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万人已殁,新冠能改变什么?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_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4月12日,美国华盛顿,人们戴着口罩登上林肯纪念堂台阶

  站在2020年回望2019年,会感觉刚刚过去的那一年,“历史感”与时间间隔如此不匹配。
  “新冠病毒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世界政治领域的“不老翁”亨利·基辛格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他认为,如何应对新冠危机,将“开启向后冠状病毒秩序转变的进程”。《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觉得当今世界需要一个新的纪年法,2020年即为“新冠元年”。事实上,“新冠危机之后,世界将大不同”,或许是最不需要专业知识的专业预测。
  “新冠病毒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对人类展开猛烈的攻击。”危机过去后,世界政治会给人留下眩晕感,不只是因为我们正在迈入的这个世界会变得陌生,还因为它的“似曾相识”—朝着人们不希望看到的方向。这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虽然新冠危机以惨烈的方式,再次证明人类在同一条船上,但这次危机,不可能消除人类社会冲突性的政治文化,反而有可能加速竞争与对抗的趋势。

变 化


  截至4月末,全球累计报告的新冠确诊病例早已突破300万,其中死亡病例达到20多万。
  病毒传染范围如此之广、致死率如此之高,首先造成的心理震撼,即是人们对传染病认知的变化。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蒙·约翰逊的说法,新冠危机让人们意识到,在与传染病的较量中,人类获得的“优势”很脆弱,久远历史里传染病导致的“大规模随机死亡”现象,并没有远离人类社会。
  在《欢迎来到后病毒世界》一文中,西蒙·约翰逊写道:“人类的大多数历史里,传染病都是一个持续的威胁,与传染病的斗争可谓人类文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19世紀中期以来,科学的进步使得人类在这场斗争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并潜移默化地将之转变为优势心理。比如,人类彻底战胜了霍乱、天花、麻疹等顽固病毒,成功把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恶性传染病“摁住”。
  “我怎么感谢都不为过,他们救了我一命。”这是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4月12日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后说的一句话。作为迄今唯一一位因感染新冠病毒而进入重症监护室的大国领导人,他的这段经历既有警示意义,又极具象征意义。约翰逊与死神擦肩而过,避免了“随机死亡”的悲剧,但并没有免于“随机中招”。传统印象中,传染病都是与身居高位的达官显贵较远,离普通百姓更近。新冠危机改变了这一切,这不可能不反映到政治中。
  新冠危机之后,专业、科学的权威性将回归到决策中。人类科技的发展,并不必然导向政治上的科学决策。在政府决策中,客观的科学判断往往受制于主观的政治盘算。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瑞尼尔·格伦德曼看来,基于科学的政治决策并非常态,“现实中,政治人物决策上的科学论述是为了给政治行为背书”。新冠危机的警示是,决策是否基于科学,不只是对错问题,还决定人的生死。
贫富悬殊不只是财富分配问题,还是一个生死概率分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社会的民粹情绪只会更强,无论是经济平等诉求还是在移民上的排外冲动。

  近年来崛起的民粹主义有很多维度,其中一个是“反智”。这一点在西方社会体现得尤为明显。特朗普不仅有“病菌恐惧症”,他长期以来还是疫苗功效质疑者。英国的公共卫生专家海蒂·拉尔森在2018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欧美国家疫苗接种率大幅下滑的现象,重要原因是对疫苗有效性的质疑。新冠危机不仅会明显弱化这种质疑,还可能使“科学”成为极化政治中最少争议的领域,至少是之一。
  弗里德曼写道:“将帮助我们渡过这场危机的是我们深层政府、大政府里专业的人才,以及他们无私的奉献。这些人是科学家、医疗专业人员、救灾专家、环境专家—都是特朗普试图‘剔除’的人。现在,我支持大政府和大医药来拯救我们。”
  危机现实切换成政治趋势,只是时间问题。大政府的回归,不会只是“美国现象”。“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它本身就是问题”,里根的这句名言,在世界上不会再有多大市场。民粹主义“摧毁建制”的动能,不会烟消云散,但在某些领域肯定会明显减弱。
  从世界范围来看,如果说“回归大政府”对某些国家来说是如何跟上政治趋势的问题,对某些国家来说则是无解的政治难题。原因不难理解,政府财力多寡决定了一切。
  新冠危机后的机构改革方面,西方国家不会把大政府变成大药房,但肯定会加大对医疗系统的资金和政策投入。财力稍微雄厚的发展中国家,也勉强能跟得上“大政府”的步伐。但对于那些经济欠发达、政府可动用的资源本已捉襟见肘的国家来说,大幅投入几乎是“镜花水月”—这样的局面可能导致更多“失败国家”。

催 化


  除了变化,还有催化。世界政治此前已经出现的变化苗头,在新冠危机的作用下可能呈激变之势。西方政治的民粹化出现在新冠危机之前,这次危机之后,西方民粹主义在某些领域会有所收敛,但在有的领域将更加凸显。
  以加大医疗系统投入为例,一旦投入进入政策领域,就不再只是政策问题,而是政治博弈。新冠危机在欧美造成了“随机中招”的事实,但事实的另一面是,贫富社区的感染率、死亡率差异明显。这让人们感觉到,贫富悬殊不只是财富分配问题,还是一个生死概率分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社会的民粹情绪只会更强,无论是经济平等诉求还是在移民上的排外冲动。
  新冠危机的这种催化作用,是单纯的经济危机没法比的,而且在影响层面上涵盖政治理念、治理体系、经济运行、对外关系等几乎所有领域。容纳更强的变革诉求,会加大西方政治体系内部的张力。这样一来,西方社会经历新冠危机之后,政治上会否出现“新冠民粹”浪潮?   与民粹主义崛起类似,主权国家意识的增强,也并非近年来的新现象。特朗普政府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及“主权”27次,其前任政府的同类报告仅提及两三次。法国总统马克龙阐述政治理念,也常把“主权”挂在嘴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应对,是战疫的主要战线,国际协调与合作沦为绝对的配角。作为以让渡部分主权构建的最成功的超国家行为体,欧盟没有证明其强于主权国家的优势。“超主权”意识将因新冠危机而遭到侵蚀。
  新冠危机如同一个放大器,放大了世界政治中的模式差异。在疫情期间,不同政治体制、文明体系的应对方式存在明显不同。东亚国家“个人服从集体”的整齐划一,与西方国家纠结于个人权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战疫的显性特征是集中领导、广泛动员、社会控制,美国的战疫彰显着联邦与州政府的分权,当然还有分歧。疫情结束后,有政党可能会付出政治代价,但不可能出现政治体制崩盘的现象。更可能的情况是,新冠危机催生出各自的“模式自信”。用美国学者丹尼·罗德里克的话说,新冠危机把各国政治变成了“强化版的自我”。
  二战以来,还没有哪次国际危机像新冠危机这样,冲击几乎所有的西方核心国家。对于西方人来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危機感,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超冷战。对“西方主导”式微的担忧,将因新冠危机而得到强化。德国前外长西格玛·加布里尔近日撰文称,不是美国或者欧洲,而是中国,向最需要援助的意大利、西班牙或非洲提供援助,“很少能如此清晰地看见,中国是如何取代西方主导角色的”。
  中国的“取代”言之过早,但西方主导者美国的退缩是不争的事实,正如美国智库欧亚集团总裁伊恩·布雷默所说,“事实上,在疫情蔓延之前,美国就开始从国际领导角色中逐渐抽身。这一趋势因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而加快”。6年前的2014年,奥巴马政府还动员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几个国家,共同抗击非洲的埃博拉疫情。6年后,特朗普政府却怒气冲冲地对世卫组织“断供”。美国角色之变,给人恍如隔世之感。
二战以来,还没有哪次国际危机像新冠危机这样,冲击几乎所有的西方核心国家。对于西方人来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危机感,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超冷战。

  美国在领导国际防疫方面退缩的同时,却在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上加码。新冠危机没有成为中美合作的契机,反而凸显了战略竞争的态势。而且,按照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的说法,中美关系因疫情外交而陷入了某种难解的僵局。“华盛顿的许多人要求中国政府承担责任。中国现在试图把自身塑造为应对全球疫情的成功典范,并利用这一时机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而这些行为只会使美国增加敌意。”
  经济问题政治化,是近年来民粹主义崛起的一个副产品,主要体现为“经济安全即国家安全”的理念。疫情期间,科技发达的西方国家,普遍因缺少“技术含量并不高”的口罩、呼吸机而恐慌。毫无疑问,这客观上会助推西方“再工业化”的浪潮。至少在某些领域,市场之手将让位于国家之手。世界经贸版图的变化,将更多地嵌入国家意志。新冠危机已经盖棺论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黄金时期已经结束。

演 化


  英国牛津大学的历史学者马克·哈里森,通过研究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大流行历史,得出了“瘟疫造就现代国家”的观点。
  他研究发现,黑死病大流行让统治精英意识到,为被统治者提供“瘟疫防控”这样的公共产品,对维持统治至关重要。从人类政治发展进程来看,这是“责任政府”的先导。现代民族国家首先诞生于欧洲,除了文艺复兴、战争、工业革命等因素,瘟疫也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从国际层面看,瘟疫防控的需要也是国家间合作的先导。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学者托马斯·伯利基,在《外交事务》上撰文指出,传染性疾病是民族国家认识到的无法单独解决的首个国际问题。他提到了这样一段历史:在法国召集下,1851年首次“国际卫生大会”(主要参与方是欧洲国家)制定了“疫期隔离国际规则”,以应对霍乱、天花、黄热病等传染病流行。
  截至1938年,“国际卫生大会”总共召开了14次,参与国也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区的国家。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会议以及其他与瘟疫防控相关的国际倡议、条约,某种程度上成了其他领域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的孵化器。1948年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就是以当时的“国际卫生大会”为蓝本。
  如果以百年为衡量的历史维度,那么无论是对国家政治还是对国际政治,瘟疫都起到了某种催化作用。而且,瘟疫的催化作用带有明显的“政治进步”指向。但如果以10年、20年为时间单位,就很难看出瘟疫的催化作用,在政治上是导向进步还是返祖。
2020年3月31日,运送新冠肺炎患者遗体的军用卡车抵达意大利北部城市博洛尼亚

  正如美国学者史蒂芬·沃尔特所说,瘟疫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政治冲突性的特征。1918年开始的西班牙大流感,制造了迄今为止最为惨烈的人类悲剧,但并没有阻止人类迈向二战的悲剧。二战结束后,世界持续数十年的相对和平、不断深化的国际合作,很难说与那场瘟疫有多大直接关系。
  新冠危机之后,世界政治的冲突性可能会更加凸显。中国还是疫情重灾区时,西方舆论猜测,那是否会成为中国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引发社会和政治动荡。美国成为疫情震中时,美国战略界惊呼,新冠危机可能是美国的“苏伊士时刻”(压倒大英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美国彻底丧失世界领导地位。这些都是新冠危机演化出的“冲突性”视角。理查德·哈斯认为,这些特征在新冠危机后的世界可能会更加突出。
  但另一方面,新冠危机又会助推国际合作的意愿。前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近日撰文称,新冠肺炎疫情证实了“全球社会”的存在。她认为,邻居的安康事关自身利益,团结是新型自利,拆毁国际组织势必付出代价。《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即使在中世纪,传染病也能迅速蔓延,那可比全球化时代早多了。“因此,即使你把全球联系减少到1348年的英国水平,也不足以阻隔病毒。如果真想通过隔离来保护自己,倒退回中世纪都没用,你得倒退回石器时代。你真能做到吗?”
中国还是疫情重灾区时,西方舆论猜测,那是否会成为中国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引发社会和政治动荡。美国成为疫情震中时,美国战略界惊呼,新冠危机可能是美国的“苏伊士时刻”。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新冠肺炎疫情都是一场全球性危机,所以很容易作出“历史转折点”的判断。这个判断正确与否,只有未来的历史能够回答。政府权力扩张的边界与公民权利的界定,将导向何种政治?国家间经济选择性脱钩与选择性联接,会造就何种全球化?大国战略竞争的烈度、合作的深度,会催生出何种世界秩序?这一切,都还处于演化的过程中。对于世界政治来说,这个过程存在“返祖”的可能,也孕育着“进步”的希望。
其他文献
编者按:温州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温州近代著名爱国爱乡人士黄溯初先生1933年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学校秉承“厚培德本、深濬智源”的办学传统,弘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坚持“顶天立地、自主开放、分类分层、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扎根温州、服务浙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成为省内外有
格是漫画的基本单位,一格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画面。漫画按照格的多少,可以分为单格漫画、两格漫画、四格漫画等。2016年全国I卷作文题使用的材料是两格漫画,此前高考漫画作文题使用的材料多为单格漫画。  对单格漫画作文的审题立意,笔者曾总结出了“四步法”:整体观察,理出构图要素;抓住细节,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联系现实,挖掘画面的寓意;选择角度,确定最佳立意。但是,用这种方法给两格漫画作文审题立意,笔者觉
摘要:比较逻辑这一运用较为普遍的思维表现形式在化学教学设计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学生在对氢键的存在、形成、类型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的学习中运用比较逻辑思维进行教学设计,易于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促使知识顺利迁移。  关键词:比较逻辑;氢键;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004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比较
知识分子要想真正有裨益于时代,首先就不要过急把太多问题归结为客观条件不具备或权力掣肘,首要的环节在于,如何有灵感地提问,准确捕捉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并得以形成历史现实机制。    想起来自己都惊讶,在2003年发生的事件中,最常在我记忆中浮现的,既不是“非典”,也不是美国对伊拉克的开战,而是学界很多朋友和认识的人对国家权力态度的转变。    2003年。知识分子的态度转变    围绕着2003年许多
摘要:“环境问题与处理”是化学与社会主题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以“社区湿垃圾异味及其危害探究”为选题,围绕“素养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重点关注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策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社区湿垃圾;异味成分测定;化学项目式学习;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20)07-006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学科核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列举了种种悖论引出医改问题的所在:人均医疗费用的百倍增长,却没有引起医院和医生的同步增长;医疗资源处于垄断地位,但名义服务价格却非常低廉;医药市场竞争激烈,药价却不降反升;世界上但凡看病难的大都是因为免费,中国却集看病难与看病贵于一身……随后他强调,对于纷扰复杂的争论以及可能推出的方案,他只关心两点——医疗服务的准入和医药的相对价格。  周指出,1
“一二一”课堂教学模式,即“一标,两段,一测”,“一标”即学习目标,“两段”即定向自学和精讲精练,“一测”即当堂检测。这一模式的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今,这一教学模式已在我校各年级各科得到广泛应用,它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明显的作用。  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这一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关于“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  这里表述的是“学习目标
学生要学好语文就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名著阅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名著阅读应该课程化教学化,要在语文课上安排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名著。我们语文课本有些篇目就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的,有的节选一篇、有的节选一个章节、有的节选一个片段。如果从课本中节选的一篇内容入手,老师加以科学的指导,授以阅读技巧,进而引导学生阅读一本书的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在由《
前不久,又发生了一起有人遭受二次碾压以致身亡的案件,事故地点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一条大马路上。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一位女子在过马路时被车撞倒在地,肇事车辆丝毫未停,逃逸而去;其间有许多过往的行人和车辆,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小心绕过,没有一个人或一辆车做出援助之举,直到又一辆汽车从该女子身上驶过。此情此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从头顶凉到脚底:世间还有如此冷漠的人群?  接下来的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
王志泽,男,1957年生,北京人,EMBA硕士。现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汇佳教育机构总裁、董事长。  王志泽出生于教育世家,带着对生动活泼的本色教育的憧憬,他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快乐地成长,全面发展自己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持本色的创造力。”“学校应该是开放的,是舞台,让人的潜质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学校不应该是竞技场!”  1993年,国家颁布政策允许私人开办中小学。王志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