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处处从教学需要出发,深掘教材知识精髓,探索学习兴趣爆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能打破死气沉沉的课课堂气氛,而且能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成为化学教学素质教教育的一条事半功倍的有效捷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69-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我们化学老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要想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以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钻研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热爱化学知识,热爱化学学科,并产生积极的情感,能够积极的、主动的、自觉的学习化学。那么化学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谈一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体现了新课程对化学学科的要求,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合作学习品质和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在落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化学有了更清楚地认识,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例如,新教材中设置的“思考与交流”、“ 学与问”、“ 提示问题”以及彩色艳丽的章图,基础化学术语的英文解释,都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的相互活动,教学活动只有在愉快的气氛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下,经过师生心灵的碰撞,达到对知识认识上的共鸣,在这种和谐氛围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知识的最完美融合,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心理学家罗格斯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良好气氛的创造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我认为,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从教材出发现在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所用的教材都是新的,与以往的教材不同,新教材中设置了“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化学史话”等不同的教学栏目,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教书不是耍贫嘴,说笑话,也不是抖包袱、吊书袋。一切脱离教材,不切实际的调侃,都会有哗众取宠之嫌。与此相反,只有博览群书,深挖教材,不断研究新课标与考试说明,具备一桶水、一井水的知识功底,带着深厚的爱生激情,披文人情,把握知识要点。体会感情空间,才能理清教材思路,融会贯通,选准知识兴趣爆发点。灌满“一杯水”。
新课程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发表出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功感,而不是传统的教师一味地主宰课堂,让学生有观点不敢或者不愿意发表。因而,必须建立起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使学生能够开启创新的心扉,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发挥化学学科实验优势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化学实验,中学化学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另外,中学化学实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相互合作、协调的能力,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1、发挥实验的美育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美是化学美的重要内容。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美的感受,培养他们鉴赏美的情趣,激发追求美的热情,增强创造美的能力。在化学实验中,各种仪器质地不同,外形各异,应用各不相同,但都酷似艺术佳品,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利用它、鉴赏它是一种美的享受。化学实验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某些鲜明而有趣的现象,如:发光、发热、发声、沉淀生成和溶解、气体的逸出和吸收、颜色的骤变和消失、晶体的生成和转化等等,具有瞬息多变、色彩明快的特点。这种丰富多彩的变化不仅能准确反映出自然界中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科学规律,而且会使学生产生科学美的直观感,欣赏到化学变化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及及实验现象,并在适当时机加以点播,增加实验教学中的益智、求美、激情的教学效果。 2、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趣味实验以其简单的操作、有趣的现象、鲜明的特点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兴奋力,它在化学第二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极大的成功。趣味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管课内课外,趣味实验都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应尽量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趣味实验,引导学生创新,使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化学的无穷魅力和乐趣,智力得到很好的开发。
四、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作为化学教师,只要我们善于把生活中的现象与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有效利用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化学学习兴趣,就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在讲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时,联系生活中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可使鸡蛋变熟,引导学生体会到是反应物的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的能量总和,使抽象的道理浅显化,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原来这个过程中还蕴涵了化学原理,启发学生“生活中不是缺少化学,只是缺少发现”,引导学生自觉的把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学习有益、有用,体会到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
我们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观念指导下,不仅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意识到化学的存在、化学的魅力,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后能看到化学无处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影子,随时都能遇到化学问题,更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化工产品给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学以至用”历来就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从感知审美到延伸审美再到深化审美,最终在创造中学生的思维和对化学美的认识得以升华,达到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用化学知识解答:如喜庆的节日里色彩斑斓的烟火就是碱金属的焰色反应,银镜反应制取保温瓶瓶胆、制镜,浑浊的泥水变澄清是明矾的净水,烧鱼放些酒和醋有特殊的香味是酯,家里用的肥皂是高级脂肪酸和丙三醇在碱性条件下酯化的产物等。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回味、体会,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并从中发现美。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教学媒介,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时期教育已不再是“教师主体,学生被动”的传统模式,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化学反应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等清楚地展示出来。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的基础学科,这些微粒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多媒体素材可以完全摆脱这一问题的束缚,它可以模拟微观事物,把人们用肉眼难以看到的事物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的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教学课件可以利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素材,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课堂,直观的表现复杂的概念,加上教师及时讲解,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69-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我们化学老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要想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以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钻研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热爱化学知识,热爱化学学科,并产生积极的情感,能够积极的、主动的、自觉的学习化学。那么化学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谈一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体现了新课程对化学学科的要求,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合作学习品质和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在落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化学有了更清楚地认识,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例如,新教材中设置的“思考与交流”、“ 学与问”、“ 提示问题”以及彩色艳丽的章图,基础化学术语的英文解释,都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的相互活动,教学活动只有在愉快的气氛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下,经过师生心灵的碰撞,达到对知识认识上的共鸣,在这种和谐氛围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知识的最完美融合,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心理学家罗格斯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良好气氛的创造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我认为,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从教材出发现在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所用的教材都是新的,与以往的教材不同,新教材中设置了“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化学史话”等不同的教学栏目,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教书不是耍贫嘴,说笑话,也不是抖包袱、吊书袋。一切脱离教材,不切实际的调侃,都会有哗众取宠之嫌。与此相反,只有博览群书,深挖教材,不断研究新课标与考试说明,具备一桶水、一井水的知识功底,带着深厚的爱生激情,披文人情,把握知识要点。体会感情空间,才能理清教材思路,融会贯通,选准知识兴趣爆发点。灌满“一杯水”。
新课程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发表出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功感,而不是传统的教师一味地主宰课堂,让学生有观点不敢或者不愿意发表。因而,必须建立起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使学生能够开启创新的心扉,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发挥化学学科实验优势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化学实验,中学化学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另外,中学化学实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相互合作、协调的能力,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1、发挥实验的美育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美是化学美的重要内容。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美的感受,培养他们鉴赏美的情趣,激发追求美的热情,增强创造美的能力。在化学实验中,各种仪器质地不同,外形各异,应用各不相同,但都酷似艺术佳品,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利用它、鉴赏它是一种美的享受。化学实验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某些鲜明而有趣的现象,如:发光、发热、发声、沉淀生成和溶解、气体的逸出和吸收、颜色的骤变和消失、晶体的生成和转化等等,具有瞬息多变、色彩明快的特点。这种丰富多彩的变化不仅能准确反映出自然界中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科学规律,而且会使学生产生科学美的直观感,欣赏到化学变化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及及实验现象,并在适当时机加以点播,增加实验教学中的益智、求美、激情的教学效果。 2、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趣味实验以其简单的操作、有趣的现象、鲜明的特点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兴奋力,它在化学第二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极大的成功。趣味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管课内课外,趣味实验都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应尽量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趣味实验,引导学生创新,使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化学的无穷魅力和乐趣,智力得到很好的开发。
四、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作为化学教师,只要我们善于把生活中的现象与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有效利用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化学学习兴趣,就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在讲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时,联系生活中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可使鸡蛋变熟,引导学生体会到是反应物的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的能量总和,使抽象的道理浅显化,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原来这个过程中还蕴涵了化学原理,启发学生“生活中不是缺少化学,只是缺少发现”,引导学生自觉的把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学习有益、有用,体会到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
我们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观念指导下,不仅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意识到化学的存在、化学的魅力,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后能看到化学无处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影子,随时都能遇到化学问题,更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化工产品给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学以至用”历来就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从感知审美到延伸审美再到深化审美,最终在创造中学生的思维和对化学美的认识得以升华,达到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用化学知识解答:如喜庆的节日里色彩斑斓的烟火就是碱金属的焰色反应,银镜反应制取保温瓶瓶胆、制镜,浑浊的泥水变澄清是明矾的净水,烧鱼放些酒和醋有特殊的香味是酯,家里用的肥皂是高级脂肪酸和丙三醇在碱性条件下酯化的产物等。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回味、体会,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并从中发现美。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教学媒介,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时期教育已不再是“教师主体,学生被动”的传统模式,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化学反应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等清楚地展示出来。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的基础学科,这些微粒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多媒体素材可以完全摆脱这一问题的束缚,它可以模拟微观事物,把人们用肉眼难以看到的事物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的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教学课件可以利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素材,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课堂,直观的表现复杂的概念,加上教师及时讲解,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