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政治教师在备课时,备课的理念、备课的实践及备课的实效等都有较大的进步。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备课中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重教师中心地位,轻学生主体地位。
在备课过程中,多数教师不自觉地以自己的理解为出发点,而忽视学生对此已有的体验,使整个备课呈现出较重的“教师味”,而缺乏应有的“学生味”,这样的备课是缺乏实效的,长此以往会严重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材和教参、课标和生活等课程资源。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得比较多的资料就是教材和教参,甚至有的教师以“教材和教参”为本,认为认真备课就是一词一句地阅读,分析教材和教参,殊不知,这样会导致对教材的过度分析和对课程内容理解的偏离。教师在备课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和教参为基础,注重学生的生活认知和体验。
3.重知识识记,轻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
在片面追求均分和及格率的背景下,加强对知识的记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政治成绩,这成为多数教师对学生学习政治的主要要求。这种思维体现在备课上就是教师花了较多的时间研究知识点,以及“是什么”、“怎么考”等问题。比如,在学习《做诚实的人》时,老师的关注点就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做诚实的人的基本要求”,而不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不是一个诚实的人。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有效备课
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状态至少可以借助他的两个发展水平——现实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加以确定”,并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在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更高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而备课和教学决定了这两种能力之间的“互动”,因而我们要确立起“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现代备课观。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有效备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强调备课要走在教学的前面,更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要求,明确“既定的更高水平”;认真分析学生、分析各类课程资源,明确学生的“已有水平”;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探寻解决差距的方法,明确“怎么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会充分发挥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有效备课的积极作用,才能把有效备课落到实处。
三、有效备课的新要求
1.教师要“沉下去”,学生要“浮上来”。
在传统备课时,教师往往是以自己理解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小,教师“满堂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入浅出,吃透课程标准,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教参,尤其是相关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资源,还要明确三个问题:“教学目标和内容分别是什么?”“学生的现有水平?”“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能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沉得下去,学生才会真正“浮上来”。
2.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教材和课程资源并重。
课程标准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是教师教学、备课、评估的依据。要重视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分析、领会教材,并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重难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实现由“教书”向“用书”的质变。在整合课程资源时,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尤其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其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要通过观察、调研、访谈等形式重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使学生资源成为课程的重要资源。
3.准确而适度地预设。
有效备课必须有明确而适度的预设,预设是备课的深化。那么如何预设呢?
第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备课必须明确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更高水平”。这种“更高水平”在学习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教参这一环节时,就应该确定下来,而且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明确而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比较简单的可以让学生自学;理论性较强的,可以采用例证法,从而减少抽象的理论说教。比如,在处理“科学发展观”这一知识时,就应该列举典型的事例证明;强调理解运用的知识点,可以选用案例分析法;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较高的知识点,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等。
第三,明确而开放的模块和逻辑预设。实行模块预设,注重模块内部及模块之间的逻辑体系,能帮助学生从整体掌握教学内容。预设时可以根据一节课的主题或关键词划分,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划分,也可以根据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知识结构图等。比如,在预设九年级《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时,可以根据关键词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模块。通过以上的预设后,教学的主体框架就确定了,教师就可以从更高层次上把握课堂教学,教师对适时生成教学更有自信了。
4.灵活而负责地生成。
生成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生为本,按需生成。在生成的内容上,既可以是知识与能力的生成,又可以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在生成的形式上,既可以是有准备的“预生成”,又可以是即时生成;在生成的时间上,既可以是课堂生成,又可以是课后拓展。无论采取哪种生成方式,生成都是一种责任,最重要的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生成。
首先,巧妙设置问题,一个巧妙的问题,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到既定的“更高的水平”。设置问题一定要选好“点”:知识模糊处、矛盾处,让学生更加准确理解知识点;知识迁移处,让学生形成富有逻辑性的知识结构体系;思维定势处,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营造互动氛围。“学生以不同的速率、沿着不同的途径前进,彼此的最近发展区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的区域,构成学习共同体的最近发展区”。因此,要构建学习共同体,就要让学生在互动中不断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为了营造互动氛围,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典型案例分析、辩论等形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个体与共同体的互动。最后,放大典型细节。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自己的“已有水平”,因此,他们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那些能“为我所用”的细节,并作为典型加以放大。比如,在九年级《做守法公民》的备课时,我找了些关于酒驾的危害及对策的材料,并设置探究题:“从国家、社会、公民的角度谈谈,如何解决酒后驾车问题?”然后采用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学生辩论等形式进行互动。其中,有位学生根据亲身经历,向老师提出了“如果我爸爸酒后肇事逃逸,我该劝他自首吗?”这一问题,我积极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并对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和人性化处理,并由此引导学生学法、守法,以及用法维权。实践证明,这节课中的生成是成功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是高质量的。
对于备课,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需要我们遵循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备课过程中花费更多的精力思考与探寻;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学生发展的权利。可喜的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只要教师坚持探寻,教学就一定可以走在发展的前面。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重教师中心地位,轻学生主体地位。
在备课过程中,多数教师不自觉地以自己的理解为出发点,而忽视学生对此已有的体验,使整个备课呈现出较重的“教师味”,而缺乏应有的“学生味”,这样的备课是缺乏实效的,长此以往会严重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材和教参、课标和生活等课程资源。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得比较多的资料就是教材和教参,甚至有的教师以“教材和教参”为本,认为认真备课就是一词一句地阅读,分析教材和教参,殊不知,这样会导致对教材的过度分析和对课程内容理解的偏离。教师在备课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和教参为基础,注重学生的生活认知和体验。
3.重知识识记,轻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
在片面追求均分和及格率的背景下,加强对知识的记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政治成绩,这成为多数教师对学生学习政治的主要要求。这种思维体现在备课上就是教师花了较多的时间研究知识点,以及“是什么”、“怎么考”等问题。比如,在学习《做诚实的人》时,老师的关注点就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做诚实的人的基本要求”,而不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不是一个诚实的人。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有效备课
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状态至少可以借助他的两个发展水平——现实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加以确定”,并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在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更高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而备课和教学决定了这两种能力之间的“互动”,因而我们要确立起“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现代备课观。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有效备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强调备课要走在教学的前面,更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要求,明确“既定的更高水平”;认真分析学生、分析各类课程资源,明确学生的“已有水平”;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探寻解决差距的方法,明确“怎么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会充分发挥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有效备课的积极作用,才能把有效备课落到实处。
三、有效备课的新要求
1.教师要“沉下去”,学生要“浮上来”。
在传统备课时,教师往往是以自己理解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小,教师“满堂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入浅出,吃透课程标准,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教参,尤其是相关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资源,还要明确三个问题:“教学目标和内容分别是什么?”“学生的现有水平?”“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能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沉得下去,学生才会真正“浮上来”。
2.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教材和课程资源并重。
课程标准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是教师教学、备课、评估的依据。要重视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分析、领会教材,并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重难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实现由“教书”向“用书”的质变。在整合课程资源时,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尤其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其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要通过观察、调研、访谈等形式重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使学生资源成为课程的重要资源。
3.准确而适度地预设。
有效备课必须有明确而适度的预设,预设是备课的深化。那么如何预设呢?
第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备课必须明确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更高水平”。这种“更高水平”在学习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教参这一环节时,就应该确定下来,而且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明确而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比较简单的可以让学生自学;理论性较强的,可以采用例证法,从而减少抽象的理论说教。比如,在处理“科学发展观”这一知识时,就应该列举典型的事例证明;强调理解运用的知识点,可以选用案例分析法;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较高的知识点,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等。
第三,明确而开放的模块和逻辑预设。实行模块预设,注重模块内部及模块之间的逻辑体系,能帮助学生从整体掌握教学内容。预设时可以根据一节课的主题或关键词划分,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划分,也可以根据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知识结构图等。比如,在预设九年级《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时,可以根据关键词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模块。通过以上的预设后,教学的主体框架就确定了,教师就可以从更高层次上把握课堂教学,教师对适时生成教学更有自信了。
4.灵活而负责地生成。
生成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生为本,按需生成。在生成的内容上,既可以是知识与能力的生成,又可以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在生成的形式上,既可以是有准备的“预生成”,又可以是即时生成;在生成的时间上,既可以是课堂生成,又可以是课后拓展。无论采取哪种生成方式,生成都是一种责任,最重要的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生成。
首先,巧妙设置问题,一个巧妙的问题,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到既定的“更高的水平”。设置问题一定要选好“点”:知识模糊处、矛盾处,让学生更加准确理解知识点;知识迁移处,让学生形成富有逻辑性的知识结构体系;思维定势处,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营造互动氛围。“学生以不同的速率、沿着不同的途径前进,彼此的最近发展区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的区域,构成学习共同体的最近发展区”。因此,要构建学习共同体,就要让学生在互动中不断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为了营造互动氛围,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典型案例分析、辩论等形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个体与共同体的互动。最后,放大典型细节。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自己的“已有水平”,因此,他们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那些能“为我所用”的细节,并作为典型加以放大。比如,在九年级《做守法公民》的备课时,我找了些关于酒驾的危害及对策的材料,并设置探究题:“从国家、社会、公民的角度谈谈,如何解决酒后驾车问题?”然后采用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学生辩论等形式进行互动。其中,有位学生根据亲身经历,向老师提出了“如果我爸爸酒后肇事逃逸,我该劝他自首吗?”这一问题,我积极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并对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和人性化处理,并由此引导学生学法、守法,以及用法维权。实践证明,这节课中的生成是成功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是高质量的。
对于备课,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需要我们遵循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备课过程中花费更多的精力思考与探寻;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学生发展的权利。可喜的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只要教师坚持探寻,教学就一定可以走在发展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