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异质同构”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力”的作用的结果,它们在本质上存在着相似的动力结构,当此三种“力”的作用模式在结构上达到一致时,便会形成人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完形心理学美学正是运用这一原理来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和审美体验的结构。当下,幼儿审美体验的缺失在我国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异质同构”理论下去审思幼儿审美体验的培养,对幼儿审美感受性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异质同构 审美体验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079-02
一、“异质同构”理论的背景和主要观点
“异质同构”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演化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1912年在德国创立,后在美国广泛流传和发展。“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意即整体或组织结构。这一派心理学家反对传统心理学的元素分析的方法,认为事物都是完形的,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但又不等于部分之和。事物的性质都是由整体而决定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格式塔。人的神经系统中,存在一种先天的组织机能,可以将外界环境中暂时失去组织的大量零散的刺激,重新加以组织,形成整体知觉。后来,格式塔文艺美学家们在汲取了二十世纪初西方美学诸家学派的理论精华后,又融合了现代物理学、现象学、结构主义等众多学科知识,另辟蹊径,提出了“异质同构论”。作为 “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将“异质同构论”应用到对人类审美心理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中,从而为审美心理学领域带来学新的冲击和思考。
世界物质运动与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本质上都是力的作用,当这些“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即在人和自然物身上都存在的张力,由于张力的契合,产生快感和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在格式塔心理美学看来,客观世界、艺术作品、人的心理知觉活动和人的思想感情之间,亦同样存在着相似的“力”的结构,如果它们的动力结构达到一致或者相似时便会产生审美体验和形成美感经验。而且审美主体可以通过外部世界和艺术作品,感受和体悟到审美对象中蕴含的富有生命力的样式,特定的样式产生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形式结构产生不同审美心理,不同的内容表现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境界。正是在这种“异质同构”的作用下,人们才在外部事物和美的作品的形式中直接感受到比如“活力”、“生命”、“运动”、“平衡”等性质。阿恩海姆说:“造成表现的基础是一种力的结构,这种结构之所以会引起我们的兴趣,不仅在于那个拥有这种结构的客观事物本身具有意义,而且在于它对于一般的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均有意义……我们必须认识到,那推动我们自己的情感活动起来的力,与那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普遍性的力,实际上是一个力。只有这样去看问题,我们才能意识到自身在整个宇宙中所取得的地位,以及这个整体的内在统一。”[1]
二、基于“异质同构论“,审思幼儿审美体验的培养
格式塔心理学派用“异质同构”理论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按照这种理论,在外部事物、艺术式样、人的知觉组织活动以及内在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他们都是力的作用模式,而一旦这几个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的一致,就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论述了艺术是在情感和人的知觉活动统一起来,在这样的力的作用模式下产生作用,激起了情感审美体体验。因此,审美体验的产生是衡量艺术活动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格式塔心理学看来,艺术教育所培养的是具有审美人格、全面与和谐发展的人,而这种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能力应自始至终处于一种自由、和谐和整体发展的状态。幼儿审美体验的发生需要多种审美心理要素的共同作用,但它主要是在感知与体验中生成的。“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因此,必须在艺术教育中注重幼儿的审美体验和感知。从某种角度上说,可将审美感知与体验视为一种艺术能力。把审美体验作为心理能力的一个因素,是培养审美人格、全面和谐整体发展的人的重要的动力性因素。在艺术活动中,儿童获得艺术能力的前提,必须有审美体验的参加。
反观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现状,主要还重在艺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关注的是活动的结果,把儿童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做是儿童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儿童缺少参与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反映出儿童在艺术学习活动中更多的是身体的参与而缺少心灵的参与,还导致艺术创作活动蜕变成了纯机械制作活动,缺少了艺术体验这一坚实的基础。综合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儿童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在实践中面临着继续被忽视的危险。而如何突破这种传统“教学式”的、纯技艺性,惟理性的艺术教育模式,突出幼儿在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使儿童可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产生审美感知与体验,从而形成儿童的审美情感和整体审美能力的提高,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三、“异质同构论”对幼儿审美体验培养的启示
(一)提高幼儿审美感知觉的敏锐性
依照“异质同构”理论,艺术是外部事物、艺术式样,人的知觉组织活动以及内在情感之间统一起来,在这样的力的作用模式下产生作用,激起了审美体体验。因此,提高幼儿的审美的感知觉对于幼儿审美体验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美感知是对事物由各个不同特征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是一种区别于日常感知的、能够揭示事物的审美属性的特殊感知。这种知觉具有直接性,所以它可以是未经训练的普通人所共同具有的。“异质同构论”的代表人物阿恩海姆认为,审美性的知觉在儿童和艺术家的眼睛里占有优先的地位。儿童由于自身接受教育少,想象力丰富,因而审美性知觉强于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儿童按照视觉的本能反应,创造性地把握视觉式样,在这一点上,他们与艺术家是相通的。[2]
因此,教师在艺术教学实践中,要特别重视对孩子审美性感知觉的培养,要“把表现性作为使用铅笔、画笔和雕刻刀时的用力基准”,[3]要注意保护孩子们的知觉的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能力,同时训练他们对表现性的反应,使得他们的直觉不断地敏锐起来。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审美感知时,要引导幼儿注意对象形、色、声、和事物运动变化的特点等事物所具有的审美特征。比如在让小朋友们学画春天的时候,老师可以带小朋友去公园里感受春天,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春天形的特点、色的特点和运动变化的特点的描述,帮助幼儿把眼前的外在形象,如开花的杏树、桃树、嫩绿的小草,随风飘动的柳树等形象,进一步加工成完整的、鲜明的、深刻的视觉表象和运动觉表象,通过这种审美情境的体验,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兴奋,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敏锐的感知,发现美的特征,调动幼儿的审美情感,激发幼儿审美欣赏的兴趣。
(二)幼儿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1.提供具有情感色彩的生活学习环境
艺术环境对人的发展的根本作用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的审美生活成为可能。而园内的客观物质环境能够直接引发幼儿的审美体验,激发儿童的审美兴趣。就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创设而言,除了要符合一般的安全性,清洁性原则满足幼儿对空间的活动需要以外,还要兼顾审美原理,室内环境的装饰与布置色彩力求淡雅,形象造型可爱,学习空间要充满各种感官刺激,具有趣味性,要能敏锐的触及到学前儿童个体不同程度的刺激及最适宜的感官通道,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
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有明显形式美的符合幼儿自身生活经验的美术作品,会使他们产生审美愉悦。教师为精心幼儿挑选的美术作品,可以是经典名画,儿童画也可以是雕塑、建筑或各种工艺品,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其审美特征,促使他们内心情感与美术作品所表达的生命运动的力的模式达到同构,满足其审美情感的需要,激发审美愉悦,增强其审美感受的敏感性。教师也应当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幼儿经常听到节奏鲜明,音调愉悦的乐曲、歌曲,观看影视中的歌舞表演或带领幼儿参加当地的节庆表演,文艺表演,丰富幼儿的艺术体验。
2.引领幼儿欣赏充满情感色彩的自然环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自然,美丽的城郊,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人的情感之所以能和自然产生共鸣,自然环境之所以能作用于人的情感,是因为自然美对人体各部分都具有刺激作用。充满情感色彩的自然美发出的信息被我们的各部分感官十分敏感地接受,从而引起人的审美活动。于是,激起我们情感的涟漪和产生强烈的美感。依据“异质同构”理论,大自然的物理结构、知觉完形、生命情感和人体有机组织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力的运动、节奏以及有机的统一性,从而发生情感共鸣。当外部世界的力与内部世界的力在人脑生理电力场所激起的电脉冲相同时,大自然与人的内在情感主客契合、物我同一,便产生审美感受。在这种充满情感色彩以及自由和谐的环境氛围中,幼儿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审美心理能力便做了有意义的统整训练。
(三)加强艺术各领域活动和各科间的内在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对艺术领域的界定主要限于音乐和美术,实际的艺术活动包含很多领域,比如音乐、舞蹈、诗歌、美术、戏剧等都可以纳入到艺术教育活动当中。如何从观念和具体操作上把这些领域融合起来是艺术教育一直以来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传统的单科艺术教育最大的弊端是各科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将艺术知识技能和能力分割为彼此封闭的不同学科和领域,这种将艺术知识技能和能力分割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将人的精神生命分割了。[4]艺术知识和能力的情感性和精神性被抽离了,无法与儿童的内在生命契合,更何谈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依据“异质同构论”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艺术活动的不同领域虽然是由异质要素构成的,但它们本质上都存着相同的动力结构,可以达到统一,不应该是相互割裂、封闭和对立的。因此,艺术教育应当走出原有的封闭的圈子,积极的和其它领域对话,融合,通过这种异质性质的碰撞不仅可以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创生出新的性质和规律。其次,艺术各科(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也应该相互融合以求达到平衡。艺术教育并不等同于纯粹的艺术知识技能教学,也不应该以艺术知识技能的多少来衡量幼儿艺术能力的高低。[4]因此,只有当艺术知识技能不再封闭于某一个学科或领域,并且同幼儿的生活和内在生命联系,实现与幼儿内在素养的渗透和补充,才能丰富幼儿的审美感知与体验,从而发展和完整幼儿的审美人格,使幼儿的艺术能力获得真正提高。
伽达默尔指出,“艺术来自于体验,并且就是体验的表现”;[5]“体验艺术也是指由审美体验所规定的艺术”,[6]这里强调了体验在艺术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艺术活动中,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情感和能力。通过“异质同构“理论的研究视野让我们看到: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对儿童的审美体验给予充分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实现艺术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进而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所改观。
参考文献:
[1][3][德]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2]史风华.论阿恩海姆的艺术教育观[J].河南社会科学,2006,(4).
[4]秦元东.论艺术教育能力及其对艺术教育的启示[D].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4.
[5][6][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7]徐钰愉.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异质同构论’研究[D]. 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
[8]徐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Inspiration of Preschool Aesthetic Experience under Heterogeneous isomorphism
Zhao Jie
(College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bei, 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 "Heterogeneous isomorphism" theory holds that the objective world, physiolog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re force of the role of the results. In essence, they are similar power structure. When the three force model to achieve consistently on the structure, and will form the reaction of the outside world. Gestalt psychology aesthetics explain the form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dopting the principle.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it becomes a common problem that the lack of preschool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he art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kindergarten. The thesis ponders of preschool the cultivation of modern aesthetic experience with the theory of heterogeneous isomorphism,and it is of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children aesthetic experience sensitivity and aesthetic interests.
Keyword: Heterogeneous IsomorphismAesthetic experienceInspiration
关键词:异质同构 审美体验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079-02
一、“异质同构”理论的背景和主要观点
“异质同构”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演化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1912年在德国创立,后在美国广泛流传和发展。“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意即整体或组织结构。这一派心理学家反对传统心理学的元素分析的方法,认为事物都是完形的,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但又不等于部分之和。事物的性质都是由整体而决定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格式塔。人的神经系统中,存在一种先天的组织机能,可以将外界环境中暂时失去组织的大量零散的刺激,重新加以组织,形成整体知觉。后来,格式塔文艺美学家们在汲取了二十世纪初西方美学诸家学派的理论精华后,又融合了现代物理学、现象学、结构主义等众多学科知识,另辟蹊径,提出了“异质同构论”。作为 “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将“异质同构论”应用到对人类审美心理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中,从而为审美心理学领域带来学新的冲击和思考。
世界物质运动与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本质上都是力的作用,当这些“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即在人和自然物身上都存在的张力,由于张力的契合,产生快感和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在格式塔心理美学看来,客观世界、艺术作品、人的心理知觉活动和人的思想感情之间,亦同样存在着相似的“力”的结构,如果它们的动力结构达到一致或者相似时便会产生审美体验和形成美感经验。而且审美主体可以通过外部世界和艺术作品,感受和体悟到审美对象中蕴含的富有生命力的样式,特定的样式产生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形式结构产生不同审美心理,不同的内容表现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境界。正是在这种“异质同构”的作用下,人们才在外部事物和美的作品的形式中直接感受到比如“活力”、“生命”、“运动”、“平衡”等性质。阿恩海姆说:“造成表现的基础是一种力的结构,这种结构之所以会引起我们的兴趣,不仅在于那个拥有这种结构的客观事物本身具有意义,而且在于它对于一般的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均有意义……我们必须认识到,那推动我们自己的情感活动起来的力,与那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普遍性的力,实际上是一个力。只有这样去看问题,我们才能意识到自身在整个宇宙中所取得的地位,以及这个整体的内在统一。”[1]
二、基于“异质同构论“,审思幼儿审美体验的培养
格式塔心理学派用“异质同构”理论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按照这种理论,在外部事物、艺术式样、人的知觉组织活动以及内在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他们都是力的作用模式,而一旦这几个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的一致,就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论述了艺术是在情感和人的知觉活动统一起来,在这样的力的作用模式下产生作用,激起了情感审美体体验。因此,审美体验的产生是衡量艺术活动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格式塔心理学看来,艺术教育所培养的是具有审美人格、全面与和谐发展的人,而这种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能力应自始至终处于一种自由、和谐和整体发展的状态。幼儿审美体验的发生需要多种审美心理要素的共同作用,但它主要是在感知与体验中生成的。“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因此,必须在艺术教育中注重幼儿的审美体验和感知。从某种角度上说,可将审美感知与体验视为一种艺术能力。把审美体验作为心理能力的一个因素,是培养审美人格、全面和谐整体发展的人的重要的动力性因素。在艺术活动中,儿童获得艺术能力的前提,必须有审美体验的参加。
反观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现状,主要还重在艺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关注的是活动的结果,把儿童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做是儿童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儿童缺少参与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反映出儿童在艺术学习活动中更多的是身体的参与而缺少心灵的参与,还导致艺术创作活动蜕变成了纯机械制作活动,缺少了艺术体验这一坚实的基础。综合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儿童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在实践中面临着继续被忽视的危险。而如何突破这种传统“教学式”的、纯技艺性,惟理性的艺术教育模式,突出幼儿在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使儿童可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产生审美感知与体验,从而形成儿童的审美情感和整体审美能力的提高,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三、“异质同构论”对幼儿审美体验培养的启示
(一)提高幼儿审美感知觉的敏锐性
依照“异质同构”理论,艺术是外部事物、艺术式样,人的知觉组织活动以及内在情感之间统一起来,在这样的力的作用模式下产生作用,激起了审美体体验。因此,提高幼儿的审美的感知觉对于幼儿审美体验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美感知是对事物由各个不同特征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是一种区别于日常感知的、能够揭示事物的审美属性的特殊感知。这种知觉具有直接性,所以它可以是未经训练的普通人所共同具有的。“异质同构论”的代表人物阿恩海姆认为,审美性的知觉在儿童和艺术家的眼睛里占有优先的地位。儿童由于自身接受教育少,想象力丰富,因而审美性知觉强于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儿童按照视觉的本能反应,创造性地把握视觉式样,在这一点上,他们与艺术家是相通的。[2]
因此,教师在艺术教学实践中,要特别重视对孩子审美性感知觉的培养,要“把表现性作为使用铅笔、画笔和雕刻刀时的用力基准”,[3]要注意保护孩子们的知觉的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能力,同时训练他们对表现性的反应,使得他们的直觉不断地敏锐起来。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审美感知时,要引导幼儿注意对象形、色、声、和事物运动变化的特点等事物所具有的审美特征。比如在让小朋友们学画春天的时候,老师可以带小朋友去公园里感受春天,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春天形的特点、色的特点和运动变化的特点的描述,帮助幼儿把眼前的外在形象,如开花的杏树、桃树、嫩绿的小草,随风飘动的柳树等形象,进一步加工成完整的、鲜明的、深刻的视觉表象和运动觉表象,通过这种审美情境的体验,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兴奋,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敏锐的感知,发现美的特征,调动幼儿的审美情感,激发幼儿审美欣赏的兴趣。
(二)幼儿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1.提供具有情感色彩的生活学习环境
艺术环境对人的发展的根本作用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的审美生活成为可能。而园内的客观物质环境能够直接引发幼儿的审美体验,激发儿童的审美兴趣。就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创设而言,除了要符合一般的安全性,清洁性原则满足幼儿对空间的活动需要以外,还要兼顾审美原理,室内环境的装饰与布置色彩力求淡雅,形象造型可爱,学习空间要充满各种感官刺激,具有趣味性,要能敏锐的触及到学前儿童个体不同程度的刺激及最适宜的感官通道,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
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有明显形式美的符合幼儿自身生活经验的美术作品,会使他们产生审美愉悦。教师为精心幼儿挑选的美术作品,可以是经典名画,儿童画也可以是雕塑、建筑或各种工艺品,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其审美特征,促使他们内心情感与美术作品所表达的生命运动的力的模式达到同构,满足其审美情感的需要,激发审美愉悦,增强其审美感受的敏感性。教师也应当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幼儿经常听到节奏鲜明,音调愉悦的乐曲、歌曲,观看影视中的歌舞表演或带领幼儿参加当地的节庆表演,文艺表演,丰富幼儿的艺术体验。
2.引领幼儿欣赏充满情感色彩的自然环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自然,美丽的城郊,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人的情感之所以能和自然产生共鸣,自然环境之所以能作用于人的情感,是因为自然美对人体各部分都具有刺激作用。充满情感色彩的自然美发出的信息被我们的各部分感官十分敏感地接受,从而引起人的审美活动。于是,激起我们情感的涟漪和产生强烈的美感。依据“异质同构”理论,大自然的物理结构、知觉完形、生命情感和人体有机组织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力的运动、节奏以及有机的统一性,从而发生情感共鸣。当外部世界的力与内部世界的力在人脑生理电力场所激起的电脉冲相同时,大自然与人的内在情感主客契合、物我同一,便产生审美感受。在这种充满情感色彩以及自由和谐的环境氛围中,幼儿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审美心理能力便做了有意义的统整训练。
(三)加强艺术各领域活动和各科间的内在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对艺术领域的界定主要限于音乐和美术,实际的艺术活动包含很多领域,比如音乐、舞蹈、诗歌、美术、戏剧等都可以纳入到艺术教育活动当中。如何从观念和具体操作上把这些领域融合起来是艺术教育一直以来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传统的单科艺术教育最大的弊端是各科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将艺术知识技能和能力分割为彼此封闭的不同学科和领域,这种将艺术知识技能和能力分割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将人的精神生命分割了。[4]艺术知识和能力的情感性和精神性被抽离了,无法与儿童的内在生命契合,更何谈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依据“异质同构论”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艺术活动的不同领域虽然是由异质要素构成的,但它们本质上都存着相同的动力结构,可以达到统一,不应该是相互割裂、封闭和对立的。因此,艺术教育应当走出原有的封闭的圈子,积极的和其它领域对话,融合,通过这种异质性质的碰撞不仅可以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创生出新的性质和规律。其次,艺术各科(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也应该相互融合以求达到平衡。艺术教育并不等同于纯粹的艺术知识技能教学,也不应该以艺术知识技能的多少来衡量幼儿艺术能力的高低。[4]因此,只有当艺术知识技能不再封闭于某一个学科或领域,并且同幼儿的生活和内在生命联系,实现与幼儿内在素养的渗透和补充,才能丰富幼儿的审美感知与体验,从而发展和完整幼儿的审美人格,使幼儿的艺术能力获得真正提高。
伽达默尔指出,“艺术来自于体验,并且就是体验的表现”;[5]“体验艺术也是指由审美体验所规定的艺术”,[6]这里强调了体验在艺术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艺术活动中,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情感和能力。通过“异质同构“理论的研究视野让我们看到: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对儿童的审美体验给予充分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实现艺术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进而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所改观。
参考文献:
[1][3][德]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2]史风华.论阿恩海姆的艺术教育观[J].河南社会科学,2006,(4).
[4]秦元东.论艺术教育能力及其对艺术教育的启示[D].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4.
[5][6][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7]徐钰愉.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异质同构论’研究[D]. 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
[8]徐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Inspiration of Preschool Aesthetic Experience under Heterogeneous isomorphism
Zhao Jie
(College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bei, 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 "Heterogeneous isomorphism" theory holds that the objective world, physiolog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re force of the role of the results. In essence, they are similar power structure. When the three force model to achieve consistently on the structure, and will form the reaction of the outside world. Gestalt psychology aesthetics explain the form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dopting the principle.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it becomes a common problem that the lack of preschool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he art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kindergarten. The thesis ponders of preschool the cultivation of modern aesthetic experience with the theory of heterogeneous isomorphism,and it is of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children aesthetic experience sensitivity and aesthetic interests.
Keyword: Heterogeneous IsomorphismAesthetic experienceInspiration