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在舞蹈的日常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我们十分强调对于舞蹈基本功和舞蹈技术技巧的提高和深入,这是一个舞者进行舞蹈表演的基础,但对于一个好的舞蹈演员来说,真正所具有的价值应该是体现在对舞蹈的情感表达和舞蹈风格的表现上,表演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舞者今后的发展深度和价值,因此,如何提高舞蹈表演專业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成为我们舞蹈艺术院校所亟需解决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从日常舞蹈表演教学出发,从几个不同的方面,阐述我们在进行舞蹈表演能力培养探寻过程中所总结的经验。
[关键词]:舞蹈表演 真实 情感意识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K825.76 文献标识码:K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0- 0237 -01
引言:舞蹈是一种美的教育,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浸透人们心田,感染人们的思想、品质、情感。我认为舞蹈自心生,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把舞蹈作为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舞蹈的感染力,则是来自舞蹈内在情感的动力,如果没有内在情感的表现,任何舞蹈都将是苍白无力,没有生命的。即使你有再好的技巧那也是枉然的,因为没有表现力的舞蹈是不能与观众达成共鸣的,更谈不上让他们感动了。
一、舞蹈表演能力的重要性
舞蹈是人类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对象。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搓叹之;搓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闻一多先生也曾在他的《说舞》中谈道:“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由此可见,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把舞蹈作为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舞蹈的感染力,则是来自舞蹈内在情感的动力,如果没有内在情感的表现,任何舞蹈都将是苍白无力,没有生命的。
不少人认为舞蹈训练能够提高软度,并完成空翻,抢脸,竖叉、横叉之类的技巧时,才觉得自己的孩子的舞蹈有成效。且一些院校的舞蹈教学理念,也往往比较偏重于对身体的训练,而对于学生艺术涵养的提升和表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有些人认为“表现力”的培养应该是在学生把“功”练到一定程度之后才需考虑的事;也有些人认为学生的“表现力”出色与否是与生俱来的;还有的认为通过一两个剧目的磨练,学生就能够“开窍”,就完成了从学员到演员的跨越……等等。我认为,诸如此类的想法恰恰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大敌。
应该说,身体训练和情感培养相当于舞蹈教学的双腿,不分先后主次,缺一不可。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致力于使学生的身体硬件和思想软件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使他们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既有艺术创作的活力又具备事业发展的潜力。
上世纪80、90年代的舞蹈比赛,舞蹈的难度、技巧的确是评判的重要标准,往往是谁的动作难度大,谁有新的动作编排,谁就在赛事中拿奖。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舞蹈理论的不断创新,我国舞蹈的审美标准已经开始向舞蹈本身的艺术特质回归,开始强调舞蹈编排的美感和思想性,重视舞蹈表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近年来,从国内一系列重大舞蹈比赛的结果和评判标准来看,片面强调难度、技巧的评判标准早已落伍,舞蹈的艺术取向正在向重视表现力、感染力回归。
以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成名作《雀之灵》为例,整个舞蹈的编排完全采用写意的方式,以挺拔、舒展、奔放的舞蹈语汇,以创造性的、极具表现力的手指动作,对傣族的舞蹈语汇进行了再现和创新,将自然的造物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象”、“情”、“意”、“境”浑然天成,成为中国舞蹈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而荷花奖获奖作品《扇舞丹青》,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没有过高的难度系数,编舞者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表演者的身韵、表现力在舞蹈中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了一起。整个舞蹈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将“挥毫山水间”的意境演绎得超凡脱俗,使观众充分领略了中华文化的豪放与浪漫。
二、舞蹈表演能力提高的训练方法
培养学生内在情感和表现能力对教学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新的教学标准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强调表演的重要性加强舞蹈表演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舞蹈表演教育并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对舞蹈表演的认识和表演基本功的系统训练,形成了某些片面的认识比较突出的就是重技轻艺的现象,认为只有舞姿、动作、技巧才是正经活,研究表演是不务正业,反映在艺术教学上,则重运动素质的提高,轻艺术素质的培养,这种观念在艺术教育与舞台实践之间循环又加深了重技轻艺的思想,使得一些演员成为身体技术的巨人舞蹈艺术的矮子。
2.舞蹈表演中内心情感的激发。内心情感的激发就是内部心理技术方面的训练,这部分与戏剧基本相同。话剧的训练方法比较完整。通过各种元素的小品练习。如规定情境、想象、真实感、交流、情绪记忆等等,达到对内部心理技术的掌握,从体验中学会创造角色的方法。戏曲把情感归纳为喜、怒、哀、乐、愁、惊、恨、痴、傻呆等几个字,从各种人物出发,练习这几个方面情绪的激发与表达,对于打开一个演员的戏路是很有好处的。而舞蹈的表演训练要有一个吸收与创造的过程,对话剧的几种元素要有所侧重于选择,小品的内容也需按舞蹈的表现特点来组织,采用的形式也需采用情绪舞蹈组合的小品来练习情感与舞蹈动作及音乐的结合。
3.舞蹈表演中形体表现力的训练。人的形体各部位正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粗略的通关一下各部位的表现力,可看出人体的上半身擅长于细微深情的感情表露,而人体的下半部位,主要在于舞姿线条的构成和各种心情的舞步及技巧功能。
4.舞蹈的表情是通过面部的表露、手臂的传情、胴体的摆扭、足部的移动来统一表达人的内在情感,它对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多种情绪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在表演舞蹈和舞剧时,演员的眼神的作用特别重要,通过眼睛表露出特定的心理状态,如我国汉族舞蹈十分讲究训练眼的表情,并且分有喜眼、嗔眼、哀眼、怨眼、怒眼、爱眼等多种表情。舞蹈的表情不单由某一个动态部位来体现,如果眼的表情没有身体其他部位相配合,就很难完整表达丰富的内心感情和准确反映出特定的美的神韵。
5.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6.提高对舞蹈表演的认识营造舞蹈表演的浓厚氛围
加强舞蹈表演培养,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舞蹈表演基础理论方面的培养,让他们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什么是舞蹈,什么是舞蹈表演,舞蹈与舞蹈表演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明确舞蹈表演在舞蹈中的作用,影响和意义,让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舞蹈表演观念和舞蹈表演意识。
在舞蹈艺术中,任何动作符号都是可变的,只有表现力是检验舞蹈优秀与否的惟一标准,它同时也是“平庸”与“杰出”、“大师”与“匠人”的根本区别。所以我觉得教学要迎合我们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乃至舞蹈事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舞蹈人才,使他们能够在人生和艺术这两大舞台上都可以随心而舞。
三、总 结
舞蹈表演是艺术演员创造角色形象的艺术,其基本技术不外内部技术与外部技术两类。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多侧重于外部技术训练,而内部技术训练比较缺乏。因此,想要提高舞蹈表演能力。除了沿袭以往的舞蹈系统训练,还必须增加一些表情训练,舞蹈感觉训练以及舞蹈欣赏训练。只有将这些训练内容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才能形成一套适合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学生舞蹈表演能力提高的训练模式。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等.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2]胡尔岩. 舞蹈创作心理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8
[3]于平. 舞蹈形态学 北京舞蹈学院 1999.9
[4]于平. 舞蹈表演教学 北京舞蹈学院
[关键词]:舞蹈表演 真实 情感意识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K825.76 文献标识码:K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0- 0237 -01
引言:舞蹈是一种美的教育,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浸透人们心田,感染人们的思想、品质、情感。我认为舞蹈自心生,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把舞蹈作为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舞蹈的感染力,则是来自舞蹈内在情感的动力,如果没有内在情感的表现,任何舞蹈都将是苍白无力,没有生命的。即使你有再好的技巧那也是枉然的,因为没有表现力的舞蹈是不能与观众达成共鸣的,更谈不上让他们感动了。
一、舞蹈表演能力的重要性
舞蹈是人类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对象。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搓叹之;搓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闻一多先生也曾在他的《说舞》中谈道:“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由此可见,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把舞蹈作为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舞蹈的感染力,则是来自舞蹈内在情感的动力,如果没有内在情感的表现,任何舞蹈都将是苍白无力,没有生命的。
不少人认为舞蹈训练能够提高软度,并完成空翻,抢脸,竖叉、横叉之类的技巧时,才觉得自己的孩子的舞蹈有成效。且一些院校的舞蹈教学理念,也往往比较偏重于对身体的训练,而对于学生艺术涵养的提升和表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有些人认为“表现力”的培养应该是在学生把“功”练到一定程度之后才需考虑的事;也有些人认为学生的“表现力”出色与否是与生俱来的;还有的认为通过一两个剧目的磨练,学生就能够“开窍”,就完成了从学员到演员的跨越……等等。我认为,诸如此类的想法恰恰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大敌。
应该说,身体训练和情感培养相当于舞蹈教学的双腿,不分先后主次,缺一不可。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致力于使学生的身体硬件和思想软件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使他们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既有艺术创作的活力又具备事业发展的潜力。
上世纪80、90年代的舞蹈比赛,舞蹈的难度、技巧的确是评判的重要标准,往往是谁的动作难度大,谁有新的动作编排,谁就在赛事中拿奖。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舞蹈理论的不断创新,我国舞蹈的审美标准已经开始向舞蹈本身的艺术特质回归,开始强调舞蹈编排的美感和思想性,重视舞蹈表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近年来,从国内一系列重大舞蹈比赛的结果和评判标准来看,片面强调难度、技巧的评判标准早已落伍,舞蹈的艺术取向正在向重视表现力、感染力回归。
以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成名作《雀之灵》为例,整个舞蹈的编排完全采用写意的方式,以挺拔、舒展、奔放的舞蹈语汇,以创造性的、极具表现力的手指动作,对傣族的舞蹈语汇进行了再现和创新,将自然的造物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象”、“情”、“意”、“境”浑然天成,成为中国舞蹈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而荷花奖获奖作品《扇舞丹青》,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没有过高的难度系数,编舞者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表演者的身韵、表现力在舞蹈中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了一起。整个舞蹈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将“挥毫山水间”的意境演绎得超凡脱俗,使观众充分领略了中华文化的豪放与浪漫。
二、舞蹈表演能力提高的训练方法
培养学生内在情感和表现能力对教学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新的教学标准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强调表演的重要性加强舞蹈表演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舞蹈表演教育并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对舞蹈表演的认识和表演基本功的系统训练,形成了某些片面的认识比较突出的就是重技轻艺的现象,认为只有舞姿、动作、技巧才是正经活,研究表演是不务正业,反映在艺术教学上,则重运动素质的提高,轻艺术素质的培养,这种观念在艺术教育与舞台实践之间循环又加深了重技轻艺的思想,使得一些演员成为身体技术的巨人舞蹈艺术的矮子。
2.舞蹈表演中内心情感的激发。内心情感的激发就是内部心理技术方面的训练,这部分与戏剧基本相同。话剧的训练方法比较完整。通过各种元素的小品练习。如规定情境、想象、真实感、交流、情绪记忆等等,达到对内部心理技术的掌握,从体验中学会创造角色的方法。戏曲把情感归纳为喜、怒、哀、乐、愁、惊、恨、痴、傻呆等几个字,从各种人物出发,练习这几个方面情绪的激发与表达,对于打开一个演员的戏路是很有好处的。而舞蹈的表演训练要有一个吸收与创造的过程,对话剧的几种元素要有所侧重于选择,小品的内容也需按舞蹈的表现特点来组织,采用的形式也需采用情绪舞蹈组合的小品来练习情感与舞蹈动作及音乐的结合。
3.舞蹈表演中形体表现力的训练。人的形体各部位正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粗略的通关一下各部位的表现力,可看出人体的上半身擅长于细微深情的感情表露,而人体的下半部位,主要在于舞姿线条的构成和各种心情的舞步及技巧功能。
4.舞蹈的表情是通过面部的表露、手臂的传情、胴体的摆扭、足部的移动来统一表达人的内在情感,它对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多种情绪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在表演舞蹈和舞剧时,演员的眼神的作用特别重要,通过眼睛表露出特定的心理状态,如我国汉族舞蹈十分讲究训练眼的表情,并且分有喜眼、嗔眼、哀眼、怨眼、怒眼、爱眼等多种表情。舞蹈的表情不单由某一个动态部位来体现,如果眼的表情没有身体其他部位相配合,就很难完整表达丰富的内心感情和准确反映出特定的美的神韵。
5.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6.提高对舞蹈表演的认识营造舞蹈表演的浓厚氛围
加强舞蹈表演培养,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舞蹈表演基础理论方面的培养,让他们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什么是舞蹈,什么是舞蹈表演,舞蹈与舞蹈表演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明确舞蹈表演在舞蹈中的作用,影响和意义,让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舞蹈表演观念和舞蹈表演意识。
在舞蹈艺术中,任何动作符号都是可变的,只有表现力是检验舞蹈优秀与否的惟一标准,它同时也是“平庸”与“杰出”、“大师”与“匠人”的根本区别。所以我觉得教学要迎合我们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乃至舞蹈事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舞蹈人才,使他们能够在人生和艺术这两大舞台上都可以随心而舞。
三、总 结
舞蹈表演是艺术演员创造角色形象的艺术,其基本技术不外内部技术与外部技术两类。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多侧重于外部技术训练,而内部技术训练比较缺乏。因此,想要提高舞蹈表演能力。除了沿袭以往的舞蹈系统训练,还必须增加一些表情训练,舞蹈感觉训练以及舞蹈欣赏训练。只有将这些训练内容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才能形成一套适合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学生舞蹈表演能力提高的训练模式。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等.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2]胡尔岩. 舞蹈创作心理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8
[3]于平. 舞蹈形态学 北京舞蹈学院 1999.9
[4]于平. 舞蹈表演教学 北京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