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在“前言”中写道: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当今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各方面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或艺术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2007年开始,黑龙江省高中教育全面实行课程改革,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总的原则是:优先开设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模块——音乐鉴赏,以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化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化修养。在音乐鉴赏模块中,要坚持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为主的原则下,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达到上好音乐鉴赏课的目的。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当然有了对音乐的愉悦心情,才能对音乐产生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音乐欣赏中,音乐欣赏课形成一种古板的标准教学程序:介绍作者生平;介绍作品时代背景;练唱主题音乐;介绍作品结构;完整欣赏全曲。这种讲解音乐、分析音乐;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式教学泯灭了音乐教程的自身魅力,这种缺乏情感内涵的课程设计不仅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其至恐惧、苦恼、丧失了学习兴趣。
记得刚上班工作时,我给学生上了一堂琵琶协奏曲鉴赏课《草原放牧》,上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教唱主题音乐;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介绍弹拨乐器琵琶的特点,最后打开音响请学生们欣赏,虽然乐曲的情绪是欢快的,但是我感觉到整个教室的气氛是沉沉的、闷闷的,学生提不起一点兴致去听、去感受。过后,我对这一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现在想起来,当时的那节课无疑是失败的一节课,我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把枯燥的音乐知识灌输给学生,引起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走神。
但是,我们并不能对传统音乐欣赏教学的模式一概否定。比如:介绍作者,介绍作品时代背景,练唱主题音乐等都是必要的。只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该如何运用各种新颖有效的方法,创设出愉快学习的情境,融知识技能的学习于审美活动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且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状态下愉快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形成有好信赖的关系,那么学生就有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对作品的各种理解、想法和问题,教师以鼓励支持的态度,来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合作解决。教师放下威仪的外表和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让他们都乐于畅所欲言。艺术鉴赏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要给学生有视觉上的和谐和美感。教师的衣着要得体,美观大方,教态自然,示范动作有美感;要进行“微笑教学“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尽可能喜欢你,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友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创设课堂情境,体验愉悦教学,让学生融入音乐教学。
随着时代潮流的影响,学生大多数热衷于流行音乐,追星现象屡见不鲜,而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京剧却知道的非常少,甚至有陌生感和距离感,例如,在介绍京剧大师梅兰芳时,我首先播放电影《梅兰芳》的片段,让学生简单了解音乐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以及京剧艺术的社会地位,在欣赏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了京剧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我还请了部分学生跟随着锣鼓的节奏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虽然动作很简单,但是学生的兴趣很高。兴趣有了,自然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在体验快乐的同时又学到了相关知识。又如:在学习《节奏与节拍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节奏、节拍的音乐特征,我让学生欣赏了爱尔兰踢踏舞《大河之舞》,让学生感受节奏的魅力,然后由学生即兴创作“击鼓接龙。”学生即兴敲出一个乐句的节奏,后面的学生竭力敲出下一个乐句的节奏,并且启发学生,表现力丰富而独特的音乐节奏可以借助于拍手,跺脚和敲击乐器等方式,将其律动结构体现和强调出来。无论学生即兴表现的效果如何,对于他们的积极表现,我都给予了肯定。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享受表现的乐趣,体验音乐节奏带来的愉悦感,并提高了兴趣,使学生更加喜欢音乐。
三、探究多种课堂的途径,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就达不到音乐的教育目的。我在教学中,通过分组交流、故事的引入以及游戏介绍等教学手段,会强烈的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
比如说在讲梅兰芳的介绍中,评述梅兰芳为表达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所作的种种贡献和动人事迹,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的爱情故事,通过小故事,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总之,音乐鉴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既要有声有色的愉悦的教学形式,又要有一定的审美态度,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有效地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课的兴趣。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或艺术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2007年开始,黑龙江省高中教育全面实行课程改革,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总的原则是:优先开设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模块——音乐鉴赏,以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化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化修养。在音乐鉴赏模块中,要坚持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为主的原则下,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达到上好音乐鉴赏课的目的。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当然有了对音乐的愉悦心情,才能对音乐产生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音乐欣赏中,音乐欣赏课形成一种古板的标准教学程序:介绍作者生平;介绍作品时代背景;练唱主题音乐;介绍作品结构;完整欣赏全曲。这种讲解音乐、分析音乐;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式教学泯灭了音乐教程的自身魅力,这种缺乏情感内涵的课程设计不仅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其至恐惧、苦恼、丧失了学习兴趣。
记得刚上班工作时,我给学生上了一堂琵琶协奏曲鉴赏课《草原放牧》,上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教唱主题音乐;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介绍弹拨乐器琵琶的特点,最后打开音响请学生们欣赏,虽然乐曲的情绪是欢快的,但是我感觉到整个教室的气氛是沉沉的、闷闷的,学生提不起一点兴致去听、去感受。过后,我对这一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现在想起来,当时的那节课无疑是失败的一节课,我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把枯燥的音乐知识灌输给学生,引起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走神。
但是,我们并不能对传统音乐欣赏教学的模式一概否定。比如:介绍作者,介绍作品时代背景,练唱主题音乐等都是必要的。只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该如何运用各种新颖有效的方法,创设出愉快学习的情境,融知识技能的学习于审美活动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且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状态下愉快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形成有好信赖的关系,那么学生就有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对作品的各种理解、想法和问题,教师以鼓励支持的态度,来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合作解决。教师放下威仪的外表和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让他们都乐于畅所欲言。艺术鉴赏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要给学生有视觉上的和谐和美感。教师的衣着要得体,美观大方,教态自然,示范动作有美感;要进行“微笑教学“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尽可能喜欢你,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友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创设课堂情境,体验愉悦教学,让学生融入音乐教学。
随着时代潮流的影响,学生大多数热衷于流行音乐,追星现象屡见不鲜,而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京剧却知道的非常少,甚至有陌生感和距离感,例如,在介绍京剧大师梅兰芳时,我首先播放电影《梅兰芳》的片段,让学生简单了解音乐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以及京剧艺术的社会地位,在欣赏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了京剧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我还请了部分学生跟随着锣鼓的节奏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虽然动作很简单,但是学生的兴趣很高。兴趣有了,自然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在体验快乐的同时又学到了相关知识。又如:在学习《节奏与节拍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节奏、节拍的音乐特征,我让学生欣赏了爱尔兰踢踏舞《大河之舞》,让学生感受节奏的魅力,然后由学生即兴创作“击鼓接龙。”学生即兴敲出一个乐句的节奏,后面的学生竭力敲出下一个乐句的节奏,并且启发学生,表现力丰富而独特的音乐节奏可以借助于拍手,跺脚和敲击乐器等方式,将其律动结构体现和强调出来。无论学生即兴表现的效果如何,对于他们的积极表现,我都给予了肯定。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享受表现的乐趣,体验音乐节奏带来的愉悦感,并提高了兴趣,使学生更加喜欢音乐。
三、探究多种课堂的途径,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就达不到音乐的教育目的。我在教学中,通过分组交流、故事的引入以及游戏介绍等教学手段,会强烈的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
比如说在讲梅兰芳的介绍中,评述梅兰芳为表达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所作的种种贡献和动人事迹,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的爱情故事,通过小故事,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总之,音乐鉴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既要有声有色的愉悦的教学形式,又要有一定的审美态度,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有效地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课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