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时间2015年3月6日,美国宇航局“黎明号”探测器(以下简称“黎明号”)在经过历时7年半、行程49亿千米的飞行后,终于抵达谷神星,成为迄今为止第一艘环绕矮行星运行的飞行器,而且是环绕地球-月球系统外两个天体(灶神星和谷神星)的第一艘飞行器。“黎明号”任务还是美国宇航局首个使用离子推进技术实施入轨的探测任务。以往的多目标空间飞行任务使用的都是传统驱动,因而只限于进行近飞探测(在低空飞过指定地点)。综合这些方面来看,“黎明号”任务无疑是太空探测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黎明号”于美国东部时间3月6日早晨7时36分抵达谷神星。实际上,抵达过程从6日凌晨就开始了,但任务控制中心的科学家们并未睡眼惺忪地观看抵达实况转播。这是因为要等到入轨好几小时后,“黎明号”才会调整到可以向地球传输数据的姿势。所以,直到美国东部时间6日傍晚,美国宇航局才收到一个信号,证实“黎明号”状况良好,并且已经从美国东部时间6日上午大约8时36分开始进入环绕谷神星的轨道。
“黎明号”任务的目标是:通过详细调查从形成起就完整保留至今的两颗最大的原行星——谷神星和灶神星,描述太阳系最初很长时期的状况和过程。“黎明号”要回答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行星本身大小和所含水量,怎样决定行星的演化?谷神星和灶神星之所以很适合揭示这个奥秘,正是因为它们是个头最大的原行星。谷神星含冰,在地质学上非常原始;灶神星则主要是岩石,在地质学上演化程度高。它们的特征对比鲜明,可能是由于它们形成于太阳系早期的两个不同区域。
“黎明号”的主要科学任务有三个。首先,它要回溯太阳系最初起源时期的状况,了解太阳系天体的形成条件。第二,“黎明号”要确定构筑类地行星的材料单元的本质,深化对类地行星形成过程的了解。最终,它要对比研究谷神星和灶神星的不同形成与演化过程,让科学家得以确定是哪些因素在控制和决定着这些演化。
一波三折终于升空
在发射位置,当太阳能电池板回缩时,“黎明号”的长度是2.36米。当太阳能电池板完全展开时,“黎明号”的长度是19.7米。太阳能电池板的总面积是36.4平方米。“黎明号”由3台氙离子推进器驱动,这些推进器沿用的是美国宇航局“深空1号”飞船的推进技术。包括离子推进器在内的整艘“黎明号”,由一张10千瓦的多结砷化镓光伏太阳能电池板供电,这张电池板由荷兰空间局提供。
为了抵达灶神星,“黎明号”被分配了275千克的氙。为了抵达谷神星,它被分配了110千克的氙。它搭载的氙的总质量是425千克。利用携带的推进剂,“黎明号”可在任务期内执行每秒超过10千米的变速,这超过此前任何在与运载火箭分离后依赖机载推进剂的飞行器。发射“黎明号”是美国宇航局使用离子推进引擎进行的第一次纯探索任务。这艘飞行器还使用了12部0.9牛的肼推进器来实施高度控制,这有助于轨道插入。
借助引力探访“灶神”
在设备初始测试期间,“黎明号”的离子推进器累积推进力超过11天。2007年12月7日,“黎明号”开始了长期性巡航推进。2008年10月31日,“黎明号”完成了首次推进阶段,踏上飞往火星的征途,目的是在2009年近距离飞过火星时得到其引力援助。在这一首次行星际巡航阶段,“黎明号”在270天(即这一阶段的85%)中使用了自己的推进器。为了完成每秒1.81千米的总的速度改变,“黎明号”花费了近72千克的氙推进剂。2008年11月20日,“黎明号”实施第一次轨道修正机动,其1号推进器燃烧了2小时11分钟。
“黎明号”在2009年2月17日到达与火星最接近的位置,当时它距离火星549千米,成功获得火星的引力援助。这一天,“黎明号”进入安全模式,造成数据获取功能部分丧失。两天后,“黎明号”重新进入全面操作模式,功能未受到此前进入安全模式的任何影响。这既在科学家预料中,也有些出乎他们预料。“黎明号”之所以会进入安全模式,其实是由于一个软件编程故障。现在看来,幸亏这一故障并不严重。
为了从地球一路巡航至目标天体,“黎明号”的飞行轨迹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展的椭圆。美国宇航局在其网站上持续发布“黎明号”的位置和状况:2007年9月27日,发射;2009年2月17日,火星引力援助;2011年7月16日,到达灶神星,并且被灶神星的引力捕获;2011年8月11日到8月31日,进入灶神星勘测轨道;2011年9月29日到2011年11月2日,位于环绕灶神星的高轨道;2011年12月12日到2012年5月1日,位于环绕灶神星的低轨道;2012年6月15日到2012年7月25日,位于环绕灶神星的中间轨道(高轨道和低轨道之间);2012年9月5日,“黎明号”离开灶神星;2015年3月6日,抵达谷神星;2016年年初,预计结束对谷神星的主要探测任务。
随着“黎明号”逐渐接近灶神星,它的取景相机也开始对灶神星拍摄像素越来越高的照片,美国宇航局则在新闻发布会和网上发布这些照片。2011年5月3日,“黎明号”对灶神星进行首次拍照,当时它距离灶神星120万千米,也由此开始对这颗小行星实施越来越近距离的探测。2011年6月12日,“黎明号”降低了自己与灶神星之间的相对速度,为34天后的轨道插入做准备。
按照计划,在利用自己的离子引擎进行一段时间的推进后,“黎明号”于2011年7月16日世界调整时间5时插入轨道。由于在加速推进期间“黎明号”的天线背离地球,科学家无法立即证实它是否成功完成了这次机动。接着,“黎明号”重新定向,并且在2011年7月17日世界调整时间6时30分向地面控制中心“签到”。美国宇航局稍后证实收到来自“黎明号”的遥感勘测,表明这艘飞行器成功进入环绕灶神星的轨道。但这次轨道插入的准确时间无法证实,因为它取决于灶神星的质量分布,而当时这一分布并不为科学家确知,他们对此只能进行预估。
在2011年7月16日被灶神星引力捕获并进入环绕灶神星的轨道后,“黎明号”通过使用太阳能运转自己的氙离子引擎,转移到一个距离灶神星更近的较低轨道。2011年8月2日,它暂停螺旋式靠近灶神星,进入一个周期为69小时的勘测轨道,距离灶神星2750千米。2011年9月27日,它进入一个周期仅为12.3小时的勘测绘图轨道,距离灶神星680千米。最后,在2011年12月8日,它进入一个周期只有4.3小时的绘图轨道,距离灶神星才210千米。
从2014年12月1日起,“黎明号”开始对谷神星进行拍照。2015年1月13日和25日,美国宇航局发布了“黎明号”拍摄的谷神星视频资料。“黎明号”在2015年1月26日拍摄的谷神星照片的像素,超过了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同类图像。科学家表示,“新地平线号”飞行器计划在2015年5月5日拍摄的冥王星照片的像素,也将超过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同类图像。
因为已经有两只反力轮出现故障,所以“黎明号”在接近谷神星期间对它的照相观测数量,将少于它在靠近灶神星期间对灶神星的照相观测数量。照相观测要求“黎明号”改变方向,而这会消耗宝贵的肼燃料。在轨道插入,从而开始对谷神星实施全面观测之前,“黎明号”计划对谷神星进行7次(分别是在2015年1月13日和25日、2月3日和25日、3月1日、4月10日和19日)导航摄影观测,以及2次(分别是在2月12日和19日)全旋转观测。之所以会在3月和4月初出现间隙,是因为在此期间从“黎明号”最有利的观测点看去,谷神星过于靠近太阳,所以无法对它安全拍照。
由于“黎明号”已于2015年3月6日进入谷神星轨道,因此“新地平线号”如果能在2015年7月顺利抵达冥王星,那么“黎明号”就比它提前4个月开始近距离探索一颗矮行星。按照计划,为了实施首次全面绘图,“黎明号”要进入距离谷神星1.35万千米的轨道,在这个轨道中待15天。在此期间,“黎明号”对谷神星进行拍照和传感测量,所得数据都传回地球。接着,“黎明号”呈螺旋式下降到距离谷神星4430千米的勘测轨道,在这里待22天。在此期间,“黎明号”采用取景相机拍摄谷神星全球,采用可见光和红外绘图光谱仪绘制谷神星全球地图。再接着,“黎明号”螺旋式下降至距离谷神星1480千米的轨道中。2015年8月,“黎明号”将在这个轨道中开始为期两个月的环绕绘图阶段。在此期间,它将对谷神星进行像素高于勘测绘图阶段的拍摄和光谱解析。它还将拍摄谷神星表面的立体图。2015年11月,“黎明号”将开始最近距离环绕谷神星,其轨道与谷神星的距离将只有大约375千米。“黎明号”计划在这个轨道中待3个月,在此期间,采用机载伽马射线和中子探测器获取对谷神星的探测数据,同时进行引力调查。
科学家原本希望,在“黎明号”的主要探测任务完成后,它有可能在2018年对2号小行星(即智神星,位于木星和火星轨道之间)实施近飞探测。届时,智神星将跨越黄道面(是一个假想平面,理论上它包含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因为智神星轨道的倾角很高,所以就算“黎明号”能对它实施近飞探测,也只能是很短暂的探测。由于“黎明号”的反力轮迄今已有两只损坏,因此它的剩余肼燃料将需要用在提升剩余反力轮的功能,从而让“黎明号”能在谷神星的低轨道中定向方面。这样一来,它就不可能有剩余燃料来执行智神星近飞探测。科学家预料,当“黎明号”的任务结束后,它将成为谷神星的一颗永恒卫星,这是因为它最后的轨道具有高度稳定性。
本文图片由美国宇航局(NASA)提供
“黎明号”于美国东部时间3月6日早晨7时36分抵达谷神星。实际上,抵达过程从6日凌晨就开始了,但任务控制中心的科学家们并未睡眼惺忪地观看抵达实况转播。这是因为要等到入轨好几小时后,“黎明号”才会调整到可以向地球传输数据的姿势。所以,直到美国东部时间6日傍晚,美国宇航局才收到一个信号,证实“黎明号”状况良好,并且已经从美国东部时间6日上午大约8时36分开始进入环绕谷神星的轨道。
“黎明号”任务的目标是:通过详细调查从形成起就完整保留至今的两颗最大的原行星——谷神星和灶神星,描述太阳系最初很长时期的状况和过程。“黎明号”要回答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行星本身大小和所含水量,怎样决定行星的演化?谷神星和灶神星之所以很适合揭示这个奥秘,正是因为它们是个头最大的原行星。谷神星含冰,在地质学上非常原始;灶神星则主要是岩石,在地质学上演化程度高。它们的特征对比鲜明,可能是由于它们形成于太阳系早期的两个不同区域。
“黎明号”的主要科学任务有三个。首先,它要回溯太阳系最初起源时期的状况,了解太阳系天体的形成条件。第二,“黎明号”要确定构筑类地行星的材料单元的本质,深化对类地行星形成过程的了解。最终,它要对比研究谷神星和灶神星的不同形成与演化过程,让科学家得以确定是哪些因素在控制和决定着这些演化。
一波三折终于升空
在发射位置,当太阳能电池板回缩时,“黎明号”的长度是2.36米。当太阳能电池板完全展开时,“黎明号”的长度是19.7米。太阳能电池板的总面积是36.4平方米。“黎明号”由3台氙离子推进器驱动,这些推进器沿用的是美国宇航局“深空1号”飞船的推进技术。包括离子推进器在内的整艘“黎明号”,由一张10千瓦的多结砷化镓光伏太阳能电池板供电,这张电池板由荷兰空间局提供。
为了抵达灶神星,“黎明号”被分配了275千克的氙。为了抵达谷神星,它被分配了110千克的氙。它搭载的氙的总质量是425千克。利用携带的推进剂,“黎明号”可在任务期内执行每秒超过10千米的变速,这超过此前任何在与运载火箭分离后依赖机载推进剂的飞行器。发射“黎明号”是美国宇航局使用离子推进引擎进行的第一次纯探索任务。这艘飞行器还使用了12部0.9牛的肼推进器来实施高度控制,这有助于轨道插入。
借助引力探访“灶神”
在设备初始测试期间,“黎明号”的离子推进器累积推进力超过11天。2007年12月7日,“黎明号”开始了长期性巡航推进。2008年10月31日,“黎明号”完成了首次推进阶段,踏上飞往火星的征途,目的是在2009年近距离飞过火星时得到其引力援助。在这一首次行星际巡航阶段,“黎明号”在270天(即这一阶段的85%)中使用了自己的推进器。为了完成每秒1.81千米的总的速度改变,“黎明号”花费了近72千克的氙推进剂。2008年11月20日,“黎明号”实施第一次轨道修正机动,其1号推进器燃烧了2小时11分钟。
“黎明号”在2009年2月17日到达与火星最接近的位置,当时它距离火星549千米,成功获得火星的引力援助。这一天,“黎明号”进入安全模式,造成数据获取功能部分丧失。两天后,“黎明号”重新进入全面操作模式,功能未受到此前进入安全模式的任何影响。这既在科学家预料中,也有些出乎他们预料。“黎明号”之所以会进入安全模式,其实是由于一个软件编程故障。现在看来,幸亏这一故障并不严重。
为了从地球一路巡航至目标天体,“黎明号”的飞行轨迹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展的椭圆。美国宇航局在其网站上持续发布“黎明号”的位置和状况:2007年9月27日,发射;2009年2月17日,火星引力援助;2011年7月16日,到达灶神星,并且被灶神星的引力捕获;2011年8月11日到8月31日,进入灶神星勘测轨道;2011年9月29日到2011年11月2日,位于环绕灶神星的高轨道;2011年12月12日到2012年5月1日,位于环绕灶神星的低轨道;2012年6月15日到2012年7月25日,位于环绕灶神星的中间轨道(高轨道和低轨道之间);2012年9月5日,“黎明号”离开灶神星;2015年3月6日,抵达谷神星;2016年年初,预计结束对谷神星的主要探测任务。
随着“黎明号”逐渐接近灶神星,它的取景相机也开始对灶神星拍摄像素越来越高的照片,美国宇航局则在新闻发布会和网上发布这些照片。2011年5月3日,“黎明号”对灶神星进行首次拍照,当时它距离灶神星120万千米,也由此开始对这颗小行星实施越来越近距离的探测。2011年6月12日,“黎明号”降低了自己与灶神星之间的相对速度,为34天后的轨道插入做准备。
按照计划,在利用自己的离子引擎进行一段时间的推进后,“黎明号”于2011年7月16日世界调整时间5时插入轨道。由于在加速推进期间“黎明号”的天线背离地球,科学家无法立即证实它是否成功完成了这次机动。接着,“黎明号”重新定向,并且在2011年7月17日世界调整时间6时30分向地面控制中心“签到”。美国宇航局稍后证实收到来自“黎明号”的遥感勘测,表明这艘飞行器成功进入环绕灶神星的轨道。但这次轨道插入的准确时间无法证实,因为它取决于灶神星的质量分布,而当时这一分布并不为科学家确知,他们对此只能进行预估。
在2011年7月16日被灶神星引力捕获并进入环绕灶神星的轨道后,“黎明号”通过使用太阳能运转自己的氙离子引擎,转移到一个距离灶神星更近的较低轨道。2011年8月2日,它暂停螺旋式靠近灶神星,进入一个周期为69小时的勘测轨道,距离灶神星2750千米。2011年9月27日,它进入一个周期仅为12.3小时的勘测绘图轨道,距离灶神星680千米。最后,在2011年12月8日,它进入一个周期只有4.3小时的绘图轨道,距离灶神星才210千米。
从2014年12月1日起,“黎明号”开始对谷神星进行拍照。2015年1月13日和25日,美国宇航局发布了“黎明号”拍摄的谷神星视频资料。“黎明号”在2015年1月26日拍摄的谷神星照片的像素,超过了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同类图像。科学家表示,“新地平线号”飞行器计划在2015年5月5日拍摄的冥王星照片的像素,也将超过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同类图像。
因为已经有两只反力轮出现故障,所以“黎明号”在接近谷神星期间对它的照相观测数量,将少于它在靠近灶神星期间对灶神星的照相观测数量。照相观测要求“黎明号”改变方向,而这会消耗宝贵的肼燃料。在轨道插入,从而开始对谷神星实施全面观测之前,“黎明号”计划对谷神星进行7次(分别是在2015年1月13日和25日、2月3日和25日、3月1日、4月10日和19日)导航摄影观测,以及2次(分别是在2月12日和19日)全旋转观测。之所以会在3月和4月初出现间隙,是因为在此期间从“黎明号”最有利的观测点看去,谷神星过于靠近太阳,所以无法对它安全拍照。
由于“黎明号”已于2015年3月6日进入谷神星轨道,因此“新地平线号”如果能在2015年7月顺利抵达冥王星,那么“黎明号”就比它提前4个月开始近距离探索一颗矮行星。按照计划,为了实施首次全面绘图,“黎明号”要进入距离谷神星1.35万千米的轨道,在这个轨道中待15天。在此期间,“黎明号”对谷神星进行拍照和传感测量,所得数据都传回地球。接着,“黎明号”呈螺旋式下降到距离谷神星4430千米的勘测轨道,在这里待22天。在此期间,“黎明号”采用取景相机拍摄谷神星全球,采用可见光和红外绘图光谱仪绘制谷神星全球地图。再接着,“黎明号”螺旋式下降至距离谷神星1480千米的轨道中。2015年8月,“黎明号”将在这个轨道中开始为期两个月的环绕绘图阶段。在此期间,它将对谷神星进行像素高于勘测绘图阶段的拍摄和光谱解析。它还将拍摄谷神星表面的立体图。2015年11月,“黎明号”将开始最近距离环绕谷神星,其轨道与谷神星的距离将只有大约375千米。“黎明号”计划在这个轨道中待3个月,在此期间,采用机载伽马射线和中子探测器获取对谷神星的探测数据,同时进行引力调查。
科学家原本希望,在“黎明号”的主要探测任务完成后,它有可能在2018年对2号小行星(即智神星,位于木星和火星轨道之间)实施近飞探测。届时,智神星将跨越黄道面(是一个假想平面,理论上它包含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因为智神星轨道的倾角很高,所以就算“黎明号”能对它实施近飞探测,也只能是很短暂的探测。由于“黎明号”的反力轮迄今已有两只损坏,因此它的剩余肼燃料将需要用在提升剩余反力轮的功能,从而让“黎明号”能在谷神星的低轨道中定向方面。这样一来,它就不可能有剩余燃料来执行智神星近飞探测。科学家预料,当“黎明号”的任务结束后,它将成为谷神星的一颗永恒卫星,这是因为它最后的轨道具有高度稳定性。
本文图片由美国宇航局(NASA)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