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幸福徜徉,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我们的课堂应成为生本、人文、个性自由、释放本真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到轻松与自然,能给师生带来愉悦与幸福,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成长与能力提升的主要阵地,让学生幸福徜徉在学习活动之中。
[关键词]童趣盎然 情趣激荡 风趣荡漾 野趣生成 志趣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堂上应该闪现最真实的人生活力,激扬起最精彩的生命激情,这些价值取向都应该建立在幸福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幸福徜徉,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我们的课堂应成为生本、人文、个性自由、释放本真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到轻松与自然,能给师生带来愉悦与幸福,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成长与能力提升的主要阵地,让学生幸福徜徉在学习活动之中。
下面,就理想课堂的“五趣”构建,从五个方面阐述个人一些见解。
一、置身于儿童的视野,让童趣盎然于课堂
兴趣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儿童的世界是纯真、烂漫、多姿的,用儿童的视角、眼光、语言去解读语文,我们会发现课堂不是单调乏味的,而是绚丽七彩的。了解孩子的思维、需求,营造开放性的、儿童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让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童趣的学习场所,孩子会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把语文课堂教学置于一个童真的世界中,让学习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如游戏一样轻松,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主动地认识世界、感悟世界。
例如,在执教二年级《请星星》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配以美妙的音乐,创设了一个满天繁星的美丽夜空和一个交朋友的场景:“咱们来到天边,周围出现了许多星星,咱们把它们请回家和我们一起玩吧!想想看,我们得跟星星说些什么,它才愿意下来和我们玩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其邀请的语言热情而大方。增加了教学的情境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美美地诵读着诗歌,思绪飞到了月亮之上,与可爱的星星交上了朋友。
二、以情感为纽带,叫情趣激荡于课堂
语言是精神建构的土壤,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只有当精神的建构扎根于丰富的语言土壤中,才能使精神在学生生命中生根、发芽。教材作为一种载体,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着太多的情和义。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的就是唤醒生命,激扬生命。语言的流畅表达需要“情”的催发,情动则辞发。当学生的身心被情感浸润时,课堂便会焕发出如痴如醉的人化情境。“水本无波,相荡而起涟漪;石本无华,相击而生火花”。教学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断激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共振,才能达到师生、文本之情的水乳交融。
例如,在执教六年级《浮冰上》一课时,当讲到诺尼为了生存,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准备杀死爱犬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复杂心情,教师用了一段情真意切的话语:“诺尼举起小刀一步步走近尼玛克,当锋利的小刀就要划开尼玛克的胸脯,当殷红的鲜血就要染红这冰冷的浮冰……诺尼手里拿着小刀,他的心里也有一把刀子,他的心如刀绞,他百感交集,他想起了……想起了什么?”老师这样极富磁力与感染力的语言,再现了诺尼的内心独白,为学生营造出画面和场景,营造了情感的高潮,使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同身受,加深了对爱与生命的认识。大有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之感。这般情感涌流的课堂也会使学生梦牵魂系,刻骨铭心,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三、在笑谈中指导,使风趣荡漾于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会学”,而且要使学生“乐学”。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理想课堂需要教师以灵动的教学智慧,风趣的教学语言,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情怀,在教学活动中激励、探究,教师在笑谈中指导,与学生进行平等愉快的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中喜欢语文,享受语文。
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望月》一课时,营造了两个“风趣点”:一是请学生当“外甥”:“多好的境界啊!下面我来当文中的“我”,谁来当我的外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众笑)。二是故意背杨衙内的歪诗:“月儿弯弯照楼台,楼高又怕摔下来。”(生大笑,说不是古诗,是老师胡编的!) 于老师笑道:“这是京剧《望江亭》中的杨衙内做的诗!后面两句是:今天遇见张二嫂,给我送条大鱼来。杨衙内也是古人嘛!”(生笑声不止)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觉得老师有亲和力,让学生能无忌地活动,自由地说,大声地笑,课堂才会更亲切,自然,和谐,愉悦,所有的课中人才会更幸福,营造了“师生一体”的美妙境界。
四、拓宽学习与运用的领域,让野趣生成于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笔者认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课上的知识是在课本基础上可以尽最大限度开放、发散、拓展、延伸的。语文教育课堂中的“野”,表现在要培养学生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就不能只是将学生囿于四角的课堂,其学习活动应放在自然、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同时,要注意多学科融合,相得益彰,最终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堂上再现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材不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推动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因此,凭借语文课程,师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课堂相关的教育活动,学科与学科间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拓展视野,使知识有机地转化为能力,使课本内容的学习得到拓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生活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五、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使志趣形成于课堂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全人发展,它由原来的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在志趣的课堂里,三维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那将是语文人文性的缺失。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儿童受到某种教育,而且得到一定的启发,更应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利于从小培养儿童的远大志向、美好情操。
例如,在执教一年级《我很快乐》一课时,教师抓住文中语言的训练点,让学生模仿文中“我是学生,我会跑步,我很快乐”的句式表达。有学生却大声地说道:“我是鳄鱼,我会吃人,我很快乐。”受到这一启发,马上有人在下面嚷到:“我是老虎!”“我是鲨鱼!”这时,老师这样引导:“你们看,太阳的快乐在于给人类带来了光和热,我们快乐也要让别人觉得快乐。”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与启发下,学生纷纷在表达中正确认识自我,学生认识到真正的快乐是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给别人带去快乐,自己会更快乐,从而形成了健康正确的快乐概念。所以,语文课堂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的传授,还应承载着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语文课堂就要营造“趣”味幸福的语文世界。这样的课堂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会心的微笑。这样的课堂不人为制造高潮、预设精彩,而是遵循课堂的自然生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是自由的、幸福的。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湖北武汉)
[关键词]童趣盎然 情趣激荡 风趣荡漾 野趣生成 志趣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堂上应该闪现最真实的人生活力,激扬起最精彩的生命激情,这些价值取向都应该建立在幸福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幸福徜徉,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我们的课堂应成为生本、人文、个性自由、释放本真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到轻松与自然,能给师生带来愉悦与幸福,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成长与能力提升的主要阵地,让学生幸福徜徉在学习活动之中。
下面,就理想课堂的“五趣”构建,从五个方面阐述个人一些见解。
一、置身于儿童的视野,让童趣盎然于课堂
兴趣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儿童的世界是纯真、烂漫、多姿的,用儿童的视角、眼光、语言去解读语文,我们会发现课堂不是单调乏味的,而是绚丽七彩的。了解孩子的思维、需求,营造开放性的、儿童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让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童趣的学习场所,孩子会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把语文课堂教学置于一个童真的世界中,让学习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如游戏一样轻松,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主动地认识世界、感悟世界。
例如,在执教二年级《请星星》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配以美妙的音乐,创设了一个满天繁星的美丽夜空和一个交朋友的场景:“咱们来到天边,周围出现了许多星星,咱们把它们请回家和我们一起玩吧!想想看,我们得跟星星说些什么,它才愿意下来和我们玩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其邀请的语言热情而大方。增加了教学的情境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美美地诵读着诗歌,思绪飞到了月亮之上,与可爱的星星交上了朋友。
二、以情感为纽带,叫情趣激荡于课堂
语言是精神建构的土壤,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只有当精神的建构扎根于丰富的语言土壤中,才能使精神在学生生命中生根、发芽。教材作为一种载体,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着太多的情和义。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的就是唤醒生命,激扬生命。语言的流畅表达需要“情”的催发,情动则辞发。当学生的身心被情感浸润时,课堂便会焕发出如痴如醉的人化情境。“水本无波,相荡而起涟漪;石本无华,相击而生火花”。教学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断激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共振,才能达到师生、文本之情的水乳交融。
例如,在执教六年级《浮冰上》一课时,当讲到诺尼为了生存,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准备杀死爱犬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复杂心情,教师用了一段情真意切的话语:“诺尼举起小刀一步步走近尼玛克,当锋利的小刀就要划开尼玛克的胸脯,当殷红的鲜血就要染红这冰冷的浮冰……诺尼手里拿着小刀,他的心里也有一把刀子,他的心如刀绞,他百感交集,他想起了……想起了什么?”老师这样极富磁力与感染力的语言,再现了诺尼的内心独白,为学生营造出画面和场景,营造了情感的高潮,使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同身受,加深了对爱与生命的认识。大有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之感。这般情感涌流的课堂也会使学生梦牵魂系,刻骨铭心,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三、在笑谈中指导,使风趣荡漾于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会学”,而且要使学生“乐学”。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理想课堂需要教师以灵动的教学智慧,风趣的教学语言,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情怀,在教学活动中激励、探究,教师在笑谈中指导,与学生进行平等愉快的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中喜欢语文,享受语文。
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望月》一课时,营造了两个“风趣点”:一是请学生当“外甥”:“多好的境界啊!下面我来当文中的“我”,谁来当我的外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众笑)。二是故意背杨衙内的歪诗:“月儿弯弯照楼台,楼高又怕摔下来。”(生大笑,说不是古诗,是老师胡编的!) 于老师笑道:“这是京剧《望江亭》中的杨衙内做的诗!后面两句是:今天遇见张二嫂,给我送条大鱼来。杨衙内也是古人嘛!”(生笑声不止)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觉得老师有亲和力,让学生能无忌地活动,自由地说,大声地笑,课堂才会更亲切,自然,和谐,愉悦,所有的课中人才会更幸福,营造了“师生一体”的美妙境界。
四、拓宽学习与运用的领域,让野趣生成于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笔者认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课上的知识是在课本基础上可以尽最大限度开放、发散、拓展、延伸的。语文教育课堂中的“野”,表现在要培养学生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就不能只是将学生囿于四角的课堂,其学习活动应放在自然、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同时,要注意多学科融合,相得益彰,最终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堂上再现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材不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推动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因此,凭借语文课程,师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课堂相关的教育活动,学科与学科间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拓展视野,使知识有机地转化为能力,使课本内容的学习得到拓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生活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五、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使志趣形成于课堂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全人发展,它由原来的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在志趣的课堂里,三维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那将是语文人文性的缺失。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儿童受到某种教育,而且得到一定的启发,更应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利于从小培养儿童的远大志向、美好情操。
例如,在执教一年级《我很快乐》一课时,教师抓住文中语言的训练点,让学生模仿文中“我是学生,我会跑步,我很快乐”的句式表达。有学生却大声地说道:“我是鳄鱼,我会吃人,我很快乐。”受到这一启发,马上有人在下面嚷到:“我是老虎!”“我是鲨鱼!”这时,老师这样引导:“你们看,太阳的快乐在于给人类带来了光和热,我们快乐也要让别人觉得快乐。”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与启发下,学生纷纷在表达中正确认识自我,学生认识到真正的快乐是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给别人带去快乐,自己会更快乐,从而形成了健康正确的快乐概念。所以,语文课堂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的传授,还应承载着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语文课堂就要营造“趣”味幸福的语文世界。这样的课堂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会心的微笑。这样的课堂不人为制造高潮、预设精彩,而是遵循课堂的自然生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是自由的、幸福的。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