,从而领会题目的意思,渗透坚强意志,然后初读课文思考: 1. 课文中有几处讲“争气”?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 2. 读了课文以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览全文,通过突破题眼,初步了解课文 的内容,懂得了要学习童第周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为国争气的爱国主义思想。 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情感是可以影响他人的。我认为,像这样在学习一篇文章的开始突破题眼,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产生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德育,做到水乳交融,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品析词句,加深理解课文,有机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指导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感染,这也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的很好方式。 例如,叶圣陶先生在《粜米》一文中,用极朴实的语言,明暗相交,激越变化的节奏,向人们展示了旧社会的黑暗、残忍,展示了在三座大山压榨下的农民们的悲惨厄运。全文难理解的词句较多,我引导学生通过点评、对比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渗透思想教育。文中议米价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里通过对话、对比使情节一波三折,米价由十五块到五块的巨跌,农民的愤激,米行先生的冷笑;农民们的新米,帝国主义运来的洋米洋面,农民心理的突变等对比,使学生悟出:面对种种压榨,农民们根本没有活路。 一边是大丰收,一边是大跌价;一边是米多,一边是涌进中国市场的洋米洋面;一边是想透一透气,一边是要租、要债。强烈的对比,无言的愤激,让学生从中受到的思想教育是深沉的。此时,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情怎能不随之深化呢? 认识和情感是形成信念的物质基础。在品词析句中,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同时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教育。
三、诱发课文内含思想感情,恰如其分进行思想教育
大家知道,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说,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而要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性的和谐统一、完美结合,关键是教者在自己受到教育的基础上,善于诱发深之内含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做到引而不发,启发学生思考。 例如,教学《粜米》一课时,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时,让学生思考:题目是《粜米》,为什么粜米的过程写得那么简单,而卖米前询问米价却写得特别详细? 学生带着问题精读思考,领会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深受地主、资本家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永远不能摆脱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是由三座大山压迫的结果。 这样,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进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以文悟道。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好,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让课文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像霏霏的细雨,不知不觉地洒落在学生那幼小的心田里,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不仅如此,当他们跨入社会,这颗种子便会长成参天大树,这朵美丽多姿,经过沃土培育的花朵便会结出丰硕之果。
总之,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配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有序、有度的渗透,把握好教育契机,把握语文知识与德育的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以学生为主开展活动。这都有助于增强语言文字学习和德育的统一、和谐,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