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散文就像唯美的边陲小镇吸引着许多寻幽探秘的读者,陶冶着一个又一个读者的心灵。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关键词]赏析散文 心灵净化 意境
散文是美文,形神兼备,而且字字珠玑,意蕴深厚。许久以来,散文就像唯美的边陲小镇吸引着许多寻幽探秘的读者,陶冶着一个又一个读者的心灵。中学语文教材把散文作为一道文学大餐摆在了中学生的面前,虽然这道大餐芳香四溢,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的散文课并没有让学生融进这道美丽的风景之中。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
高中语文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强化学生的认知智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用纯净的心灵来品读
散文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流淌于笔尖的产物。因此,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文以情生,有人把散文化作心灵的扬声器,那些巧妙构思,生花妙笔的由来,植根于作者对于自己表现对象的深厚感情和精辟的见解之中。
用自己真实的情感,珍贵的灵感,参透了散文教学中的奥秘,这其中一定离不开精读文本,用心感悟,让学生抓住令人感动的瞬间,换位体验走进作者,这样的散文教学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是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郁达夫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灵感是“作家创作构思过程中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豁然贯通、文思如潮的心理现象”。 因而需要的不仅仅是形象思维,还需要灵感思维,培养情感,置身情景,酝育灵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生从一个旁观的毫不相关的角色引导成与作品之中的人物、内容息息相连的角色,才能深切意会到作品中思想情感。
因此,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才能以情动情,引导学生,牵引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
二、融入美妙的意境
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又有诗一般的意境。意境即作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正所谓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确实发现美的眼睛”吧。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把更多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在品味意境时,首先要注意意境的整体性。其中既有对物象外观的艺术描绘,又有物象内蕴的传神写照;既有作者真情实感的倾注,又隐含着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评价。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感受,切忌把意和境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他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让学生汲取语言营养的最好办法,不是婆婆妈妈地“教导”,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宝——诵读。假如我们的学生朗读时能全身心的投入,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调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酝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所悟。美读是为了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在淡淡的笔调中往往孕育着人生的智慧。让我们打开想象之门,将思维无限放宽,去体会少少的文字里所蕴蓄的深厚的智慧。例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是一种提示,领起下文的来去匆匆的秋雨描写,这些提示话显然带着作者热情的赞美和浓浓的赏雨趣味。
在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敏锐地、认真地感受散文中的形象特征和细节内涵,从而达到一种美的教育与人生真谛的体悟,获得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例如开篇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但郁达夫并非这增描述。“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稍作改动,意思一点没变,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个浓重抒情的调子。
在散文这个纯净而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方知散文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参考文献]
[1]《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8期
[2]《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角度》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3]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着
[4]《沉沦》(短篇小说集)1921年,郁达夫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龙南中学)
[关键词]赏析散文 心灵净化 意境
散文是美文,形神兼备,而且字字珠玑,意蕴深厚。许久以来,散文就像唯美的边陲小镇吸引着许多寻幽探秘的读者,陶冶着一个又一个读者的心灵。中学语文教材把散文作为一道文学大餐摆在了中学生的面前,虽然这道大餐芳香四溢,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的散文课并没有让学生融进这道美丽的风景之中。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
高中语文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强化学生的认知智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用纯净的心灵来品读
散文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流淌于笔尖的产物。因此,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文以情生,有人把散文化作心灵的扬声器,那些巧妙构思,生花妙笔的由来,植根于作者对于自己表现对象的深厚感情和精辟的见解之中。
用自己真实的情感,珍贵的灵感,参透了散文教学中的奥秘,这其中一定离不开精读文本,用心感悟,让学生抓住令人感动的瞬间,换位体验走进作者,这样的散文教学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是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郁达夫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灵感是“作家创作构思过程中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豁然贯通、文思如潮的心理现象”。 因而需要的不仅仅是形象思维,还需要灵感思维,培养情感,置身情景,酝育灵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生从一个旁观的毫不相关的角色引导成与作品之中的人物、内容息息相连的角色,才能深切意会到作品中思想情感。
因此,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才能以情动情,引导学生,牵引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
二、融入美妙的意境
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又有诗一般的意境。意境即作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正所谓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确实发现美的眼睛”吧。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把更多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在品味意境时,首先要注意意境的整体性。其中既有对物象外观的艺术描绘,又有物象内蕴的传神写照;既有作者真情实感的倾注,又隐含着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评价。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感受,切忌把意和境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他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让学生汲取语言营养的最好办法,不是婆婆妈妈地“教导”,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宝——诵读。假如我们的学生朗读时能全身心的投入,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调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酝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所悟。美读是为了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在淡淡的笔调中往往孕育着人生的智慧。让我们打开想象之门,将思维无限放宽,去体会少少的文字里所蕴蓄的深厚的智慧。例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是一种提示,领起下文的来去匆匆的秋雨描写,这些提示话显然带着作者热情的赞美和浓浓的赏雨趣味。
在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敏锐地、认真地感受散文中的形象特征和细节内涵,从而达到一种美的教育与人生真谛的体悟,获得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例如开篇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但郁达夫并非这增描述。“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稍作改动,意思一点没变,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个浓重抒情的调子。
在散文这个纯净而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方知散文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参考文献]
[1]《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8期
[2]《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角度》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3]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着
[4]《沉沦》(短篇小说集)1921年,郁达夫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龙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