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送教下乡”的活动中,某青年骨干教师手捧曾获全国评比一等奖的优秀教案,却把课给上“砸”了。课堂上,无论他怎样启发诱导,甚至是微笑鼓励,可学生就是不捧场,无人回答他提出的问题,最后不得不在冷冷清清的尴尬氛围中草草收场。事后,该老师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不差,教案也曾获全国大奖,可为什么会上“砸”呢?最后得出结论:原因在于农村学生基础差,没有配合好。
课上“砸”了,果真是学生没有配合好老师吗?笔者不敢苟同。诚然,能够“送教下乡”,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应当堪称一流,教案能获大奖,亦肯定是经过精雕细琢,无懈可击。毫无疑问,教者在分析、理解、吃透教材上花了一番工夫,在教学过程设计上也动了一番脑筋,但他在精备教材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备学生。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学习基础各不相同,他们区别于工厂里的产品就在于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富有不同个性的人。更何况农村孩子无论在知识积累、能力水平,还是在生活经验上都明显不同于城市里的学生。那些针对城市学生设计并能上得“出彩”的教案,并不一定适用于农村里的学生。因此,以不变的教案去应对“万变”的学生,焉有不上“砸”的道理?
这样的现象经常遇见:某教师要上公开课了,首先想到的是上网查阅资料,借鉴优秀教案,而很少想到学生;集体备课时,讨论得最多的是教材分析、过程设计和方式方法的应用等,也很少谈及学生;更奇怪的是,平时备课时想得最多的不是学生,课上“砸”了,被责怪得最多的却是学生。“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口号已喊出多时,但有些老师仍然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还远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他们的眼中,学生只是配合教师“演戏”的“道具”而已,课堂中只有“配合”的份儿,其职责就是与老师进行“天衣无缝的配合”,让老师的课上得“出彩”。
曾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课程改革最关键的不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也不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而是教学观念的革新。不更新教学观念,任何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改革只会是流于形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当前课程改革中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考虑得最多的应当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服务于学生。所以当我们在备课或是上课,拿来优秀教案为我所用时,都要首先想一想:每个环节的设计,每个问题的提出是否适合于自己所教的学生,是否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找准知识的连接点和最近发展区。如果在备课时多想一想学生,多备一备学生,那么,在课堂上就会得到学生热烈的回报,无需刻意的启发诱导,课自然会上得“出彩”。
课上“砸”了,果真是学生没有配合好老师吗?笔者不敢苟同。诚然,能够“送教下乡”,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应当堪称一流,教案能获大奖,亦肯定是经过精雕细琢,无懈可击。毫无疑问,教者在分析、理解、吃透教材上花了一番工夫,在教学过程设计上也动了一番脑筋,但他在精备教材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备学生。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学习基础各不相同,他们区别于工厂里的产品就在于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富有不同个性的人。更何况农村孩子无论在知识积累、能力水平,还是在生活经验上都明显不同于城市里的学生。那些针对城市学生设计并能上得“出彩”的教案,并不一定适用于农村里的学生。因此,以不变的教案去应对“万变”的学生,焉有不上“砸”的道理?
这样的现象经常遇见:某教师要上公开课了,首先想到的是上网查阅资料,借鉴优秀教案,而很少想到学生;集体备课时,讨论得最多的是教材分析、过程设计和方式方法的应用等,也很少谈及学生;更奇怪的是,平时备课时想得最多的不是学生,课上“砸”了,被责怪得最多的却是学生。“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口号已喊出多时,但有些老师仍然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还远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他们的眼中,学生只是配合教师“演戏”的“道具”而已,课堂中只有“配合”的份儿,其职责就是与老师进行“天衣无缝的配合”,让老师的课上得“出彩”。
曾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课程改革最关键的不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也不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而是教学观念的革新。不更新教学观念,任何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改革只会是流于形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当前课程改革中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考虑得最多的应当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服务于学生。所以当我们在备课或是上课,拿来优秀教案为我所用时,都要首先想一想:每个环节的设计,每个问题的提出是否适合于自己所教的学生,是否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找准知识的连接点和最近发展区。如果在备课时多想一想学生,多备一备学生,那么,在课堂上就会得到学生热烈的回报,无需刻意的启发诱导,课自然会上得“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